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5

  ..续本文上一页语言模式,作者和译者不是同一个人,但它的语言模式就很巧合地安排到天衣无缝。这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里面虽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和神经网络,可是你放心,它们绝对不会相交,也不会打结,而且彼此间会运做得很好。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密密麻麻的情境中,不会乱成一团,这是经典的微妙之处。经典跟一般小说不一样,以前看很多小说,常常前面人物、情节写一写,后面就语焉不详了,很多状况最后都不清不楚、没有交代。经典不会有这种状况,它前后一定有关系,而且不会有交叉乱成一团的现象,因为它是生命的东西,不是知识,所说是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大脑可以思议的,你要留意。我们继续看经文。

  「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部分我们不讲,因为我们讲经的重点是把别人没讲的部份给点出来,这些是基础佛法,是华藏工程你要进行的地方,自己要去查佛学辞典弄清楚,外面注解的版本很多,他们在解释的时候很讲究这些东西:什么是「偏袒右肩、合掌向佛」,有的是胡跪合掌,胡跪又是怎么跪的?是左膝还是右膝着地?有人专门研究这些,你去看那些注解版就好了,我们这边不讲,别人讲的我们也照样接受。

  「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样的描述是拟人化,因为只有用拟人化的方式来讲,我们才容易了解,若是讲「两个生命因素碰在一起,电流、磁波怎样」,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一定要用拟人化来表达。假如是科学家,可能会用磁场、电磁波或什么的说法来形容,那也是一种语言模式,但经典所用的语言,它是生命的语言,你要留意。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世尊是佛经里的基本用词,意思就是老师或师父,有些佛教徒可能会觉得应该称呼佛陀比较尊敬,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若从表达恭敬的立场来讲,称呼世尊或佛陀,那无可厚非,可是从真实的立场来讲,用老师或师父比较不会有偶像化或犯了所谓的「上师情结」,把他看成高高在上,那就没办法平实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即师、即友、即亲」的感觉,是一种恭敬、尊重,若是把他神格化、偶像化,这样绝对不好。所以我们的道场,一定反对「造神」运动,要造神的机会很多,但是没有意义,对你或师父都很不好,要留意。佛绝对是菩萨的师父,从真实的立场,用老师比较亲切,不要去造神。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无尽意菩萨跟佛所问的问题,不是我们大脑想的「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作观世音」,而是前面讲的「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到底有什么功能?」你要定义成爱管闲事的生命因素,或是定义的高雅一点,说是抚慰心灵创伤的生命因素也可以,但这里问的不是文字的定义,而是那个定义的背后是怎么起作用的,这才是生命中要问的东西。就像很多人问问题,老是喜欢问一些佛学名词,把师父当成佛学辞典,自己懒得查,干脆问师父比较快,这样学不会成长。

  这里是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交互的地方——无尽意问佛陀,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是什么因缘?是不是「当年观世音菩萨发心度众生,众生难度,度到很疲累,去请教他的老师阿弥陀佛怎么办时,就昏倒了,把头摔成了十个碎片,阿弥陀佛便将他抱起来,把碎片接回去,变成了十个头,最后再把他自己的头也加上去,于是成了十一面观音」?经典是这样定义,佛大可这样作答就可以了,但这又不是查户口,不是问他为何叫这个名字的问题,这都是知识的东西。他的问题是:「观世音菩萨有什么能力?他是怎样帮助众生?爱管闲事,到底是怎么管的?怎么抚慰众生受伤的心灵?」是问这个部份。所以接着佛便回答无尽意菩萨,讲了十二个因缘,也就是那十二大愿,十二个大愿通通有「若有……若为……。」我们往下来看十二大愿。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是第一个大愿,他过去曾经这样发愿,就是这个生命因素有这样一个功能。所以我们常要各位发愿,至于怎么发愿才正确,这点你不用担心,因为这个生命因素是要你去激发出来的。这里是用十二大愿,假如你发的是十六大愿,而且内容跟这十二大愿都不一样,那也没有关系,你所发的那个愿所激发出来同样的生命因素,将来在法界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的,只是救度的众生不一样,因为所发的愿不同。所以你要留意,激发同一个生命因素,都可以有无量无边的愿来激发它。要怎么来发这个愿,那就很重要了,这是自己要去发的。

  各位今天回去,就把这辈子要行的菩萨道的愿通通写下来,看看有几条?现在大脑里头,有多少要为众生服务的愿通通写下来,写完以后放进红包袋或信封袋,压在佛菩萨那边,明年再拿出来看,等来年再来看的时候,一定会「唉唷!真不好意思,怎么发这种愿……」,赶快重写一张,那就表示有进步了。大概三到五年的时间,某一年会发现「我去年发的这个愿还不错」,然后就会以那个愿为根本,那就是你要激发的生命因素,接着就是要去实践。

  你现在发的愿都不算,因为可能明年就推翻了,但不要紧,那是进步;明年的愿,后年会再推翻,那也是进步。大概第四次以后会趋于稳定,只是把第三次的愿约略修正一下。到了第五次,大概改几个字或是把原本的长篇大论改成几项要点,这时的愿叫作稳定了。这时候行法、要做什么事情就确定了,你也知道怎么做了。

  若是不发愿,老是想「师父你跟我讲,我做什么好……」,那是师父的愿,不是你的愿,一定要自己写下来,明年这个时候才能验证自己有没有进步。当你自己看了会不好意思,那表示你有长足进步。慢慢地会把你的生命因素激发出来,然后去实践。告诉你,下辈子一定比这辈子进步,当你那个愿订好,确确实实是你真心的愿,有做、没做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的生命价值观已经定位,下辈子再来,一定超越这辈子。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世界、兜率内院任你选,你一份成绩单送出去,有三所大学要你,这是真正的净土。在那里干嘛?开始重新准备自己,你会抛掉五浊恶世的一切习气,把你的生命改造为第二生命,在第二世界准备好以后,向法界迈进,就是这个样子。

  发愿定位很重要,自己写自己的,只有你才知道自己是谁,但不能光写「我要度众生」,而是要写「我要怎么度众生」,写的时候你会整理出自己的思惟模式,当思惟模式整理下来,接着就是行法、你要做的事。所以不能不发愿,你看经文这里很简单,「众生受诸苦恼,只要念我的名字,我就救他」。你能吗?你也可以换个方式说:「只要我成就,众生见我形、问我名而愿意跟我、要求我的话,我一定不远千里而救助。」你可以有这种愿,看到你的形相或称念、听到你名字,希望你来帮助他,你就去帮助他,这是一种愿。你不能够说:「不过要下午六点以前,六点以后要下班回家了……。」不能有时间的限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电话还不只一支,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个才是无量无边的愿,自己锻炼自己,绝对不要依赖,这个地方是没办法依赖的。

  

  叁 Call in 观世音菩萨的生命密码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皆得解脱。」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第一个愿。这里讲的「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指的是整体的苦恼,不是个人的苦恼。「一心称名」在佛教里是很特殊的,原始佛教讲的「念佛观」,也是一心称名的意思。「一心称名」跟《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是同样的意思,都有原始佛教的意义在,也就是透过持名念佛,训练一心不乱。换言之,你要透过持名念佛来入定。怎么入?这个功夫就大了,不是这样随便念一念或是白念珠念到黑得发亮就入了,它是一项工程,叫作用心的功夫,用到一心不乱。「一心」是技术性的名词,不是概念性的名词,这个词汇里头是有功夫的。「一心」这个字,你要是不会下过工夫,其它的就甭谈了,要留意到。

  这里的「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有双重意义:

  第一,就自己来说,我们有很多烦恼,因此生命本质的那个生命因素被无明覆盖住了,不能显现,现在只要一心持名「观世音菩萨」,将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无明就通通翻掉了。假如你现在正在进行生命改造工程,其意义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当你正在修学的是微观的佛法,求解脱、求成就这个部份时,称念观世音菩萨,让这个生命因素凸显出来幷发芽、成长茁壮,以致臻于成熟,这时,你其它的生命因素也会跟着吐芽、成长;「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就是无量百千万亿的生命因素,它会同时成长。换句话说,修学这个法门,同时成就就对了。一般的解脱道,它是一个生命因素成长到六十六分以上,才会带动其它的生命因素通通发芽,然后快速成长,但是修学「一心持名观世音菩萨」,只要观世音菩萨的这一个生命因素一突破,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会同时一起成长,这是他的第一个愿力。

  你可能会说,那经文怎么不照刚刚我们所讲的这样直接写下来就好了呢?这是译经家当时所用的语言文字,现在我们是用现代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样你才容易了解,往后再过个二千五百年,我们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不适用了。鸠摩罗什翻译的语言文字还会继续流传下去,再过个二千五百年,到时就会用那个时候的语言模式重新再诠释一遍;原始的语言模式不能改,诠释的部份随着时代的情况可以改,可以一直转变,这叫作善巧方便…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