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那根本就是妄想。因爲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們簡單講是一半一半。
宗教開始要推動、要教化衆生,廣泛的衆生有一些問題,有些衆生福報不足,長期生活在惡劣的環境,造成恐懼、扭曲的心理;有些衆生則是福報很大,作威作福,四處欺負人。其實這兩種心境都是病,人格都是扭曲的,面對這樣的衆生要如何教導?相較于其它一般宗教,大乘佛教在這部份有個優點——它平等;因爲它是從生命的本質來看衆生。就一般宗教來說,貧賤跟富貴是有差別的,因爲有福報的會供養,沒福報的就無法供養,因此在一般宗教裏頭,那種不公平的現象更嚴重。就大乘佛教的平等來說,如前面所提的,有福報的生命扭曲了,沒福報的生命也扭曲了,扭曲對扭曲,不是平等嗎?主要看的是你的生命有沒有扭曲,有扭曲的先做矯正,沒扭曲的可以直接修行。
最明顯的是優婆離尊者跟七個小王子的例子,優婆離尊者未出家前是個理發匠,出身于首陀羅,既不是刹帝利,也不是婆羅門,在當時印度的種姓製度中叫做賤民,本來是七個王子的理發師,看到七個王子要出家,他也想跟著出家,結果比七個王子早了一步,優婆離就成了師兄。平等啊!它是按照先後次序來的,不能因爲是王子就稱大,進到佛門大家都一樣,你要留意。
這一點就告訴我們,生命的扭曲與否,在修行上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整個大乘在這個架構上面非常完整,大概每一部經典,談論的都是有關這個部份,而《阿彌陀經》這個部份劃分得更清楚。關于《法華經》,則是把修行的整個過程分成兩部份:一是「化城」階段,以現代語言來形容,就像是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休息過後還要往前邁進;至于應該要進幾個休息站,則因人而異,跑一千公裏和跑五千公裏的,需要的休息站數量當然不一樣。佛陀在這裏弄得很清楚,所以會有一個化城的觀念,但是到達化城,並非修行成就,它只是人格矯正的終點站而已。換言之,就是人格矯正成功、完成了,下一步才是正式修行,它只是一個段落,接著還有下一個段落,這是《法華經》提出來的一個特色。這一點在華嚴裏頭談得更完整,它有幾個階段的教學方式。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法華經》提供給我們的大乘佛法架構已經很完整了,它把大乘宗教的觀念及教化衆生的平等性提出來了,而且它的平等,還是男女平等,裏面提到了八歲的龍女即身成佛,它是絕對地平等。不要以爲女衆出家,佛法會減少五百年,你要這樣相信也可以,傳統上有這樣的講法沒錯,但它的語言模式不是這樣诠釋的,不要把那種不公平的現象一直延續下來。當時會這樣劃分,跟當時的印度社會背景有關,所以語言記錄中有那些東西,但教義的基本精神是平等的。
這部經典告訴我們叁點:一、宗教觀念形成了;二、教育衆生的時候有階段性;叁、衆生完全平等。衆生平等這個理念一定要注意到,之所以會不平等,那是衆生自己的問題,不是佛法真理的問題,這部份要先弄清楚。這是《法華經》講到宗教曆史的演變過程,照講應該叫作佛陀的宗教思想。佛陀假如只講小乘,那就只有生命改造工程,沒有宗教,因爲佛陀有宗教的觀念和情操,所以發展出大乘經典,也因此讓我們真正看到佛教的圓滿;在大乘裏頭,我們才能看到佛陀是怎樣組織和經營僧團。從曆史的觀點來看,基本上佛教不必組織僧團,但當時有很多的印度僧團向佛教這邊集中過來,而且當時佛陀是住在園林,不同于當時印度修行者遠離人群住在偏僻的森林,那是園林就像是現在的公園、小區,這是僧團形成及經營的基本雛型。以上是佛教背景的說明。《法華經》是一部大乘集大成的經典,爲什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跟我們特別相應,這部份後面我們在說明。
貳 二八年華的觀世音?
我們先來談談觀世音菩薩的背景和這一品經形成的原因。〈普門品〉是《法華經》的其中一品,因此我們必須從整部《法華經》來看,才能明了〈普門品〉的由來。
爲什麼會有觀世音菩薩?一般人談到菩薩跟佛,通常會把他擬人化;佛菩薩擬人化是很符合邏輯的,可是如果把所有的神都擬人化,那就不合邏輯了。怎麼說呢?因爲神是一種欲望,所以不能擬人化,一旦擬人化,雖然也叫作神,其實跟魔差不多。把欲望擬人化,那不是魔嗎?所以就會說「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因爲沒有別的講法(這裏暫且不談佛教的見解)。怎麼創造?依于他的形象,換言之,就是依于他的欲望和妄想來創造這個世界。創造以後,因爲控製不住這個世界,于是想了一下,「既然是我創造的,那就毀掉它吧!」但是當中有好人有壞人,于是造了一個方舟,把最好的人、動物放在上面,其它的就用大水通通淹沒。照講,剩下來的應該都是些好人、好的動物才對,怎麼還會有世界戰爭?怎麼會發明原子彈?世界上壞人爲什麼還那麼多?到底他的欲望和妄想正確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事實上欲望和妄想的背後存在一種很大的魔魇,魔的這種夢魇一直在起作用,所以神不能擬人化。
佛菩薩可以擬人化,但擬人化通常會産生弊端,你會把他看成人;菩薩並不是人,它是生命因素、生命中的元素,或是叫作生命本質——你要怎麼定義都可以,我們只是舉幾個詞給各位用,因爲每一個詞都要重新定義、規範——佛是指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兌現,菩薩則是指一個生命因素的充分兌現。比如,觀世音菩薩就是把生命中愛管閑事的因素充分兌現出來,所以它不但可以修補自己生命中的種種挫折、傷害,也可以幫忙其它衆生修補生命因素當中的種種傷害。
內在生命因素的傷害反射出來,就是外在生活中挫折、痛苦與困難。我們現在的生命因素有雜質、惡質和本質,修行就是要把生命中的雜質、惡質去除,留下本質的部份,然後更進一步地將本質發揚光大。凡夫不了解這一點,雜質、惡質受傷了,把它丟掉就好,他卻還想要把它修補一下。要留意,佛菩薩對你所求的是可許則許,不可許就不許。所以我們通常是這樣求菩薩:「佛菩薩加持,明天讓我中一百萬,可許則許。」若是菩薩認爲不可以的,那就不要應許,這是可許則許。因爲我們不知道自己所求的,究竟是生命中的本質因素,還是惡質、雜質那個生命因素,本質上的佛菩薩會給你,雜質、惡質上的就不會,這點你要弄清楚。
諸佛菩薩是每個人生命中都有的生命因素,人人平等,至于每個人要從所有的生命因素當中去凸顯哪一個生命因素,這一點則因人而異——凸顯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的,那就會是個管家婆,什麼都要管,因爲這個生命因素就是專管閑事;凸顯的若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個生命因素,那他就不會管閑事了,他專管大事;普賢菩薩也是專管大事,閑事雖然也會管,但不會很積極,本質上的增上緣他會幫助你,非本質的增上緣不會理你。
生命中這些瑣瑣碎碎的事,只有觀世音菩薩會幫你這個忙,但它是你生命因素中本自具足的東西,不要向外祈求。那麼,爲什麼會有觀世音菩薩的出現呢?這就要接續前面談的,因爲佛法開始宗教化。佛法本來是專講生命的改造工程,幫我們轉凡成聖,但爲了攝受、教化衆生,爲了經營道場,它必須普及化,而只有宗教化才能普及化,因此諸佛護念、菩薩加持就産生了。衆生的苦難很多啊,眼看辛辛苦苦栽種了一年的農作物就要收成,卻突然來個蝗蟲過境或者水災,你說苦不苦啊?怎麼辦呢
只能呼天搶地地祈求衆神來護持,這時佛教也要有一個能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的佛菩薩,觀世音菩薩就這樣産生了。所以只要你有苦,觀世音菩薩就會出現,佛教中有這樣一個「大神」,很快就能普及化。
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並未普及,是來到中國後才普及化的,當中包括了主、客觀因素。佛教傳到中國,到了唐朝形成了所謂的天王思想或佛王思想的風氣;因爲中國這個民族原本是不用神來統治的,而是依靠家庭倫理及政治倫理來統治,漢朝以後因爲人口多、幅員廣大,統治管理不易,因此漢明帝開始向西方取經,起初的取經是要取統一中國社會的經,然後發現取回來的佛經很好用。從漢明帝到武則天時,大約六百多年的時間,中國進行一個文化改革運動,尤其是南北朝的這些皇帝,希望籍由佛教或道家的協助來統治國家,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的年號,共十二年)的年號就是這樣來的,當中有道家的思想在。另外也出現僞造佛經的情況,說這個皇帝是某某天王或某某菩薩,以鞏固其統治的地位。假如說這個皇帝是哪個天王,那就是天王思想,若是講這個皇帝是某某菩薩的化身,那就是佛王思想。比如武則天那個時候,就出了一部《大雲經》,說他是彌勒下生,這就是佛王思想。
佛王思想到了這個時候很成功,也造就了觀世音菩薩普及化的外在客觀因素;而其普及化最重要的主觀因素,是當時武則天的國師賢首法藏修十一面觀音法非常靈驗,舉凡蝗災、水災、旱災、瘟疫、軍隊叛變或跟高麗打仗,都是用十一面觀音法。法藏大師是華嚴宗的叁祖,也是華嚴宗思想集大成者,同時是我們華嚴密的元始天尊,也因爲他修這個法很靈驗,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就更加普及化了。所以宋朝以前長安這地方的老道場,通通是拜十一面觀音。
同時在南方天臺宗的發源地浙江沿海一帶,因爲北方皇帝提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便與之相應了,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因此逐漸形成;但南方不知道北方的觀世音菩薩是十一個頭,因爲〈普門品〉只有講叁十叁應身,沒有說他幾個頭。加上唐朝末年日本僧人慧锷過來求法,在浙江五臺山請了一尊觀音像要帶回日本供養,當船只經過舟山群島時遇上狂風大浪,船只無法航行就帶不走了,當地的人便在普陀山那裏建了一座寺院,並且稱之爲「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爲著名觀世音菩薩道場的由來。
觀世音菩薩的興起及普及化是有其原由的,你會發現這個菩薩真的…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