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在印度的发展已经很兴盛,那烂陀寺里面有很多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人在里面修法。我们常常会坚壁清野,认为婆罗门教跟我们无关,事实上在印度,两者是交揉一起的;我们若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不对了,应该要懂得在这当中如何去沟通。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这是指天龙八部身。从上面一直算下来,就分三十三个阶段,一般统称三十三应身。其实,它是按照三十三天来举例的。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忉利天宫分有八个区块,每个区块有四天,八乘以四是三十二,再加上中间那个区块,总共是三十三天。它是按照三十三天的区分来的,这样人类比较好接受。那么是不是一定是三十三?不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三十三」的意思就是无量无边,就像佛法中讲的「五十三」,它是指现实生活中各方面都穷尽了;俗话讲的「三百六十行」也一样,它是泛指各行各业,不是只有三百六十行。
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形容,总之就是穷尽生活中的一切就对了;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能力,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从各方面促进我们的生命成长。那我们要怎么样来调整自己?要有弹性,不要把自己僵化、局限在某个地方,这是经文在表达三十三应身时所说明的。我们的意识形态很麻烦,常常会使我们僵化、局限在那里,所以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我一定怎样……」,其实当中有很多是可变通的。当然其中有些是「不可变」的,但那个部份不是讲给人家听或是现给人家看的。「不可变的」通常是内密,比如行者本色就是内密——我只要行者本色就好,其它生活中的东西都可以变。所以戒律才有开遮持犯为了避免太过放逸,开的时候会有所限制;而不是用开戒来吓唬人,它是有弹性,只是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对持戒的严谨度也不一样,你去参加八关斋戒就很清楚了,每个师父讲八关斋戒时,开遮持犯的都不一样,那就说明了这种状况,一天的戒就有那么大的不同,五戒、菩萨戒的差异就更大了。
柒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前面提到的三十三应身,这样的经文在〈耳根圆通章〉、《华严经》或其它经典也都有出现,有的说三十二应身,有的说三十三应身;三十二或三十三都不要紧,它的重点是形容在这个世间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度众生,就显现那个方法来度众生。有些学者专门去研究究竟是三十二或是三十三,但就行者来说,那不是修行的重点。接着来看下面的经文。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前面无尽意菩萨问佛陀,观世音菩萨是如何游此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佛陀的回答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这里讲的「形」和「游」,不是你大脑想象的「他是怎么在这这里出入、办公室在哪里、电话号码、Email 是多少,否则他要怎么来度我?」不是那样,生命表达出来的答案和大脑想象的不一样;就生命的立场来讲,生命的形相不同,他就现种种不同他的形相来跟你相应。
经文显现的答案和大脑所追求的不一样,关键在于思惟模式的不同。经文的思惟模式是生命的思惟模式,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大脑的思惟模式,则是会随着人类的文化背景、年代、时间而改变。所以,当我们看景点时,如果不能够解读他的思惟模式,经文你会永远看不懂,那就会常常以为它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怎么菩萨这样问,佛陀那样答?你会丈二金刚莫不着头,因为他讲的是生命的语言。
所以这里他就以三十三应身来讲,而不是告诉你,用什么方法、持那个咒语、念几遍观世音菩萨就跟你相应。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找这种修行的密码、魔术棒,最好是「咚!」魔术棒一点,马上开悟了;但生命不是这样,不是你大脑想象的那种马上有的答案,他会根据众生根器的状况,而给予不同的示现。根器高的、根器低的怎么示现、示现内容怎么样,这只有当事者才知道;就像没挨过饿的人,不会懂饥饿的感觉是怎么样;没受过灾难的人,又怎么会懂真正灾难是什么样子。
同样的,那些生在贫穷国家的人,也很难知道富裕的国家是怎么样的情况,所以一旦有机会来到现代都会,饭店里的卫生纸、刀子、叉子、香皂就会通通把它摸回家,因为家里需要这些基本的东西嘛;至于那些饭店摆的名贵艺术品,反而是视若无睹,因为他根本不在乎那些。所以,当我们不是处在那个层面时,我们会看不到,菩萨知道这一点,所以便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同事」身来出现;菩萨要度乞丐,他就以乞丐身来出现,现乞丐身他也不以为忤,不会说我这么高贵的他人示现成乞丐,太不值得了;现国王身来度国王,也不会自认为很高贵,只是觉得该这么做就这么做,这就是菩萨的平等心,但是我们的大脑可不这么想,「菩萨怎么可能来当乞丐,他是怎么修的,修到当乞丐?」他不是当乞丐,而是要示现教化乞丐,所以现乞丐身来度化。总不能要度乞丐,你现国王身来讲吧?那两个人可能会鸡同鸭讲,乞丐听不懂国王在讲什么,国王也不会了解乞丐真正的处境,因为所处的层面差异太大了。这就是菩萨的大悲心,对所有的众生都一律平等,他的生命是这样的存在,不会因为你是乞丐,就说:「等你下辈当国王,我再来度你。」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这句是总结。世尊透过响应无尽意菩萨的请法,来赞叹、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威德之力。
这里佛陀的称赞分为两个部份:
第一个是众生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就是培养,培养我们的自性善根。在诸多供养中,以供养观世音菩萨为第一;在诸多生命因素中,以培养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最重要,因为这个生命因素,会带动所有的生命因素一起启动、一起成长,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常讲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是爱管闲事的生命因素,而众多菩萨中,就属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是最爱管闲事的,其它的菩萨都不太爱管闲事,因为大都是管智慧的。这些事真正大乘佛法的要领,宗教化也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其用意就是在呵护众生,让众生的生命因素开始觉醒。
菩萨即是觉醒的生命因素;观世音菩萨就是能够医疗、抚慰的一个觉醒的生命因素,它具有一种自我反馈能力,可以医疗受伤的生命因素,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所以,从这个生命因素当中,我们看到佛教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叫作内在平衡的稳定机制,它会向内使自己维持一种平衡稳定的现象,而不是一种向外不断发展的思惟,发展到最后像滚雪球般的愈滚愈大,「砰!」就全部崩溃了。佛教的思惟不是滚雪球式的,他的生命是向内的,因此会稳定下来。所以从经文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惟,它是要我们去契理,而不是叫我们去推理,这部份你要先弄清楚;也因为它有这一种契理的情况,所以就有一个内在稳定的平衡机制,而一般的文明系统,不会去思考这些东西。
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个生命内在稳定的平衡机制,这个机制是你的生命因素,它会激发你所有的生命因素觉醒起来,你可以从这边去定义「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这部份我们可以说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若是要你再讲一次给别人听,你可能会讲的一头雾水,愈讲愈不清楚,这就表示你所听到的是「杂质」,还没有成为你的生命因素,因为它在你生命中并不存在,你只是修福报,下辈子来会有点福报而已。所以,大家要把我们前面讲过的、你听懂的「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的定义,重新整理出一篇自己的文章,大概一千字左右,这过程你会想得很清楚;然后你再讲给别人听,你也能够讲得很清楚,这样他就成为你的生命因素了。
现在我讲给你听,你好像都听懂了,也可以照我讲的说给别人听,但它还是我的,你只是借用我的东西讲给别人听。假如你能重新整理成自己的一套系统而琅琅上口,不管从哪个角度,你都有办法去表达,那就变成你的,你的生命因素激发出来了,他在你的生命历史里,永远地带领你前进,这时观世音菩萨在你的生命中就成长了。所以,各位不要只听,我们讲的你要去进行,要自己去把它整理出来。
生命中内在稳定的平衡机制的这个生命因素,就叫做观世音菩萨,他可以启发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觉醒起来;但我们的意识形态所认知的观世音菩萨,通常是墙上挂的这幅观世音菩萨像,它是画出来的,已经拟人化。拟人化是一个接引众生的方便,没有所谓的对不对,但不要因此就停在这个地方,否则就变成偶像崇拜,那不是佛法。你必须要认知到,他是你的一个生命因素,这样才有办法展开。
佛陀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后,告诉无尽意,你们要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这是第一个部份;佛陀第二个讲到,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在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大家留意看看,人在恐惧的时候会有两种状况,第一是他会先把头包起来,这点小孩子最明显,你跟他讲「鬼来了!」,他赶快把头塞到棉被了,但屁股还翘在外面,他没看到鬼就好了。一般人在怖畏急难之中,通常会吓到四肢无力,没办法反应,但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可以使你的生命在怖畏急难之中产生冷静的定力,再冷静中就会产生智慧,自然就会有出路;这就是施无畏,你生命中的那个因素会施无畏给你。
电影里这类的情节很多,怖畏急难之中,一冷静下来,自己就会找到一个出路,那就是你生命因素中的「观世音」这个因素起作用,就会自己产生智慧。你可能会以为只要念「观世音菩萨」,冥冥中观世音菩萨就会伸出一只手来把我带出去,那个叫迷信。怖畏急难之中念「观世音菩萨」,你会冷静…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