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4

  ..续本文上一页吃饱饭很悠闲,什么事都管,孩子生不出来、想要生男生女或是海上遇到大风浪他都管,总之他到处管闲事,而且都很有效。所以我们大乘佛教通常讲的「佛祖」或是泛称的「菩萨」,大都是指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呢?因为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又加上上至朝廷,下至各宗派广为推动,所以能让广大的群众普遍信仰。我们现在体会不到,在古代光是一个牙齿痛就不得了了,牙痛不是病,但痛起来还真是要命,那只有念观世音菩萨了,这时大悲水就很有用。不管有没有效,至少在心理上有一个寄托,可以处理你的问题,这是宗教信仰上普遍需要的状况,所以观世音菩萨一提出来,广大的群众都能接受。

  我们前面用很通俗的现代语言来形容,说他爱管闲事,古代则叫做「普门」,意即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的事通通照顾到了,这一点在〈普门品〉经文开宗明义就列出来了,也就是普为大家熟知的「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以上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信仰普及的原因,以及在民间被推崇的依据。

  接着我们再谈一下观世音菩萨的定义。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菩提萨埵的意思就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依照前面讲过的现代化定义,菩萨是觉悟的生命因素;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觉悟的生命因素叫作观世音。所以你现在也必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多管点闲事,不能只顾自己好,否则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激发不起来,一旦有事要求他,那会相应不来。但是这个闲事,不是指那些杂质、恶质上的事,而是管生命本质上的事,其它生活中的事情你很难去帮忙。怎么说呢?因为你会看不清楚,很可能一帮就被骗了。若是要帮的话,它是有原则的,你要留意。

  比如,我们常常告诉各位,道场中同修间不要有金钱往来,如果要帮,那就当作把钱给他,能给多少就给多少,不要对方还你,若是要还,你就拿去救济;这样给钱就像是在救济,给了就没事。若是给了钱,有期望他什么时候还,那你的烦恼就来了。首先,你的心理会开始预期他什么时候还你钱,假如他没有能力还,烦恼就产生了,你会有被骗的感觉。对方就是有困难才跟你借钱,当他的困难还没有过去,哪来的钱还给你?这时你会跟着一起烦恼。所以我们帮众生,首先要存着有去无还的打算,否则烦恼一定来;其次,你要有智慧的帮,而不是帮到最后莫名其妙地说我被骗了,倘若如此,只能说活该,前辈子欠的,这辈子该还。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不要有金钱往来,知道吗?「往」可以,不要来,比如对方说要借一千块,一千块我没有,我给你一百块,有还没还都无所谓,这个就是帮助众生。

  大家要有随时在本质上帮助众生的心理准备,至于要怎么知道是不是本质,这要自己在佛法上多多充实。我们要有协助众生的意愿,也就是对自己要发起这样的心——生命当中的压抑、隐瞒、扭曲,我要让他恢复健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此一生命因素的关键所在。很多人把观世音菩萨想成是个二八年华的姑娘,骑着一条龙在路上跑来跑去。不是,它是你的生命因素,在你的生命中会起作用。你现在就要发起这样的意愿——对内是对自己,对外是对众生——有没有受伤?有没有缺点,这些你愿不愿意修正、改过,抑或是继续隐瞒它?这是关键。愿意修正改过,这个生命因素就会一直往上成长;假如是隐瞒缺点,找个理由搪塞或自我安慰一番敷衍过去,那么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就永远被盖住了。

  前面谈的是从经题上第一个让大家了解的,其次我们来谈谈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译经风格与众不同,因为它着重在「道义」。经典的翻译不同于一般书本翻译,通常书本翻译是按照原书字面逐字逐句翻译,不能改变,顶多是修润得通顺一点而已。经典的翻译不然,两个不同的民族,对于这个经典所讲的生命体验,共同点的部份就照原典翻译,相异的部份就不这么翻了,因为也要让这新的民族接受才行。就这一点来说,鸠摩罗什可说是最成功的译经家,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虽然历史上有四大译经师,然而就这一点来说,鸠摩罗什翻译得特别好。

  印度这个民族所拥有的生命体验与我们中土有所不同,我们的生命体验主要是来自于儒家和道家,鸠摩罗什译经的年代,大概是三到四世纪的时候,那时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形成已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有自己的生命内在体验,比如有为、无为、无极、太极或是无、空这些字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反倒是「真如」这个字词中国没有,所以不会把它翻成真理,其实真如就是真理。印度人有的生命体验,中国人没有,而这种生命体验又没办法诉诸文字,所以鸠摩罗什一定要去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命体验,然后透过两者的生命体验,用适当的文字去连接这两个部份。因此,我们才说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结婚所生的孩子,它是两个文化不同的生命体验。

  想想看,我们没有印度人的生活体验,那要如何透过中国文字将印度人要讲的东西表达出来让我们了解?鸠摩罗什翻译这部经典时,历史上还没有人研究佛陀思想中的宗教观,就以《阿含藏》来说,它是站在生命改造工程的立场,里头没有一点宗教观念,只有「转凡成圣」的这种工程。真正的宗教观在大乘里面才有,但是大乘在中国形成的时候,印度那个很深的「阿罗汉心境」,中国人没有。

  大家要留意,虽然鸠摩罗什翻译的〈普门品〉是大乘经典,但若是没有阿罗汉的境界作基础,这地方你是没有办法展开的。比如经文的「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真的念着观世音菩萨名号,然后跳入大火里面,火不能烧吗?你去试试看,有谁会相信?这种话你翻译的出来吗?要是受伤出来,看你怎么办?鸠摩罗什之所以敢这样写,是因为他有阿罗汉的内在体验,知道这个事情这样没问题,所以敢这样翻译。我们没有这种内在体验,敢这样翻吗?经典这样写,绝对是真的,但它的真,是基于阿罗汉的基础上来讲的,我们现在没有阿罗汉的基础,能说它是真吗?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只是一昧地相信,那就会变成迷信,而且会把佛法害得很惨。

  经典讲的都是生命的内在体验,不能单从文字表面上来看,若只是肤浅地从文字上来理解,一定会出事。那当船长的,碰到船难也不必发电报求救,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船就不会沉下去了,因为经上说「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嘛。假如这样理解,就是迷信了,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你要能够了解经典的语言模式。鸠摩罗什在经典的翻译上,这部份掌握的特别好。我们现在若能找到印度的原文来对照,你会发现它有很大的出入,因为它是从生命内在体验那个地方去翻译的,不是光从语言文字。同一部经典,不同的人来翻,当中难免会有所出入,原因即是译者本身内在生命体验的不同。

  近代有很多人试着把中文经典翻成英文,你会发现老是翻不好,就是因为缺乏内在生命的体验,如果是把佛经当作佛教知识来翻,这样当然不行。我们的书也计划要翻,就会有人来问:「师父!要翻哪一本?」管他哪一本,只要翻了就让他流通,为什么呢?因为哪一本适合众生的需要,你现在不知道,众生看到、体验到的那一本,他会留下来,其它没必要的就束之高阁,之后要传给谁,那就不知道了。这是最主要的关键,所以翻译经典,一定要从内在的体验开始。以上是谈到鸠摩罗什的部份,提供各位参考。接着来看经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这句经文简单地说,就是无尽意菩萨很恭敬地向佛请法。在《华严经》里头都是菩萨问菩萨,很少有菩萨问佛的,但它这个地方是无尽意菩萨问佛。菩萨的定义我们前面讲过了,「无尽意菩萨」也是我们生命因素当中的一个。这个因素是什么呢?无尽意,生命中有一个因素是永恒、无尽的,一直向前在成长的,生命不会终止;真实的生命、法身慧命是永恒、永不终止的,要记得这一点。我们这个色身是物理现象,物理现象有疲倦期,所以它到某个阶段会结束,但法身慧命是不死的。

  生命既然不死,修行就没有终点,只有阶段性的终点,第一个阶段到了,第二个阶段就开始了,后面还有第三、第四、第五……个阶段,就算到达止于至善、成佛以后,也不是结束了,佛还要继续成长、继续前进,这个就是「无尽意」的意思。不是成佛就通通结束了,那成佛有什么意思。成佛以后要干什么,你不知道。一般人的概念是以为到了天堂就没事了,到了天堂干嘛?一尊一尊挂在墙壁上是吗?还是坐在桌上?因为不会探讨,以为终点站就在天堂,那就完了。即使到达成佛的阶段,还是没有结束,生命是永恒的,不会结束。假如到了天堂就结束,那就不叫永生,只能说是升天而已,对不对?不是这样,它会在那里继续前进,这就是无尽意的意思。

  我们的生命因素里头,有一个永恒向上爬升的基本生命因素,经典这里无尽意菩萨问佛,即是告诉我们,纵使圆教成佛,佛陀的生命还是活泼泼地继续前进。佛是圆满的,百分百的生命因素都兑现了,这里无尽意菩萨问佛,就是无尽意菩萨这一个生命因素与佛这个百分百兑现的生命因素互叩。《华严经》里很少有菩萨问佛问题,大都是菩萨跟菩萨互相叩应,因为每一个菩萨都是他那一个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兑现,所以叫作不共别圆,每一个生命因素在互相叩应。〈普门品〉这个地方是菩萨问佛,也就是快要成佛的意思;成佛叫作法华,《法华经》是要成佛的经典,《华严经》是真理的经典,直接讲真理是什么,所以是菩萨跟菩萨对话,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两者的差别,但你稍不留意就看不出来了。

  我常赞叹大乘修行真的是最微妙、最伟大的一项工程,原因就在这里。一部经从头到尾有一定的思惟模式和…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