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可以去,不然怎么跟大众交代。当然他也兼顾到「阿鞞跋致」的问题,那就是圆融道行法的问题;还有一些人,既没办法修圣解脱道,也没办法修圆融道,那就是刚才讲的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持名阿弥陀佛,那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叫作诸佛净土;他这三种人都能够摄受。假如你在这个世间,圆融道、圣解脱道都修,也就是现代所谓的佛教知识青年,很可能两个都成就,这时候就不知会到第几个世界去了;若是到「N+1」个世界,有些菩萨会「经过」极乐世界,这时候的极乐世界,就只是个休息站,只是进去休息一下,然后就走了。到那边做什么呢?把整个娑婆世界的习气、恶质、杂质全部除掉,然后在那边准备入法界的资粮。一般来讲都要到那里去,但是修圆融道和圣解脱道同时成就的人,那就不必了,他的通行证都已经办好了,只是到那里休息一下,就向法界迈进了。所以,既然佛不在意自己的净土是什么状况时,你就不用去问佛的净土在哪里,只有大脑才会这样去找。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这是第二个;「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到这里是三圣。他是四圣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天、人、修罗、畜生、恶鬼、地狱)从大向小讲下来,但这里没提到「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它这里面其实牵涉到「中阴身」的问题。
第一个要讲的是临命中阴。人死后的弥留状态叫作临命中阴,有的人弥留时间很长,达四、五年之久;弥留状态时,那些死掉一百多年的爷爷、曾祖父,会通通跑出来跟他讲话,这时开始进入弥留状态,但他自己也很清楚;久久出现一次,其实那种征兆已经出现了。所以这个弥留中阴,没办法明确定义。临命终时就是指这种状况,一般以为临命中阴是要过世的前面那几天,其实很早就有了。
第二个要讲的实相中阴。临命终时大概就开始混乱了,当剎那间命断不呼吸走了(其实不一定不呼吸才走,也有其它的状况),那时候就回到佛的果位,不过得看你能不能「停得住」,这是假如有大菩萨出现,就在那里成佛了,这叫作中阴身救度。办水陆法会就是这样从佛开始排下来,这时得看那位过世的人有没有那个善根。凡夫看不到,不然中阴身一看到佛,就成佛去了,没有那个善根,通常就很快的「啪!」从等觉菩萨 往下一直降,降到辟支佛来了——如果是法身大士菩萨,那就不需要人家度,临命终时自己会到相应的国土去;家人为他所做的佛事,其实都是在修自己的福报,对他来说是不增不减,因为已经走了嘛——辟支佛身是一个阶段,其实这时间都不到千万分之一秒,很快就下来了,可是在禅定中会看得很清楚。
这个人死后到哪里去,一入定就会知道,一定从佛果一直走下来,禅定中会看得很清楚。因为你没有禅定,我们只好用时间来形容——在佛身这边假如是停一秒,那整个菩萨大概也停一秒,辟支佛大概停两秒,若没有那个善根,往下声闻乘、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都有好几个等级)都停一下;有那个善根,就会停在那边,否则会留不住。这个情况就好像我们到博物馆去看展览,每个人都是「嗯,很美、很美」,然后很快地匆匆走过,因为不是你的嘛。是你的,那就不一样了,带回家后,一定很小心的锁在保险柜,然后又去买个保险;因为不是你的,你会很快地走过去。
声闻身以后就是梵王身,六凡的天道。「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神的读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极限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这些都是天王和大将,也就是天人的意思。天人当中,通常会停久一点,假如以「一秒、二秒」来算,到这里大概是五秒钟;假如已经修得天上福报,大概就会停在那一天,否则很快就会往下降;假如生命质量是三恶道,就停在三恶道。
所以就看你停在那个地方,停在那个地方后,接着会开始去找你的类别;这里提到的梵王、帝释天、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身这些都是天界,停在天界以后,接着会去找自己的类别;因地修什么,就到那里去,不是自己可以决定。很多人讲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不是自己讲讲就可以去,得看看你往生极乐世界的「Passport」盖章了没,没盖章怎么去?换句话说,你具备西方极乐世界的生命质感没?没有的话,你会「停不住」,很快就会往下掉,因此,你先要训练自己具备这样的生命质感才行。即使在天界,天界中也分了很多种层次;同样的,人界也一样分很多种类别;美国人、中国人、非洲人……而这当中又份,你是到由旺转衰得家,还是到由衰转兴旺的家,当中的情况都不一样。很多人不了解,常常会这么倒着说,「自从我生了这个金龟子后,家道开始兴旺……」,其实是你本来家道就要兴旺,他只是来享福报的;或者说「自从我生了这个败家子后,家道开始衰败……」,其实是家道本来就要衰败,他是来受苦的,才会在这里出生。他就再找那个类别,类别相应的就过去了,这叫作「花报」;到那边去享福或受苦,叫作正报;这地方跟他「应以何身得度者」是有关联的。为什么有超度?就是希望把他从不好的去处度到最好的去处,那就跟这个地方得度的情况一样,也是从佛身一直讲下来。
「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毘沙门是四大天王的领袖,意思即是说应以四大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四大天王而为说法。四大天王分居于须弥山的半山腰,负责管理四大洲,但为何是以北方毘沙门天王为主呢?因为当中北俱芦洲的福报最大,人寿八万四千岁,我们中国又特别喜欢求福,所以就以北方天王为主。另外,北方又代表「成就以后的妙用」;因为东方表发心,发心以后要有正确的修法,这是以南方来代表,修行以后成就西方智慧,接着是发挥饶益众生的妙用。所以才会用「北方天王妙用」来作为证果或是一般行者修行的必要护法,原因在这里。
其实,毘沙门天王是到晚期密法兴起以后才受到佛教的重视,他也是密法中一个重要的护法,重点就是要起妙用,因为有这个护法,修行者不但容易成就,而且容易起妙用。很多修行人成就以后,反而成天没事坐在家里,但有这个护法在,他会告诉你要做什么,很自然地会在行者的语言和行为模式里出现。学者没有修法,就没办法了解这个部份,会以为北方就是中国的北方,若是如此,那来到美国,到底要算哪一方?所以,它是从法义看,不是从地理位置看。比如以金刚界来说,是以佛坐的位置前面为东方;胎藏界的话,则是以佛坐的后面为东方,北方指的是旁边,不是中国所认知的上方,所以方位是不一样的。以上是讲到毘沙门代表的情况。这个地方属于天王,也可属于「人界」,跟人界最有关的就属土地公,它跟人界一样,但是你看不到它的形状。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这个先讲到小王,小王其实就是人中的国王。中国从秦始皇开始便不叫国王,他把三皇五帝合在一起,称为「始皇帝」,但以现在来讲,县长就是小王,长者相当于现在的村里长。「居士」是指居家的士大夫,通常这些都是属于比较清凈、无欲,在佛法修学上较高阶层的人;宰官是出来担任公职的士大夫,所以不称为居士。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上位的僧侣、学者,也是印度正统的修行人,凡是非婆罗门的宗教和思想派流都统称沙门,所以佛教的修行者就称为沙门。「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到这边都是讲修行人的部份。从这里可以看到,这部经典还是很尊重婆罗门,因为他先提到婆罗门,后面才提比丘、比丘尼;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佛教是四众平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次同时讲,出家和在家都是平等的。
佛教是从婆罗门教改革出来的宗教,当这部经形成时,婆罗门教的文化已经被佛教吸收进去,但后来婆罗门教也把佛教的特色吸收过去,相对的佛教的特点就没了,那就衍生一个问题——与其到佛教这边来,还不如待在婆罗门教。因为婆罗门的社会地位是最崇高的,因此佛教的僧众便日渐流失,这时的佛教不得不改革,这就产生了大乘佛教,而其改革的重点是佛教道场的经营。因为佛教本来不需要经营,原先它有婆罗门教没有的特色,特色没了就需要经营才能存活。大乘兴盛一段时间后,婆罗门教再把他的特色吸收过去,大乘就衰微了。这下子大乘佛教就必须从印度教吸收东西过来,密教的修法就产生了,这时「毘沙门身」的特色也出来了。所以从经典这个地方来看佛教思想的演变,可以看到密教思想进来了。
基本上汉传佛教很少去研究密教,加上你若是对密法没有研究,那这个地方你就看不懂了。虽然它里面没有提到密教的修法,但我们相信两者在交融的过程中,应该是有很多婆罗门长者、成就者,进驻到佛教的寺院里来。比如,玄奘大师到达那烂陀寺时,寺里已经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在修密法,可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经典,里面没有一本是属于密法,唯一可以看到的,是《心经》后面有「……大明咒、大神咒……揭谛揭谛……」;另外,你现在看到的《药师咒》,是后来宋朝时加进去的,他翻译的时候并没有。佛教在大乘发展的早期,对密教还有一点排斥,但是到了那烂陀寺的时候,密…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