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4

  ..續本文上一頁吃飽飯很悠閑,什麼事都管,孩子生不出來、想要生男生女或是海上遇到大風浪他都管,總之他到處管閑事,而且都很有效。所以我們大乘佛教通常講的「佛祖」或是泛稱的「菩薩」,大都是指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呢?因爲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又加上上至朝廷,下至各宗派廣爲推動,所以能讓廣大的群衆普遍信仰。我們現在體會不到,在古代光是一個牙齒痛就不得了了,牙痛不是病,但痛起來還真是要命,那只有念觀世音菩薩了,這時大悲水就很有用。不管有沒有效,至少在心理上有一個寄托,可以處理你的問題,這是宗教信仰上普遍需要的狀況,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提出來,廣大的群衆都能接受。

  我們前面用很通俗的現代語言來形容,說他愛管閑事,古代則叫做「普門」,意即家家戶戶大大小小的事通通照顧到了,這一點在〈普門品〉經文開宗明義就列出來了,也就是普爲大家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以上是說明觀世音菩薩信仰普及的原因,以及在民間被推崇的依據。

  接著我們再談一下觀世音菩薩的定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菩提薩埵的意思就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依照前面講過的現代化定義,菩薩是覺悟的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覺悟的生命因素叫作觀世音。所以你現在也必須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多管點閑事,不能只顧自己好,否則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激發不起來,一旦有事要求他,那會相應不來。但是這個閑事,不是指那些雜質、惡質上的事,而是管生命本質上的事,其它生活中的事情你很難去幫忙。怎麼說呢?因爲你會看不清楚,很可能一幫就被騙了。若是要幫的話,它是有原則的,你要留意。

  比如,我們常常告訴各位,道場中同修間不要有金錢往來,如果要幫,那就當作把錢給他,能給多少就給多少,不要對方還你,若是要還,你就拿去救濟;這樣給錢就像是在救濟,給了就沒事。若是給了錢,有期望他什麼時候還,那你的煩惱就來了。首先,你的心理會開始預期他什麼時候還你錢,假如他沒有能力還,煩惱就産生了,你會有被騙的感覺。對方就是有困難才跟你借錢,當他的困難還沒有過去,哪來的錢還給你?這時你會跟著一起煩惱。所以我們幫衆生,首先要存著有去無還的打算,否則煩惱一定來;其次,你要有智慧的幫,而不是幫到最後莫名其妙地說我被騙了,倘若如此,只能說活該,前輩子欠的,這輩子該還。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不要有金錢往來,知道嗎?「往」可以,不要來,比如對方說要借一千塊,一千塊我沒有,我給你一百塊,有還沒還都無所謂,這個就是幫助衆生。

  大家要有隨時在本質上幫助衆生的心理准備,至于要怎麼知道是不是本質,這要自己在佛法上多多充實。我們要有協助衆生的意願,也就是對自己要發起這樣的心——生命當中的壓抑、隱瞞、扭曲,我要讓他恢複健康,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此一生命因素的關鍵所在。很多人把觀世音菩薩想成是個二八年華的姑娘,騎著一條龍在路上跑來跑去。不是,它是你的生命因素,在你的生命中會起作用。你現在就要發起這樣的意願——對內是對自己,對外是對衆生——有沒有受傷?有沒有缺點,這些你願不願意修正、改過,抑或是繼續隱瞞它?這是關鍵。願意修正改過,這個生命因素就會一直往上成長;假如是隱瞞缺點,找個理由搪塞或自我安慰一番敷衍過去,那麼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永遠被蓋住了。

  前面談的是從經題上第一個讓大家了解的,其次我們來談談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鸠摩羅什的譯經風格與衆不同,因爲它著重在「道義」。經典的翻譯不同于一般書本翻譯,通常書本翻譯是按照原書字面逐字逐句翻譯,不能改變,頂多是修潤得通順一點而已。經典的翻譯不然,兩個不同的民族,對于這個經典所講的生命體驗,共同點的部份就照原典翻譯,相異的部份就不這麼翻了,因爲也要讓這新的民族接受才行。就這一點來說,鸠摩羅什可說是最成功的譯經家,曆史上無人能出其右。雖然曆史上有四大譯經師,然而就這一點來說,鸠摩羅什翻譯得特別好。

  印度這個民族所擁有的生命體驗與我們中土有所不同,我們的生命體驗主要是來自于儒家和道家,鸠摩羅什譯經的年代,大概是叁到四世紀的時候,那時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形成已將近一千年的曆史,中國人有自己的生命內在體驗,比如有爲、無爲、無極、太極或是無、空這些字眼,都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面的東西,反倒是「真如」這個字詞中國沒有,所以不會把它翻成真理,其實真如就是真理。印度人有的生命體驗,中國人沒有,而這種生命體驗又沒辦法訴諸文字,所以鸠摩羅什一定要去深入了解中國人的生命體驗,然後透過兩者的生命體驗,用適當的文字去連接這兩個部份。因此,我們才說中國佛教是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化結婚所生的孩子,它是兩個文化不同的生命體驗。

  想想看,我們沒有印度人的生活體驗,那要如何透過中國文字將印度人要講的東西表達出來讓我們了解?鸠摩羅什翻譯這部經典時,曆史上還沒有人研究佛陀思想中的宗教觀,就以《阿含藏》來說,它是站在生命改造工程的立場,裏頭沒有一點宗教觀念,只有「轉凡成聖」的這種工程。真正的宗教觀在大乘裏面才有,但是大乘在中國形成的時候,印度那個很深的「阿羅漢心境」,中國人沒有。

  大家要留意,雖然鸠摩羅什翻譯的〈普門品〉是大乘經典,但若是沒有阿羅漢的境界作基礎,這地方你是沒有辦法展開的。比如經文的「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真的念著觀世音菩薩名號,然後跳入大火裏面,火不能燒嗎?你去試試看,有誰會相信?這種話你翻譯的出來嗎?要是受傷出來,看你怎麼辦?鸠摩羅什之所以敢這樣寫,是因爲他有阿羅漢的內在體驗,知道這個事情這樣沒問題,所以敢這樣翻譯。我們沒有這種內在體驗,敢這樣翻嗎?經典這樣寫,絕對是真的,但它的真,是基于阿羅漢的基礎上來講的,我們現在沒有阿羅漢的基礎,能說它是真嗎?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只是一昧地相信,那就會變成迷信,而且會把佛法害得很慘。

  經典講的都是生命的內在體驗,不能單從文字表面上來看,若只是膚淺地從文字上來理解,一定會出事。那當船長的,碰到船難也不必發電報求救,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船就不會沈下去了,因爲經上說「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嘛。假如這樣理解,就是迷信了,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你要能夠了解經典的語言模式。鸠摩羅什在經典的翻譯上,這部份掌握的特別好。我們現在若能找到印度的原文來對照,你會發現它有很大的出入,因爲它是從生命內在體驗那個地方去翻譯的,不是光從語言文字。同一部經典,不同的人來翻,當中難免會有所出入,原因即是譯者本身內在生命體驗的不同。

  近代有很多人試著把中文經典翻成英文,你會發現老是翻不好,就是因爲缺乏內在生命的體驗,如果是把佛經當作佛教知識來翻,這樣當然不行。我們的書也計劃要翻,就會有人來問:「師父!要翻哪一本?」管他哪一本,只要翻了就讓他流通,爲什麼呢?因爲哪一本適合衆生的需要,你現在不知道,衆生看到、體驗到的那一本,他會留下來,其它沒必要的就束之高閣,之後要傳給誰,那就不知道了。這是最主要的關鍵,所以翻譯經典,一定要從內在的體驗開始。以上是談到鸠摩羅什的部份,提供各位參考。接著來看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句經文簡單地說,就是無盡意菩薩很恭敬地向佛請法。在《華嚴經》裏頭都是菩薩問菩薩,很少有菩薩問佛的,但它這個地方是無盡意菩薩問佛。菩薩的定義我們前面講過了,「無盡意菩薩」也是我們生命因素當中的一個。這個因素是什麼呢?無盡意,生命中有一個因素是永恒、無盡的,一直向前在成長的,生命不會終止;真實的生命、法身慧命是永恒、永不終止的,要記得這一點。我們這個色身是物理現象,物理現象有疲倦期,所以它到某個階段會結束,但法身慧命是不死的。

  生命既然不死,修行就沒有終點,只有階段性的終點,第一個階段到了,第二個階段就開始了,後面還有第叁、第四、第五……個階段,就算到達止于至善、成佛以後,也不是結束了,佛還要繼續成長、繼續前進,這個就是「無盡意」的意思。不是成佛就通通結束了,那成佛有什麼意思。成佛以後要幹什麼,你不知道。一般人的概念是以爲到了天堂就沒事了,到了天堂幹嘛?一尊一尊挂在牆壁上是嗎?還是坐在桌上?因爲不會探討,以爲終點站就在天堂,那就完了。即使到達成佛的階段,還是沒有結束,生命是永恒的,不會結束。假如到了天堂就結束,那就不叫永生,只能說是升天而已,對不對?不是這樣,它會在那裏繼續前進,這就是無盡意的意思。

  我們的生命因素裏頭,有一個永恒向上爬升的基本生命因素,經典這裏無盡意菩薩問佛,即是告訴我們,縱使圓教成佛,佛陀的生命還是活潑潑地繼續前進。佛是圓滿的,百分百的生命因素都兌現了,這裏無盡意菩薩問佛,就是無盡意菩薩這一個生命因素與佛這個百分百兌現的生命因素互叩。《華嚴經》裏很少有菩薩問佛問題,大都是菩薩跟菩薩互相叩應,因爲每一個菩薩都是他那一個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兌現,所以叫作不共別圓,每一個生命因素在互相叩應。〈普門品〉這個地方是菩薩問佛,也就是快要成佛的意思;成佛叫作法華,《法華經》是要成佛的經典,《華嚴經》是真理的經典,直接講真理是什麼,所以是菩薩跟菩薩對話,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到兩者的差別,但你稍不留意就看不出來了。

  我常贊歎大乘修行真的是最微妙、最偉大的一項工程,原因就在這裏。一部經從頭到尾有一定的思惟模式和…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