..續本文上一頁界可以去,不然怎麼跟大衆交代。當然他也兼顧到「阿鞞跋致」的問題,那就是圓融道行法的問題;還有一些人,既沒辦法修聖解脫道,也沒辦法修圓融道,那就是剛才講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持名阿彌陀佛,那也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叫作諸佛淨土;他這叁種人都能夠攝受。假如你在這個世間,圓融道、聖解脫道都修,也就是現代所謂的佛教知識青年,很可能兩個都成就,這時候就不知會到第幾個世界去了;若是到「N+1」個世界,有些菩薩會「經過」極樂世界,這時候的極樂世界,就只是個休息站,只是進去休息一下,然後就走了。到那邊做什麼呢?把整個娑婆世界的習氣、惡質、雜質全部除掉,然後在那邊准備入法界的資糧。一般來講都要到那裏去,但是修圓融道和聖解脫道同時成就的人,那就不必了,他的通行證都已經辦好了,只是到那裏休息一下,就向法界邁進了。所以,既然佛不在意自己的淨土是什麼狀況時,你就不用去問佛的淨土在哪裏,只有大腦才會這樣去找。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這是第二個;「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到這裏是叁聖。他是四聖六凡(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天、人、修羅、畜生、惡鬼、地獄)從大向小講下來,但這裏沒提到「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爲說法」;它這裏面其實牽涉到「中陰身」的問題。
第一個要講的是臨命中陰。人死後的彌留狀態叫作臨命中陰,有的人彌留時間很長,達四、五年之久;彌留狀態時,那些死掉一百多年的爺爺、曾祖父,會通通跑出來跟他講話,這時開始進入彌留狀態,但他自己也很清楚;久久出現一次,其實那種征兆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彌留中陰,沒辦法明確定義。臨命終時就是指這種狀況,一般以爲臨命中陰是要過世的前面那幾天,其實很早就有了。
第二個要講的實相中陰。臨命終時大概就開始混亂了,當剎那間命斷不呼吸走了(其實不一定不呼吸才走,也有其它的狀況),那時候就回到佛的果位,不過得看你能不能「停得住」,這是假如有大菩薩出現,就在那裏成佛了,這叫作中陰身救度。辦水陸法會就是這樣從佛開始排下來,這時得看那位過世的人有沒有那個善根。凡夫看不到,不然中陰身一看到佛,就成佛去了,沒有那個善根,通常就很快的「啪!」從等覺菩薩 往下一直降,降到辟支佛來了——如果是法身大士菩薩,那就不需要人家度,臨命終時自己會到相應的國土去;家人爲他所做的佛事,其實都是在修自己的福報,對他來說是不增不減,因爲已經走了嘛——辟支佛身是一個階段,其實這時間都不到千萬分之一秒,很快就下來了,可是在禅定中會看得很清楚。
這個人死後到哪裏去,一入定就會知道,一定從佛果一直走下來,禅定中會看得很清楚。因爲你沒有禅定,我們只好用時間來形容——在佛身這邊假如是停一秒,那整個菩薩大概也停一秒,辟支佛大概停兩秒,若沒有那個善根,往下聲聞乘、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都有好幾個等級)都停一下;有那個善根,就會停在那邊,否則會留不住。這個情況就好像我們到博物館去看展覽,每個人都是「嗯,很美、很美」,然後很快地匆匆走過,因爲不是你的嘛。是你的,那就不一樣了,帶回家後,一定很小心的鎖在保險櫃,然後又去買個保險;因爲不是你的,你會很快地走過去。
聲聞身以後就是梵王身,六凡的天道。「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神的讀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極限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這些都是天王和大將,也就是天人的意思。天人當中,通常會停久一點,假如以「一秒、二秒」來算,到這裏大概是五秒鍾;假如已經修得天上福報,大概就會停在那一天,否則很快就會往下降;假如生命質量是叁惡道,就停在叁惡道。
所以就看你停在那個地方,停在那個地方後,接著會開始去找你的類別;這裏提到的梵王、帝釋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身這些都是天界,停在天界以後,接著會去找自己的類別;因地修什麼,就到那裏去,不是自己可以決定。很多人講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不是自己講講就可以去,得看看你往生極樂世界的「Passport」蓋章了沒,沒蓋章怎麼去?換句話說,你具備西方極樂世界的生命質感沒?沒有的話,你會「停不住」,很快就會往下掉,因此,你先要訓練自己具備這樣的生命質感才行。即使在天界,天界中也分了很多種層次;同樣的,人界也一樣分很多種類別;美國人、中國人、非洲人……而這當中又份,你是到由旺轉衰得家,還是到由衰轉興旺的家,當中的情況都不一樣。很多人不了解,常常會這麼倒著說,「自從我生了這個金龜子後,家道開始興旺……」,其實是你本來家道就要興旺,他只是來享福報的;或者說「自從我生了這個敗家子後,家道開始衰敗……」,其實是家道本來就要衰敗,他是來受苦的,才會在這裏出生。他就再找那個類別,類別相應的就過去了,這叫作「花報」;到那邊去享福或受苦,叫作正報;這地方跟他「應以何身得度者」是有關聯的。爲什麼有超度?就是希望把他從不好的去處度到最好的去處,那就跟這個地方得度的情況一樣,也是從佛身一直講下來。
「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爲說法」,毘沙門是四大天王的領袖,意思即是說應以四大天王身得度者,即現四大天王而爲說法。四大天王分居于須彌山的半山腰,負責管理四大洲,但爲何是以北方毘沙門天王爲主呢?因爲當中北俱蘆洲的福報最大,人壽八萬四千歲,我們中國又特別喜歡求福,所以就以北方天王爲主。另外,北方又代表「成就以後的妙用」;因爲東方表發心,發心以後要有正確的修法,這是以南方來代表,修行以後成就西方智慧,接著是發揮饒益衆生的妙用。所以才會用「北方天王妙用」來作爲證果或是一般行者修行的必要護法,原因在這裏。
其實,毘沙門天王是到晚期密法興起以後才受到佛教的重視,他也是密法中一個重要的護法,重點就是要起妙用,因爲有這個護法,修行者不但容易成就,而且容易起妙用。很多修行人成就以後,反而成天沒事坐在家裏,但有這個護法在,他會告訴你要做什麼,很自然地會在行者的語言和行爲模式裏出現。學者沒有修法,就沒辦法了解這個部份,會以爲北方就是中國的北方,若是如此,那來到美國,到底要算哪一方?所以,它是從法義看,不是從地理位置看。比如以金剛界來說,是以佛坐的位置前面爲東方;胎藏界的話,則是以佛坐的後面爲東方,北方指的是旁邊,不是中國所認知的上方,所以方位是不一樣的。以上是講到毘沙門代表的情況。這個地方屬于天王,也可屬于「人界」,跟人界最有關的就屬土地公,它跟人界一樣,但是你看不到它的形狀。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這個先講到小王,小王其實就是人中的國王。中國從秦始皇開始便不叫國王,他把叁皇五帝合在一起,稱爲「始皇帝」,但以現在來講,縣長就是小王,長者相當于現在的村裏長。「居士」是指居家的士大夫,通常這些都是屬于比較清凈、無欲,在佛法修學上較高階層的人;宰官是出來擔任公職的士大夫,所以不稱爲居士。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婆羅門是印度種姓製度中最上位的僧侶、學者,也是印度正統的修行人,凡是非婆羅門的宗教和思想派流都統稱沙門,所以佛教的修行者就稱爲沙門。「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到這邊都是講修行人的部份。從這裏可以看到,這部經典還是很尊重婆羅門,因爲他先提到婆羅門,後面才提比丘、比丘尼;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佛教是四衆平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次同時講,出家和在家都是平等的。
佛教是從婆羅門教改革出來的宗教,當這部經形成時,婆羅門教的文化已經被佛教吸收進去,但後來婆羅門教也把佛教的特色吸收過去,相對的佛教的特點就沒了,那就衍生一個問題——與其到佛教這邊來,還不如待在婆羅門教。因爲婆羅門的社會地位是最崇高的,因此佛教的僧衆便日漸流失,這時的佛教不得不改革,這就産生了大乘佛教,而其改革的重點是佛教道場的經營。因爲佛教本來不需要經營,原先它有婆羅門教沒有的特色,特色沒了就需要經營才能存活。大乘興盛一段時間後,婆羅門教再把他的特色吸收過去,大乘就衰微了。這下子大乘佛教就必須從印度教吸收東西過來,密教的修法就産生了,這時「毘沙門身」的特色也出來了。所以從經典這個地方來看佛教思想的演變,可以看到密教思想進來了。
基本上漢傳佛教很少去研究密教,加上你若是對密法沒有研究,那這個地方你就看不懂了。雖然它裏面沒有提到密教的修法,但我們相信兩者在交融的過程中,應該是有很多婆羅門長者、成就者,進駐到佛教的寺院裏來。比如,玄奘大師到達那爛陀寺時,寺裏已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在修密法,可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經典,裏面沒有一本是屬于密法,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心經》後面有「……大明咒、大神咒……揭谛揭谛……」;另外,你現在看到的《藥師咒》,是後來宋朝時加進去的,他翻譯的時候並沒有。佛教在大乘發展的早期,對密教還有一點排斥,但是到了那爛陀寺的時候,密…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