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來、不慌亂,也許要繞幾個冤枉路才能找到出口,那是消你的業障,終究還是出去了,那就是智慧;若是祈求神迹出現,神迹是從外而來的,那就不是生命因素的問題了。真正的智慧是從你內在展現的,從這裏你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個生命因素在娑婆世界都叫作施無畏。因此,我們可以充分了解「施無畏」這個詞,就是生命內在穩定、平衡的機製,這是很重要的。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佛陀把觀世音菩薩介紹完畢後,無盡意菩薩一聽說這麼好,他也要供養。無盡意菩薩是等覺菩薩,是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大的菩薩,也要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這是屬于很形象的表法,無盡意菩薩就把脖子上的那些貴重的東西拿下來供養,從文字上來看是很寫實的東西,這樣解釋當然也可以,其實「解頸」就表示你生命中最重要、最尊貴的東西,這些東西你要把它拿出來。
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最尊貴的東西?不要想到家中的那些珠寶,那些跟你生命無關,它是指跟生命有關的;掐住你脖子的東西是哪些?是感情、家庭子女、還是工作?你看得到嗎?「解頸」這二個字,簡單講就是放下,原來是扣在脖子上,現在把他拿下來。常有人問我:「師父,你的病是怎麼好的?」放下就好了,就那麼簡單;很多人常說最討厭生病,卻又天天「抱著它」不放。頸部,是最靠近你大腦的部份,指的就是那些讓你日以繼夜煩惱、緊抓著不放的東西,現在你要把它解開來;而這些東西不是不好的,它是好的。
「衆寶珠璎珞」,所有的珠寶璎珞通通拿下來了。從形相上來看,是戴在身上的這些,其實所有的事業、成就都包括了。用現在的語言來講,一個菩薩所有的事業、成就通通拿下來;「價值百千兩金」,這在古代就很多了,但它不是講數量,而是你要能夠將生命中最重要、最大的成就,拿來供養觀世音菩薩,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比如比爾蓋茨,隨便拿出個百分之一,我們可能不知要賺幾輩子才能賺得到,所以不是比數字。
無盡意菩薩從佛那裏得知觀世音菩薩這麼殊勝,因此就把自己最殊勝的東西拿出來供養,他這是從世間人能做的角度來談的。就菩薩來講,那就不只是這樣,菩薩的衆寶珠璎珞是指法門,法門在法身慧命裏是最重要的;換言之,這時候無盡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把自己的生命因素——現代話叫做DNA的東西——加入了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原來就是全方位了,現在再加無盡意的DNA進去,這是菩薩供養的殊勝,我們很難去了解的。
就凡夫來說,要把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出來,那可是一件天大的工程,但菩薩這部份已經超越。菩薩與菩薩之間是生命因素的交流,他的供養是直接交流的。所以當無盡意菩薩聽到佛陀這樣贊歎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的殊勝時,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當然要來護持他,所以叫做供養。這時就把他的法門、他的DNA整個注入到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來,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更殊勝、更繁榮了。這不是我們世間講的那種供養,世間的供養是非常粗造的,這些你都做不到了,更遑論這麼微細的部份。所以我們說供養是培養自性善根,培養的同時,一定要透過「供養具」加上「法供養」,從這個地方來增長我們自性善根,這才是修行。否則你會流于一般的民間信仰,會一直在那邊求菩薩給你怎麼樣,菩薩看到一堆人跟他求,不答應也不行,要答應那更是不行,只好請假了。所以供養從文字上來看,我們都很清楚,你也知道怎麼做,可是它更深層的意義,我們要弄清楚。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仁者」是佛門中相互來往的一種通稱;無盡意菩薩解頸衆寶珠璎珞後,就拿出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請他接受這個法施珍寶璎珞。這地方雖然沒有講是什麼法施,但是供養具「解頸衆寶珠璎珞」已經提到了;你看他沒講受此財施或寶施,只說法施。那麼,無盡意菩薩的法施是什麼?就是七菩提分同時運作,但語言上的都沒有講,這是行法中的一種行爲模式。
經文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一定要先弄清楚,而它的行爲模式就附在這裏面;當無盡意菩薩說「受此法施」時,他供養具拿出來,法施的緣念也同時起作用,而且,無盡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的DNA要加入觀世音菩薩的DNA裏面,這整個行爲模式上,它有很多層次。我們要來做這個法施就麻煩了,無盡意菩薩講的「法施」這二個字,以密法的修法,光是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個地方,這個法就要修一個星期;用我們這邊的語言來講,光是壇城至少就要四到五英畝地,你看有多複雜?所以,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弄清楚以後,行爲模式的部份才有可能進行。
行爲模式是具體化的;有多少人來、要有多少功德主?修這個法的功德主就要很多,不只是錢多,它裏面的東西有很多,密密麻麻的行爲——從我們這個世間超越到第二世界,然後再超越到法界,再超越到這麼高級的菩薩;他的生命因素,怎麼加入到另一個生命因素?這些都要一個一個來,整個流程都要實際走過,你才會弄清楚。那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當機衆行者?我看是沒有啦,有的話大概是師父自己在修,大多數的人都是在旁邊看熱鬧——師父走過來了,又走過去了,走到一半打噴嚏,又挖鼻孔了,有抓頭發了……。大概看到的都是這些,至于它內在心靈的部份是怎麼起作用的,就完全看不到了,因爲既不懂語言模式,也不懂思惟模式;至于行爲模式,看到的也只是表面,那不是迷信嗎?
所以要修這樣的法,法本不是問題,主要的是要有護法的功德主,祈請天龍八部等等都要有,然後還要有當機衆;當機衆有兩個,一個是真正的功德主,一個是當機衆行者。修法的部份,事實上是去指導他了解那種狀況:現在在做什麼、下個層次的生命在做什麼、第叁世界的生命在做什麼……然後到最後那個世界他們的生命是怎麼交流的?整個星期的過程,除了修法、行法以外,還要講法,當機衆、影響衆通通要在裏面,這才是整個密法;可不是像演戲一樣,演一演、搖搖鈴、吼吼唱唱就好了。
密法修法的過程,經文這裏沒有講出來,但是從「解頸衆寶珠璎珞……守持法施珍寶璎珞」,這整個過程都是在修法,所謂「天上水一滴,地上雨一尺」,天上掉一滴雨,地上就有一尺的水了。這句話有個故事,唐朝的李靖,因爲某個緣故必須代替龍王下雨,天旨給的是「下一滴雨」,但是李靖很有悲憫心,心想旱災那麼久了,一滴怎麼夠?就自作主張多下了很多滴,這下地上就淹大水,把很多人都淹死了。因爲悲憫心弄錯了,傷害了很多生命。所以不要看經文就短短的一句,你要修法,那就很多了。古代的這種語言,師父傳給徒弟,徒弟再往下傳,傳到後來就産生像李靖這樣的狀況出來,都把他的含義忽略了,修法當然不會有成就,古代因爲了解這種狀況,修法當然就會有成就。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這都是很明白的話,但他也是必然的,爲什麼?因爲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這個DNA,要加入到觀世音菩薩的生命因素,那是不是要改造?這等于是DNA的改造,那就不可能一塞就進去了,他需要一個磨合期。這樣,你就可以明白整個修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師父看到徒弟,徒弟如果不是當機衆,那怎麼修?兩個生命因素要加在一起不容易,連這大菩薩都不肯受之了,你就可以想象得到。難道他們會不知道?他們都知道,但爲什麼?這就是關鍵了,他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不可說」,不是不可以講,是我們的智慧都還沒到那裏,所以不可說。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無盡意菩薩再一次的請觀世音菩薩接受他的供養。經文爲什麼要這樣反複地講這種話,這種情況有點像我們平常講的「這個東西給你。」「不用啦!」「哎喲,沒關系拿去啦!」這些看起來好像很沒有意義、很瑣碎的話,經文爲什麼要描述的那麼清楚?這裏面可是大有學問。像《法華經》或《華嚴經》這類的經典,裏面的經文若是講到很細、很瑣碎時,他都是重要的關鍵所在,你要留意。所以我常常叮咛各位,誦經不要想騎馬那樣用沖的念過去,人家花半個鍾頭可以誦完的你用一個小時慢慢念,很快那個味道就浮出來了。這就跟炖東西一樣,炖的時候會加八角、甘草或什麼其它藥材下去慢慢熬、慢慢炖。爲什麼放這些?因爲味道就是從這邊來的,那些是味道的關鍵所在,假如你不懂得它的味道,那就白吃了。同樣的,經文這些看起來很瑣碎、很沒意義的話,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語。「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再一次主動積極地要加入觀世音菩薩的這個生命因素,而且是真誠的。「複白」就是再一次;通常佛經裏講「再一次」,就是轉化正反對立爲圓融的語言模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當他第二次再出現時,表示兩者已經融合了,對立已經轉化爲圓融,這是他的語言模式,模式上已經顯現出來了。假如講「如是叁白」,叁次表法的意義又不一樣,以後有機會碰到我們在講。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實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當無盡意和觀世音菩薩兩者融合爲一時,佛就出來了,所以後面沒有無盡意的語言,也不會有觀世音的語言。換言之,〈普門品〉就是用無盡意和觀世音這兩個生命因素,一個智慧,一…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