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最近在研究如何将生命跟心灵予以量化。「量化」这个问题是未来两千五百年要发展的路,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它必须透过中国人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跟西方人讲佛法,他会用西方的格义学来衡量你讲的对不对,而且还要透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你跟他说这是不可思议的、无法实验,他就不能接受。怎么办?那就必须予以量化,既然不能用他的方式实验,因为他实验的方法用的是大脑,那我们能不能透过他实验的工具——数据——来证明?换句话说,就是用他们的工具,但用我们的体验方法重新统计,用这样的数据、分析来跟他们谈,他们将会完全接受这样的数据方式,这就是量化。所以佛教要西来,要讲祖师西来意,不能用我们的语言或单独用他们的语言模式来表达,两者之间必须作一个转移。所以将来〈普门品〉这个经文要转化过来时,可以用微积分来求证这十二个大愿。以上谈的是第一个「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意义。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第二个意义是讲族群,这个时代的众生都有一种无明,只觉得莫名的恐惧、无奈、空虚和逼迫,但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其实它是整个社会结构使然,活在这个结构底下的你,自然会跟着烦恼、恐惧。这个社会结构最大特色叫做完全竞争,一个尚未成功或者刚要踏入社会的新鲜人,对于这个「完全竞争」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因为脑筋会想着「我现在要出征,等我打胜仗回来,你就知道……」他只想到打胜仗回来的光荣,都只听到这些衣锦还乡、凯旋荣归的歌咏赞叹,却没看见那些撞得头破血流、奄奄一息在生死边缘挣扎的痛苦情景,完全竞争很多社会新鲜人一头栽下去。各位应该也都会经历过那个过程,现在大家能坐在这里,算是幸运的一群,能够从那个过程中挣扎出来。我们看到周遭很多亲戚朋友,在这个战场上前仆后继地倒下去了,自闭、忧郁、躁郁症的人比比皆是,乃至不知失踪到哪里去的,这就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
因为这种竞争的存在,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虽然初生之犊不畏虎,但森林走久了,会发现当中不只有老虎,被老虎吃掉的更是不计其数。面对种种的灾难、挫折,恐惧已然成为一种惯性,心也被啃噬的千疮百孔,这就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谁能改变这种完全竞争所带来的恐惧?留意看看,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处在这种紧张、恐惧的惯性中?最近又要大选了,你看布什紧不紧张?他卸任了,不必选,可是他也很紧张,要出来选的人就更紧张了。投票的人也跟着穷紧张,虽然也不知道在紧张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时代另外有一个制度叫做舆论,你一定会被卷进去,它会强迫你知道。以收视率为例,他需要阅读报告这些统计数字,你就不得不被卷进去,就会跟着穷紧张了;进去以后便会架构一套社会的价值观,然后跟着这个价值观走。社会的价值观会告诉你,需要经济成长、社会福利,于是开始有这类的报告、施政措施,真真假假也不知道,你就要被强迫接受,单纯的心灵开始被污染了。
处在这个所谓的「社会中心价值观」当中,你的意识形态会不知不觉地倾向那边,当符合这个标准时,就会显得得心应手,反之便开始激荡、烦恼,这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无明烦恼,其实是整个社会结构造成的。那么,谁能改变?观世音菩萨有办法,它能够将社会那些倾斜、不良的中心价值,通通变成健康、正确的,关键就在于「一心称名」。这里我们就要谈到「一心称名」的第二个层面,这是属于大乘宏观佛教的部份,这部份有别于前面提到求解脱的一心称名,那是属于微观的佛法。宏观佛法对于一心称名的定义是实践,你要去实践观世音菩萨的愿力。我们前面定义过了,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的生命因素,它是专门「抚慰众生受伤心灵的生命因素」,能使你有自愈、还原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经由你的实践,治疗众生受伤的心灵,但你要知道,它不是个别,而是从社会「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这边改变的,这个叫作大慈大悲。
我一再地强调,大慈大悲跟慈悲不同,这世界就像一艘大船,船上乘载了六十五亿人,当这条船开始动荡不安,船上的人被震得七荤八素、吐得一塌糊涂时,有一个大医王出来了,不分贫贱贵富,也不收钱,一一地把每个人都医好了,每一个人也都很感恩他,这叫作慈悲。大现在医生只有一个,病人有六十五亿,那要怎么医?还是要一个一个医,不是你想的「只要杨枝净水一洒,全部的人都好了」,那是妄想,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那么,大慈大悲要怎么做呢?想办法把船稳定下来,自己不摇晃,所有的人也都得以恢复正常。这样大慈大悲的人,众生反而不会感恩他,因为既没帮他看病,也没给他药吃嘛,这世界是这样,菩萨很清楚,但他想办法把这个社会弄好就走了,也不需要留名。这时你就可以看到,原来生命因素是这样起作用的,你的生命因素就可以使这个世界稳定下来,让全人类获得幸福快乐。为什么要留名?目的是使社会、众生都获得安乐,所以不要留名,皆得解脱嘛!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就是一心实践观世音菩萨,换言之,就是全心全力投入寻找救度众生的方法,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给你智慧。这智慧怎么给?从哪里来?一般人不了解,但实修者自然知道它怎么来。这部份很难告诉你,即便我跟你讲「这智能是观世音菩萨给我的」,接着你一定会问我「他哪一天跟你讲?在什么地方跟你讲的?」这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就是自己本身的智慧,自己就会产生,因为它是你的生命因素,重点在于你有没有实践,而「善用其心」则是实践过程中至关紧要的关键。那么,又要如何善用其心呢?不要老往失败的方向想,就说不要老是抱怨「这不可能……」,因为当这种观念一产生,你的那个生命因素就不相应,就中断了。
「一心称名」就是专心的、一心一意地去实践;从宏观的佛教来讲,去实践,智慧自然会产生,没有为什么;那个智慧,是你的「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的,当那个因素发芽了,你的智慧就出来了——这里面包括人力、财力等各种因缘及你跟这百千万亿众生一起的整个环境,它会同时转变。当然,这里头有很多工程要进行,实践的过程很辛苦也很痛苦,因为前面根本没人做过,即使有,你也见不到,它不是大脑的那种经验传承,也没有知识累积。告诉各位,任何一件菩萨道的行为,绝对无法复制,因为两个菩萨所在的时空背景完全不同,你要了解。问题是,我们感到很遗憾的是,有很多佛教徒喜欢找「语出何处」,有没有例子?有,同样的例子很多,但不可能有状况全然相同的例子,所以就要靠自己发心了。
比如,当今的温室效应、气候暖化这些问题,你要怎么处理?你一定要发这种菩萨心,然后一心称名专心实践,一段时间以后,智慧自然产生。「如何协助人类度过这个难关」是关键处,但若不是行者,就会怎么样想不透。有人因此而发起「千万人一心持名观世音菩萨一千天」,这么做只能算是「类似」的修行者,不是真正的行者。有没有效?能这样发起千万人来念,当然也可以,但这么做都只能说是「类似」的修行,它的法义不是这样,这个语言模式要你做的不是这个。虽然这么做功德也是会有,但只有减缓的可能,二十年延缓为二百年,只是转变成另一个形式而已,没办法让这个世界免除灾害,因为没有用智慧真正解决问题。
文艺复兴以来,佛教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建设几乎是完全缺席,但今天我们要说「我们已经报到了」,而且从今以后永不缺席,不仅如此,更要带领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建设,不是参与而已。怎么带领?我们有自己的正确方法——用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来带领,这样才叫做一心称名。你要自己一再地发愿、一再地实践。求不求?当然求,但不是跪在菩萨像前求菩萨给我智慧的那种方式,而是要看清楚整个社会的病根到底在哪里,就像我们前面举得例子,它是整个社会结构出问题,是在这个结构底下才衍生出那些病,当你把整个结构调回到健康的状态时,病不就没了?
从枝末,没有办法真正解决问题,要从核心来进行。生命本质中这个菩萨因素相应给的智慧,都是从根本上来的,不会从枝末,你要留意。佛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外在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当我们说外在世界怎么样时,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东西还没有出现,当我们将本质的那个东西凸显出来以后,就会产生智慧,外在的世界自己就会改造。所以你说这些工作难不难?不难,但若是用世间人的大脑来看,当然很难,因为大脑里头根本没有答案。
大脑一旦没有经验就不会处理,你看当今全世界的人都动员起来为地球暖化、气候异常问题而做努力,有没有解?告诉各位,若是用大脑来处理,那再花个二百年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处理的都是很枝末的部份,真正要解决问题,你要从核心下手。核心在哪里?停止经济成长的竞赛及大量消费的习惯,要从这两个方面来着手才有解。因为经济成长的竞争及大量消费的结果,就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那温室效应就会持续扩大。单单看我们所产生的垃圾,每个月持续地增加,你怎么限制都无效,其它地方我们就不讲了。所以一定要从最根本的核心下手,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整个族群、社会、世界的共同灾难,这个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你要留意。这是我们从大乘宏观佛教的菩萨道来看时,众生苦的相。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闻」,从小乘来讲叫作听到,从大乘来讲叫作知道;知道以后要一心称名,真正的实践,也就是要把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激发出来,只要激发出这个生命因素来,「观其音声」,就寻着那个音声,对于社会种种灾难的相,这个生命因素马上会产生智慧帮你解脱。所以还是得靠人类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