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经过佛陀一指点,就成就了;很简单地,佛陀讲「善来比丘」,人家就证阿罗汉了。那你们呢?你们是「不来比丘」,叫你来也不来,那有什么办法?因为连基础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基础一定要有,要有一个地方好好地训练,把这些基础建立起来。

  大家不要以为大乘比小乘了不起,以现代语言来讲,大乘是宏观的佛法,小乘是微观的佛法,只是宏观、微观的不同。佛陀当时看到光有微观的佛法不行,必须兼具宏观的部份才可以,于是把这一套相关的东西教导这些修行人,但有很多人不喜欢,你看迦叶尊者几乎连讲经说法或带个共修也没有,富楼那尊者则是到处讲经弘法,两者完全不同,要留意到这种差别。佛陀在展开大乘佛法的过程,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教化众生,就要经营道场,道场怎么经营,这就是个问题。假如单纯只有修行,那很简单,但是当佛陀把修行的东西教完以后,就必须教导大家怎么教育众生。

  在大乘的国度里,你要来修,那个师父就要跟你负起那一份责任感,那就是一种信托制度,但在小乘的国度,修不修随你,修得成或修不成都是你的事,大乘的国度则不同,因为大乘的师父发愿度众生。什么叫作度众生?你要教众生,众生不会要教到会,教不会你要负责任。为什么有些爸妈生孩子一生就十几个,就是上辈子没把人家度好,要负责任,所以这辈子继续养,养到他们都证阿罗汉。你要教导他,问题是他不具备条件怎么办?就得想办法让他先具备足够的资粮道,这就是大乘的部份。

  大家都急着修行赶快成就,可是你一定要弄明白,到底资粮道具不具足,假如不具足,那就不是要修就能修,起码到达「修行的开始线」才能修;未到达前,要先充实资粮道,一旦资粮道具足,开始修行,要成就很容易。我们一再跟各位讲,难的不是在如何修行,修行的整套系统都可以有,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指导你。怎么指导?「师父,你讲我就知道……」,光讲是很快,几分钟我就可以讲完了,但是做要做好几年,而在这几年做的过程中,心境的变化、修行的状况你要一再地提出来,我们要一再地切磋,不是你讲可以就可以了,你要留意到。

  佛陀那个时候也有这种状况,于是产生各种众生及修学成就的评比问题,所以才会衍生大乘、小乘、中乘,但最后佛陀超越这个部份,而说:大乘、中乘、小乘都只是方便说,当你出三界以后,只有一佛乘;羊车、鹿车、牛车都是在三界火宅里面讲的,为了适应各种根器;众生贪着于这里的贪嗔痴,不想出三界,所以告诉你这里面的玩具不好玩,外面比较好玩,就讲有大乘、小乘、中乘,依众生根器的不同,把他拉出三界,等到大家都出去以后,发现没有羊车、鹿车、牛车,前面陆地空地上只有大白牛车。总之,只要能让你出三界就好,出了三界,只有大白牛车,没有别的。

  事实上,很多阿罗汉出去以后,发现没有羊车,只有大白牛车,他根本不喜欢,因为习气啊,所以这时问题就来了,这些不喜欢大白牛车的阿罗汉怎么办,总要有个地方安顿嘛,那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证得阿罗汉以后,别担心,一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不管你要不要大白牛车,就是到极乐,然后在那边准备入法界的资粮道,还要再一次觉醒,才能回小向大,才能入法界。若是直接修法华、华严这种圆教的话,直接就入法界了,不一定要经过极乐世界,差别之处是这个地方。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佛陀就要讲这种圆融的方法,把它收起来做结尾。结尾这样讲,好像懂了,只能讲「好像懂」,其实不懂,你知道大小乘之间有什么不同吗?跟各位举一个例子,小乘是强调生命改造的那一份工程,而佛陀最伟大的遗产,就是把怎么样做生命改造工程的Know-how教给我们了,因为一般人修学到了「置心一处」以后,经过五觉支入初禅定,然后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到灭尽定这最高境界。佛陀发现这样不对,所以发明了横出三界。我跟各位讲说,到置心一处就是要「横出三界」,不要入「色界定」。入色界定可以横出三界,入无色界定也可以横出三界,但你不必那么辛苦,在还没入禅定前就可以先出三界,出了三界以后,你要入色界定、无色界定、四禅八定都没有问题。这个是从原始佛教修行的地方,来看佛陀最大的遗产。

  佛陀还有一项不可思议的遗产——大乘。大乘虽也涵盖生命改造工程,但他最重要的是教化众生这个部份。「要怎么教化众生?」这时,佛教就有纯修行走向宗教化。佛教之所以宗教化,是因为大乘兴起,而宗教化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教主的保佑。留意看看,哪个教主不保佑他的子民?大概只有释迦牟尼佛。讲保佑的或是救苦救难的,在经典上看到的都是十方诸佛或是观世音菩萨;接引的都是阿弥陀佛,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指导我们直接成佛。

  佛教宗教化的开始,佛陀时代就有了,不是到大乘才有。佛陀在的正法时代不强调教主救世,宗教教主救世本身是外道的,这一点要弄清楚,否则你对佛法根本不认识。我们不是否认佛教保佑众生,只是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教主保佑众生,是因为大乘佛教的兴起才开始的,这一点是我提出来的。这里头大有文章,若要写博士论文,有很多议题可以写,但这部份都没人讲,大家都是想当然耳,想当然耳根本就不对。这里头有两个特色跟大家分享:

  第一,你从来没看到释迦牟尼佛怎么救苦救难。很多佛菩萨的名字,你可能从没听过或觉得跟我们无关,比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跟你好像没什么关系,所以鲜少有人会去拜他们;金刚藏菩萨、无尽藏菩萨这些,我们大概也不会去拜,因为基本上这些超级大菩萨是不管闲事的。真正会管闲事、跟我们最有关系的,第一名是观世音菩萨,因为你在生活中的苦难特别多,他是救苦救难、专管闲事的菩萨,也是最宗教化的一个菩萨。第二个菩萨是地藏王菩萨,他也是专管人间这些闲杂事。第三个是阿弥陀佛,怕你死后不知往哪里去,就把你接引到极乐世界。除了这三尊佛菩萨,其它的几乎都不太管你,有的话大概就属药师佛,因为他也有这个愿。假如阿弥陀佛不算,那就属药师佛、观世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这三个最会管闲事。

  佛门中你要找到十个佛菩萨来管闲事,大概都很难。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是大乘佛法兴起后的特色,但是一般人都弄错了,包括小乘批评大乘也弄错了。大乘佛法在巩固教团方面,他有很大的功德跟威神力。佛陀谈这个部份,绝不从民间迷信信仰或者经营这边来讲,当然这里面有经营、组织、管理、制度等等,它有一套符合真理的做法,但不是现在工商业的这种讲法,你要留意到。

  第二,佛菩萨所谓的护持、护念、保佑,或者令你免除灾难的功能,开始在这边出现了;在原来的生命改造工程里,它是指「当机众」,也就是已经具备了资粮道,这时就可以直接修行,佛陀这一招最好,但它是针对当机众来讲的,不是所有的众生。问题是,很多人自以为是当机众,甚至以为自己是法王子,都把自己当成佛陀的VIP弟子,那就完了。愈是这样想的人,愈需要诸佛保佑、菩萨加持,因为它的生命质量差距相当大。我只跟各位谈一个原则,修行者的资粮道,第一个就是五大人格性要健全,健全与否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会不会自我反省、自我检讨。

  反省、检讨或许大家都会,但要留意的是,若每次反省、检讨后,认为自己都没有错,错都在别人的话,那表示你的人格不健全。反省检讨之后,要能找到自己的缺点,假如找不到,那就拜一百零八拜。你要经常检讨反省,找不到缺点时就要拜了。假设检讨反省以后,都是别人的错,那就不只一百零八拜,要乘上十倍,那就一千零八十拜。

  大部份的人不愿检讨自己,即便有也是把过错往别人身上推,这种叫作业障深重,那没办法修行。真正要修行,要懂得这是第一个要件。然后,在正常的生活中要感觉到「我的人生这样活着对吗?」这个叫作出离道,出离心就起了。「什么才是对的人生?」你开始追求「对」的人生,前面出离的摸索有了,确定皈依三宝是对的,确定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对的,开始往这边追求,那就是发菩提心,这时才算是修行开始了。我只是举例,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生观要全部净化,当中没有太复杂的意识形态。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比如,你想要修行,跟善知识提问一些佛法或生活中的问题,当善知识跟你讲要怎么样时,你就会「可是……」,人家在讲,你又「还有……」,接着又「但是……」,那人家怎么教导你?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意识形态太复杂。你要活在凈识里,单纯的概念里,才能够叫作人格性健全。这么一件事,人家讲完,「喔!这样」就好了。每次人家一讲,你就一大堆的「可是……但是……还有」,那你根本没办法修行,要留意。大乘佛法就具有这种调教的功能,调教到这些基本条件具足以后,你会发现每个人适合的行法都不同。所以佛法在修行方面分成两个部份,一个是前面讲的「圣解脱道」,另外一个叫作圆融道。圆融道有圆融道的修法,是不同根器、不同条件、不同因缘的人所修的,这叫作不可思议的生命改造方法,圣解脱道是可思议的生命改造工程,两者不同。

  我们要从哪方面下手?大家不要一听到不可思议的生命改造工程,就说我要这个,认为可思议的法比较小,他不是你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要看自己具备的条件如何。这部份在华严思想系统里的指导是很充足的,但我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清楚,可以告诉你的是,佛陀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提到了教化众生必须宗教化的问题,也就是诸佛护佑、菩萨加持及救苦救难这个问题。进入这个领域里头,大概有一半是妄想,一半是真实,怎么说呢?真修行人,那个加持之真实的,若不是修行人,尤其是人格性有问题…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