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那根本就是妄想。因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简单讲是一半一半。
宗教开始要推动、要教化众生,广泛的众生有一些问题,有些众生福报不足,长期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造成恐惧、扭曲的心理;有些众生则是福报很大,作威作福,四处欺负人。其实这两种心境都是病,人格都是扭曲的,面对这样的众生要如何教导?相较于其它一般宗教,大乘佛教在这部份有个优点——它平等;因为它是从生命的本质来看众生。就一般宗教来说,贫贱跟富贵是有差别的,因为有福报的会供养,没福报的就无法供养,因此在一般宗教里头,那种不公平的现象更严重。就大乘佛教的平等来说,如前面所提的,有福报的生命扭曲了,没福报的生命也扭曲了,扭曲对扭曲,不是平等吗?主要看的是你的生命有没有扭曲,有扭曲的先做矫正,没扭曲的可以直接修行。
最明显的是优婆离尊者跟七个小王子的例子,优婆离尊者未出家前是个理发匠,出身于首陀罗,既不是刹帝利,也不是婆罗门,在当时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叫做贱民,本来是七个王子的理发师,看到七个王子要出家,他也想跟着出家,结果比七个王子早了一步,优婆离就成了师兄。平等啊!它是按照先后次序来的,不能因为是王子就称大,进到佛门大家都一样,你要留意。
这一点就告诉我们,生命的扭曲与否,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整个大乘在这个架构上面非常完整,大概每一部经典,谈论的都是有关这个部份,而《阿弥陀经》这个部份划分得更清楚。关于《法华经》,则是把修行的整个过程分成两部份:一是「化城」阶段,以现代语言来形容,就像是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休息过后还要往前迈进;至于应该要进几个休息站,则因人而异,跑一千公里和跑五千公里的,需要的休息站数量当然不一样。佛陀在这里弄得很清楚,所以会有一个化城的观念,但是到达化城,并非修行成就,它只是人格矫正的终点站而已。换言之,就是人格矫正成功、完成了,下一步才是正式修行,它只是一个段落,接着还有下一个段落,这是《法华经》提出来的一个特色。这一点在华严里头谈得更完整,它有几个阶段的教学方式。
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法华经》提供给我们的大乘佛法架构已经很完整了,它把大乘宗教的观念及教化众生的平等性提出来了,而且它的平等,还是男女平等,里面提到了八岁的龙女即身成佛,它是绝对地平等。不要以为女众出家,佛法会减少五百年,你要这样相信也可以,传统上有这样的讲法没错,但它的语言模式不是这样诠释的,不要把那种不公平的现象一直延续下来。当时会这样划分,跟当时的印度社会背景有关,所以语言记录中有那些东西,但教义的基本精神是平等的。
这部经典告诉我们三点:一、宗教观念形成了;二、教育众生的时候有阶段性;三、众生完全平等。众生平等这个理念一定要注意到,之所以会不平等,那是众生自己的问题,不是佛法真理的问题,这部份要先弄清楚。这是《法华经》讲到宗教历史的演变过程,照讲应该叫作佛陀的宗教思想。佛陀假如只讲小乘,那就只有生命改造工程,没有宗教,因为佛陀有宗教的观念和情操,所以发展出大乘经典,也因此让我们真正看到佛教的圆满;在大乘里头,我们才能看到佛陀是怎样组织和经营僧团。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基本上佛教不必组织僧团,但当时有很多的印度僧团向佛教这边集中过来,而且当时佛陀是住在园林,不同于当时印度修行者远离人群住在偏僻的森林,那是园林就像是现在的公园、小区,这是僧团形成及经营的基本雏型。以上是佛教背景的说明。《法华经》是一部大乘集大成的经典,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跟我们特别相应,这部份后面我们在说明。
贰 二八年华的观世音?
我们先来谈谈观世音菩萨的背景和这一品经形成的原因。〈普门品〉是《法华经》的其中一品,因此我们必须从整部《法华经》来看,才能明了〈普门品〉的由来。
为什么会有观世音菩萨?一般人谈到菩萨跟佛,通常会把他拟人化;佛菩萨拟人化是很符合逻辑的,可是如果把所有的神都拟人化,那就不合逻辑了。怎么说呢?因为神是一种欲望,所以不能拟人化,一旦拟人化,虽然也叫作神,其实跟魔差不多。把欲望拟人化,那不是魔吗?所以就会说「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因为没有别的讲法(这里暂且不谈佛教的见解)。怎么创造?依于他的形象,换言之,就是依于他的欲望和妄想来创造这个世界。创造以后,因为控制不住这个世界,于是想了一下,「既然是我创造的,那就毁掉它吧!」但是当中有好人有坏人,于是造了一个方舟,把最好的人、动物放在上面,其它的就用大水通通淹没。照讲,剩下来的应该都是些好人、好的动物才对,怎么还会有世界战争?怎么会发明原子弹?世界上坏人为什么还那么多?到底他的欲望和妄想正确吗?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欲望和妄想的背后存在一种很大的魔魇,魔的这种梦魇一直在起作用,所以神不能拟人化。
佛菩萨可以拟人化,但拟人化通常会产生弊端,你会把他看成人;菩萨并不是人,它是生命因素、生命中的元素,或是叫作生命本质——你要怎么定义都可以,我们只是举几个词给各位用,因为每一个词都要重新定义、规范——佛是指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兑现,菩萨则是指一个生命因素的充分兑现。比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把生命中爱管闲事的因素充分兑现出来,所以它不但可以修补自己生命中的种种挫折、伤害,也可以帮忙其它众生修补生命因素当中的种种伤害。
内在生命因素的伤害反射出来,就是外在生活中挫折、痛苦与困难。我们现在的生命因素有杂质、恶质和本质,修行就是要把生命中的杂质、恶质去除,留下本质的部份,然后更进一步地将本质发扬光大。凡夫不了解这一点,杂质、恶质受伤了,把它丢掉就好,他却还想要把它修补一下。要留意,佛菩萨对你所求的是可许则许,不可许就不许。所以我们通常是这样求菩萨:「佛菩萨加持,明天让我中一百万,可许则许。」若是菩萨认为不可以的,那就不要应许,这是可许则许。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求的,究竟是生命中的本质因素,还是恶质、杂质那个生命因素,本质上的佛菩萨会给你,杂质、恶质上的就不会,这点你要弄清楚。
诸佛菩萨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有的生命因素,人人平等,至于每个人要从所有的生命因素当中去凸显哪一个生命因素,这一点则因人而异——凸显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的,那就会是个管家婆,什么都要管,因为这个生命因素就是专管闲事;凸显的若是文殊师利菩萨这个生命因素,那他就不会管闲事了,他专管大事;普贤菩萨也是专管大事,闲事虽然也会管,但不会很积极,本质上的增上缘他会帮助你,非本质的增上缘不会理你。
生命中这些琐琐碎碎的事,只有观世音菩萨会帮你这个忙,但它是你生命因素中本自具足的东西,不要向外祈求。那么,为什么会有观世音菩萨的出现呢?这就要接续前面谈的,因为佛法开始宗教化。佛法本来是专讲生命的改造工程,帮我们转凡成圣,但为了摄受、教化众生,为了经营道场,它必须普及化,而只有宗教化才能普及化,因此诸佛护念、菩萨加持就产生了。众生的苦难很多啊,眼看辛辛苦苦栽种了一年的农作物就要收成,却突然来个蝗虫过境或者水灾,你说苦不苦啊?怎么办呢
只能呼天抢地地祈求众神来护持,这时佛教也要有一个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这样产生了。所以只要你有苦,观世音菩萨就会出现,佛教中有这样一个「大神」,很快就能普及化。
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并未普及,是来到中国后才普及化的,当中包括了主、客观因素。佛教传到中国,到了唐朝形成了所谓的天王思想或佛王思想的风气;因为中国这个民族原本是不用神来统治的,而是依靠家庭伦理及政治伦理来统治,汉朝以后因为人口多、幅员广大,统治管理不易,因此汉明帝开始向西方取经,起初的取经是要取统一中国社会的经,然后发现取回来的佛经很好用。从汉明帝到武则天时,大约六百多年的时间,中国进行一个文化改革运动,尤其是南北朝的这些皇帝,希望籍由佛教或道家的协助来统治国家,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的年号,共十二年)的年号就是这样来的,当中有道家的思想在。另外也出现伪造佛经的情况,说这个皇帝是某某天王或某某菩萨,以巩固其统治的地位。假如说这个皇帝是哪个天王,那就是天王思想,若是讲这个皇帝是某某菩萨的化身,那就是佛王思想。比如武则天那个时候,就出了一部《大云经》,说他是弥勒下生,这就是佛王思想。
佛王思想到了这个时候很成功,也造就了观世音菩萨普及化的外在客观因素;而其普及化最重要的主观因素,是当时武则天的国师贤首法藏修十一面观音法非常灵验,举凡蝗灾、水灾、旱灾、瘟疫、军队叛变或跟高丽打仗,都是用十一面观音法。法藏大师是华严宗的三祖,也是华严宗思想集大成者,同时是我们华严密的元始天尊,也因为他修这个法很灵验,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就更加普及化了。所以宋朝以前长安这地方的老道场,通通是拜十一面观音。
同时在南方天台宗的发源地浙江沿海一带,因为北方皇帝提倡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便与之相应了,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因此逐渐形成;但南方不知道北方的观世音菩萨是十一个头,因为〈普门品〉只有讲三十三应身,没有说他几个头。加上唐朝末年日本僧人慧锷过来求法,在浙江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要带回日本供养,当船只经过舟山群岛时遇上狂风大浪,船只无法航行就带不走了,当地的人便在普陀山那里建了一座寺院,并且称之为「不肯去观音院」,此即普陀山成为著名观世音菩萨道场的由来。
观世音菩萨的兴起及普及化是有其原由的,你会发现这个菩萨真的…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