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2

  ..續本文上一頁,經過佛陀一指點,就成就了;很簡單地,佛陀講「善來比丘」,人家就證阿羅漢了。那你們呢?你們是「不來比丘」,叫你來也不來,那有什麼辦法?因爲連基礎都沒有。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基礎一定要有,要有一個地方好好地訓練,把這些基礎建立起來。

  大家不要以爲大乘比小乘了不起,以現代語言來講,大乘是宏觀的佛法,小乘是微觀的佛法,只是宏觀、微觀的不同。佛陀當時看到光有微觀的佛法不行,必須兼具宏觀的部份才可以,于是把這一套相關的東西教導這些修行人,但有很多人不喜歡,你看迦葉尊者幾乎連講經說法或帶個共修也沒有,富樓那尊者則是到處講經弘法,兩者完全不同,要留意到這種差別。佛陀在展開大乘佛法的過程,也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教化衆生,就要經營道場,道場怎麼經營,這就是個問題。假如單純只有修行,那很簡單,但是當佛陀把修行的東西教完以後,就必須教導大家怎麼教育衆生。

  在大乘的國度裏,你要來修,那個師父就要跟你負起那一份責任感,那就是一種信托製度,但在小乘的國度,修不修隨你,修得成或修不成都是你的事,大乘的國度則不同,因爲大乘的師父發願度衆生。什麼叫作度衆生?你要教衆生,衆生不會要教到會,教不會你要負責任。爲什麼有些爸媽生孩子一生就十幾個,就是上輩子沒把人家度好,要負責任,所以這輩子繼續養,養到他們都證阿羅漢。你要教導他,問題是他不具備條件怎麼辦?就得想辦法讓他先具備足夠的資糧道,這就是大乘的部份。

  大家都急著修行趕快成就,可是你一定要弄明白,到底資糧道具不具足,假如不具足,那就不是要修就能修,起碼到達「修行的開始線」才能修;未到達前,要先充實資糧道,一旦資糧道具足,開始修行,要成就很容易。我們一再跟各位講,難的不是在如何修行,修行的整套系統都可以有,問題在于我們怎麼指導你。怎麼指導?「師父,你講我就知道……」,光講是很快,幾分鍾我就可以講完了,但是做要做好幾年,而在這幾年做的過程中,心境的變化、修行的狀況你要一再地提出來,我們要一再地切磋,不是你講可以就可以了,你要留意到。

  佛陀那個時候也有這種狀況,于是産生各種衆生及修學成就的評比問題,所以才會衍生大乘、小乘、中乘,但最後佛陀超越這個部份,而說:大乘、中乘、小乘都只是方便說,當你出叁界以後,只有一佛乘;羊車、鹿車、牛車都是在叁界火宅裏面講的,爲了適應各種根器;衆生貪著于這裏的貪嗔癡,不想出叁界,所以告訴你這裏面的玩具不好玩,外面比較好玩,就講有大乘、小乘、中乘,依衆生根器的不同,把他拉出叁界,等到大家都出去以後,發現沒有羊車、鹿車、牛車,前面陸地空地上只有大白牛車。總之,只要能讓你出叁界就好,出了叁界,只有大白牛車,沒有別的。

  事實上,很多阿羅漢出去以後,發現沒有羊車,只有大白牛車,他根本不喜歡,因爲習氣啊,所以這時問題就來了,這些不喜歡大白牛車的阿羅漢怎麼辦,總要有個地方安頓嘛,那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證得阿羅漢以後,別擔心,一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不管你要不要大白牛車,就是到極樂,然後在那邊准備入法界的資糧道,還要再一次覺醒,才能回小向大,才能入法界。若是直接修法華、華嚴這種圓教的話,直接就入法界了,不一定要經過極樂世界,差別之處是這個地方。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佛陀就要講這種圓融的方法,把它收起來做結尾。結尾這樣講,好像懂了,只能講「好像懂」,其實不懂,你知道大小乘之間有什麼不同嗎?跟各位舉一個例子,小乘是強調生命改造的那一份工程,而佛陀最偉大的遺産,就是把怎麼樣做生命改造工程的Know-how教給我們了,因爲一般人修學到了「置心一處」以後,經過五覺支入初禅定,然後二禅、叁禅、四禅,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到滅盡定這最高境界。佛陀發現這樣不對,所以發明了橫出叁界。我跟各位講說,到置心一處就是要「橫出叁界」,不要入「色界定」。入色界定可以橫出叁界,入無色界定也可以橫出叁界,但你不必那麼辛苦,在還沒入禅定前就可以先出叁界,出了叁界以後,你要入色界定、無色界定、四禅八定都沒有問題。這個是從原始佛教修行的地方,來看佛陀最大的遺産。

  佛陀還有一項不可思議的遺産——大乘。大乘雖也涵蓋生命改造工程,但他最重要的是教化衆生這個部份。「要怎麼教化衆生?」這時,佛教就有純修行走向宗教化。佛教之所以宗教化,是因爲大乘興起,而宗教化的第一個特點是什麼呢?就是教主的保佑。留意看看,哪個教主不保佑他的子民?大概只有釋迦牟尼佛。講保佑的或是救苦救難的,在經典上看到的都是十方諸佛或是觀世音菩薩;接引的都是阿彌陀佛,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因爲釋迦牟尼佛是指導我們直接成佛。

  佛教宗教化的開始,佛陀時代就有了,不是到大乘才有。佛陀在的正法時代不強調教主救世,宗教教主救世本身是外道的,這一點要弄清楚,否則你對佛法根本不認識。我們不是否認佛教保佑衆生,只是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教主保佑衆生,是因爲大乘佛教的興起才開始的,這一點是我提出來的。這裏頭大有文章,若要寫博士論文,有很多議題可以寫,但這部份都沒人講,大家都是想當然耳,想當然耳根本就不對。這裏頭有兩個特色跟大家分享:

  第一,你從來沒看到釋迦牟尼佛怎麼救苦救難。很多佛菩薩的名字,你可能從沒聽過或覺得跟我們無關,比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跟你好像沒什麼關系,所以鮮少有人會去拜他們;金剛藏菩薩、無盡藏菩薩這些,我們大概也不會去拜,因爲基本上這些超級大菩薩是不管閑事的。真正會管閑事、跟我們最有關系的,第一名是觀世音菩薩,因爲你在生活中的苦難特別多,他是救苦救難、專管閑事的菩薩,也是最宗教化的一個菩薩。第二個菩薩是地藏王菩薩,他也是專管人間這些閑雜事。第叁個是阿彌陀佛,怕你死後不知往哪裏去,就把你接引到極樂世界。除了這叁尊佛菩薩,其它的幾乎都不太管你,有的話大概就屬藥師佛,因爲他也有這個願。假如阿彌陀佛不算,那就屬藥師佛、觀世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這叁個最會管閑事。

  佛門中你要找到十個佛菩薩來管閑事,大概都很難。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這是大乘佛法興起後的特色,但是一般人都弄錯了,包括小乘批評大乘也弄錯了。大乘佛法在鞏固教團方面,他有很大的功德跟威神力。佛陀談這個部份,絕不從民間迷信信仰或者經營這邊來講,當然這裏面有經營、組織、管理、製度等等,它有一套符合真理的做法,但不是現在工商業的這種講法,你要留意到。

  第二,佛菩薩所謂的護持、護念、保佑,或者令你免除災難的功能,開始在這邊出現了;在原來的生命改造工程裏,它是指「當機衆」,也就是已經具備了資糧道,這時就可以直接修行,佛陀這一招最好,但它是針對當機衆來講的,不是所有的衆生。問題是,很多人自以爲是當機衆,甚至以爲自己是法王子,都把自己當成佛陀的VIP弟子,那就完了。愈是這樣想的人,愈需要諸佛保佑、菩薩加持,因爲它的生命質量差距相當大。我只跟各位談一個原則,修行者的資糧道,第一個就是五大人格性要健全,健全與否有一個衡量標准,就是會不會自我反省、自我檢討。

  反省、檢討或許大家都會,但要留意的是,若每次反省、檢討後,認爲自己都沒有錯,錯都在別人的話,那表示你的人格不健全。反省檢討之後,要能找到自己的缺點,假如找不到,那就拜一百零八拜。你要經常檢討反省,找不到缺點時就要拜了。假設檢討反省以後,都是別人的錯,那就不只一百零八拜,要乘上十倍,那就一千零八十拜。

  大部份的人不願檢討自己,即便有也是把過錯往別人身上推,這種叫作業障深重,那沒辦法修行。真正要修行,要懂得這是第一個要件。然後,在正常的生活中要感覺到「我的人生這樣活著對嗎?」這個叫作出離道,出離心就起了。「什麼才是對的人生?」你開始追求「對」的人生,前面出離的摸索有了,確定皈依叁寶是對的,確定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對的,開始往這邊追求,那就是發菩提心,這時才算是修行開始了。我只是舉例,當然這裏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生觀要全部淨化,當中沒有太複雜的意識形態。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複雜的意識形態?比如,你想要修行,跟善知識提問一些佛法或生活中的問題,當善知識跟你講要怎麼樣時,你就會「可是……」,人家在講,你又「還有……」,接著又「但是……」,那人家怎麼教導你?這種情況基本上都是意識形態太複雜。你要活在凈識裏,單純的概念裏,才能夠叫作人格性健全。這麼一件事,人家講完,「喔!這樣」就好了。每次人家一講,你就一大堆的「可是……但是……還有」,那你根本沒辦法修行,要留意。大乘佛法就具有這種調教的功能,調教到這些基本條件具足以後,你會發現每個人適合的行法都不同。所以佛法在修行方面分成兩個部份,一個是前面講的「聖解脫道」,另外一個叫作圓融道。圓融道有圓融道的修法,是不同根器、不同條件、不同因緣的人所修的,這叫作不可思議的生命改造方法,聖解脫道是可思議的生命改造工程,兩者不同。

  我們要從哪方面下手?大家不要一聽到不可思議的生命改造工程,就說我要這個,認爲可思議的法比較小,他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要看自己具備的條件如何。這部份在華嚴思想系統裏的指導是很充足的,但我們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講清楚,可以告訴你的是,佛陀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提到了教化衆生必須宗教化的問題,也就是諸佛護佑、菩薩加持及救苦救難這個問題。進入這個領域裏頭,大概有一半是妄想,一半是真實,怎麼說呢?真修行人,那個加持之真實的,若不是修行人,尤其是人格性有問題…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