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在印度的發展已經很興盛,那爛陀寺裏面有很多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人在裏面修法。我們常常會堅壁清野,認爲婆羅門教跟我們無關,事實上在印度,兩者是交揉一起的;我們若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不對了,應該要懂得在這當中如何去溝通。
「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是指天龍八部身。從上面一直算下來,就分叁十叁個階段,一般統稱叁十叁應身。其實,它是按照叁十叁天來舉例的。忉利天就是叁十叁天:忉利天宮分有八個區塊,每個區塊有四天,八乘以四是叁十二,再加上中間那個區塊,總共是叁十叁天。它是按照叁十叁天的區分來的,這樣人類比較好接受。那麼是不是一定是叁十叁?不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叁十叁」的意思就是無量無邊,就像佛法中講的「五十叁」,它是指現實生活中各方面都窮盡了;俗話講的「叁百六十行」也一樣,它是泛指各行各業,不是只有叁百六十行。
這個數字只是一個形容,總之就是窮盡生活中的一切就對了;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能力,這個生命因素可以從各方面促進我們的生命成長。那我們要怎麼樣來調整自己?要有彈性,不要把自己僵化、局限在某個地方,這是經文在表達叁十叁應身時所說明的。我們的意識形態很麻煩,常常會使我們僵化、局限在那裏,所以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一定怎樣……」,其實當中有很多是可變通的。當然其中有些是「不可變」的,但那個部份不是講給人家聽或是現給人家看的。「不可變的」通常是內密,比如行者本色就是內密——我只要行者本色就好,其它生活中的東西都可以變。所以戒律才有開遮持犯爲了避免太過放逸,開的時候會有所限製;而不是用開戒來嚇唬人,它是有彈性,只是每個人不一樣。每個人對持戒的嚴謹度也不一樣,你去參加八關齋戒就很清楚了,每個師父講八關齋戒時,開遮持犯的都不一樣,那就說明了這種狀況,一天的戒就有那麼大的不同,五戒、菩薩戒的差異就更大了。
柒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前面提到的叁十叁應身,這樣的經文在〈耳根圓通章〉、《華嚴經》或其它經典也都有出現,有的說叁十二應身,有的說叁十叁應身;叁十二或叁十叁都不要緊,它的重點是形容在這個世間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度衆生,就顯現那個方法來度衆生。有些學者專門去研究究竟是叁十二或是叁十叁,但就行者來說,那不是修行的重點。接著來看下面的經文。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前面無盡意菩薩問佛陀,觀世音菩薩是如何遊此娑婆世界來教化衆生?佛陀的回答是「以種種形,遊諸國土」;這裏講的「形」和「遊」,不是你大腦想象的「他是怎麼在這這裏出入、辦公室在哪裏、電話號碼、Email 是多少,否則他要怎麼來度我?」不是那樣,生命表達出來的答案和大腦想象的不一樣;就生命的立場來講,生命的形相不同,他就現種種不同他的形相來跟你相應。
經文顯現的答案和大腦所追求的不一樣,關鍵在于思惟模式的不同。經文的思惟模式是生命的思惟模式,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大腦的思惟模式,則是會隨著人類的文化背景、年代、時間而改變。所以,當我們看景點時,如果不能夠解讀他的思惟模式,經文你會永遠看不懂,那就會常常以爲它是答非所問、雞同鴨講,怎麼菩薩這樣問,佛陀那樣答?你會丈二金剛莫不著頭,因爲他講的是生命的語言。
所以這裏他就以叁十叁應身來講,而不是告訴你,用什麼方法、持那個咒語、念幾遍觀世音菩薩就跟你相應。現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找這種修行的密碼、魔術棒,最好是「咚!」魔術棒一點,馬上開悟了;但生命不是這樣,不是你大腦想象的那種馬上有的答案,他會根據衆生根器的狀況,而給予不同的示現。根器高的、根器低的怎麼示現、示現內容怎麼樣,這只有當事者才知道;就像沒挨過餓的人,不會懂饑餓的感覺是怎麼樣;沒受過災難的人,又怎麼會懂真正災難是什麼樣子。
同樣的,那些生在貧窮國家的人,也很難知道富裕的國家是怎麼樣的情況,所以一旦有機會來到現代都會,飯店裏的衛生紙、刀子、叉子、香皂就會通通把它摸回家,因爲家裏需要這些基本的東西嘛;至于那些飯店擺的名貴藝術品,反而是視若無睹,因爲他根本不在乎那些。所以,當我們不是處在那個層面時,我們會看不到,菩薩知道這一點,所以便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同事」身來出現;菩薩要度乞丐,他就以乞丐身來出現,現乞丐身他也不以爲忤,不會說我這麼高貴的他人示現成乞丐,太不值得了;現國王身來度國王,也不會自認爲很高貴,只是覺得該這麼做就這麼做,這就是菩薩的平等心,但是我們的大腦可不這麼想,「菩薩怎麼可能來當乞丐,他是怎麼修的,修到當乞丐?」他不是當乞丐,而是要示現教化乞丐,所以現乞丐身來度化。總不能要度乞丐,你現國王身來講吧?那兩個人可能會雞同鴨講,乞丐聽不懂國王在講什麼,國王也不會了解乞丐真正的處境,因爲所處的層面差異太大了。這就是菩薩的大悲心,對所有的衆生都一律平等,他的生命是這樣的存在,不會因爲你是乞丐,就說:「等你下輩當國王,我再來度你。」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這句是總結。世尊透過響應無盡意菩薩的請法,來贊歎、說明觀世音菩薩的威德之力。
這裏佛陀的稱贊分爲兩個部份:
第一個是衆生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供養」就是培養,培養我們的自性善根。在諸多供養中,以供養觀世音菩薩爲第一;在諸多生命因素中,以培養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最重要,因爲這個生命因素,會帶動所有的生命因素一起啓動、一起成長,這是它的特點。我們常講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是愛管閑事的生命因素,而衆多菩薩中,就屬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是最愛管閑事的,其它的菩薩都不太愛管閑事,因爲大都是管智慧的。這些事真正大乘佛法的要領,宗教化也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其用意就是在呵護衆生,讓衆生的生命因素開始覺醒。
菩薩即是覺醒的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就是能夠醫療、撫慰的一個覺醒的生命因素,它具有一種自我反饋能力,可以醫療受傷的生命因素,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所以,從這個生命因素當中,我們看到佛教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機製,叫作內在平衡的穩定機製,它會向內使自己維持一種平衡穩定的現象,而不是一種向外不斷發展的思惟,發展到最後像滾雪球般的愈滾愈大,「砰!」就全部崩潰了。佛教的思惟不是滾雪球式的,他的生命是向內的,因此會穩定下來。所以從經文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惟,它是要我們去契理,而不是叫我們去推理,這部份你要先弄清楚;也因爲它有這一種契理的情況,所以就有一個內在穩定的平衡機製,而一般的文明系統,不會去思考這些東西。
觀世音菩薩就是一個生命內在穩定的平衡機製,這個機製是你的生命因素,它會激發你所有的生命因素覺醒起來,你可以從這邊去定義「觀世音菩薩」這五個字。這部份我們可以說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但若是要你再講一次給別人聽,你可能會講的一頭霧水,愈講愈不清楚,這就表示你所聽到的是「雜質」,還沒有成爲你的生命因素,因爲它在你生命中並不存在,你只是修福報,下輩子來會有點福報而已。所以,大家要把我們前面講過的、你聽懂的「觀世音菩薩」這五個字的定義,重新整理出一篇自己的文章,大概一千字左右,這過程你會想得很清楚;然後你再講給別人聽,你也能夠講得很清楚,這樣他就成爲你的生命因素了。
現在我講給你聽,你好像都聽懂了,也可以照我講的說給別人聽,但它還是我的,你只是借用我的東西講給別人聽。假如你能重新整理成自己的一套系統而琅琅上口,不管從哪個角度,你都有辦法去表達,那就變成你的,你的生命因素激發出來了,他在你的生命曆史裏,永遠地帶領你前進,這時觀世音菩薩在你的生命中就成長了。所以,各位不要只聽,我們講的你要去進行,要自己去把它整理出來。
生命中內在穩定的平衡機製的這個生命因素,就叫做觀世音菩薩,他可以啓發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覺醒起來;但我們的意識形態所認知的觀世音菩薩,通常是牆上挂的這幅觀世音菩薩像,它是畫出來的,已經擬人化。擬人化是一個接引衆生的方便,沒有所謂的對不對,但不要因此就停在這個地方,否則就變成偶像崇拜,那不是佛法。你必須要認知到,他是你的一個生命因素,這樣才有辦法展開。
佛陀贊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後,告訴無盡意,你們要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第一個部份;佛陀第二個講到,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在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大家留意看看,人在恐懼的時候會有兩種狀況,第一是他會先把頭包起來,這點小孩子最明顯,你跟他講「鬼來了!」,他趕快把頭塞到棉被了,但屁股還翹在外面,他沒看到鬼就好了。一般人在怖畏急難之中,通常會嚇到四肢無力,沒辦法反應,但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可以使你的生命在怖畏急難之中産生冷靜的定力,再冷靜中就會産生智慧,自然就會有出路;這就是施無畏,你生命中的那個因素會施無畏給你。
電影裏這類的情節很多,怖畏急難之中,一冷靜下來,自己就會找到一個出路,那就是你生命因素中的「觀世音」這個因素起作用,就會自己産生智慧。你可能會以爲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冥冥中觀世音菩薩就會伸出一只手來把我帶出去,那個叫迷信。怖畏急難之中念「觀世音菩薩」,你會冷靜…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