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語言模式,作者和譯者不是同一個人,但它的語言模式就很巧合地安排到天衣無縫。這就像我們的大腦一樣,裏面雖然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和神經網絡,可是你放心,它們絕對不會相交,也不會打結,而且彼此間會運做得很好。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密密麻麻的情境中,不會亂成一團,這是經典的微妙之處。經典跟一般小說不一樣,以前看很多小說,常常前面人物、情節寫一寫,後面就語焉不詳了,很多狀況最後都不清不楚、沒有交代。經典不會有這種狀況,它前後一定有關系,而且不會有交叉亂成一團的現象,因爲它是生命的東西,不是知識,所說是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大腦可以思議的,你要留意。我們繼續看經文。
「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部分我們不講,因爲我們講經的重點是把別人沒講的部份給點出來,這些是基礎佛法,是華藏工程你要進行的地方,自己要去查佛學辭典弄清楚,外面注解的版本很多,他們在解釋的時候很講究這些東西:什麼是「偏袒右肩、合掌向佛」,有的是胡跪合掌,胡跪又是怎麼跪的?是左膝還是右膝著地?有人專門研究這些,你去看那些注解版就好了,我們這邊不講,別人講的我們也照樣接受。
「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這樣的描述是擬人化,因爲只有用擬人化的方式來講,我們才容易了解,若是講「兩個生命因素碰在一起,電流、磁波怎樣」,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一定要用擬人化來表達。假如是科學家,可能會用磁場、電磁波或什麼的說法來形容,那也是一種語言模式,但經典所用的語言,它是生命的語言,你要留意。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世尊是佛經裏的基本用詞,意思就是老師或師父,有些佛教徒可能會覺得應該稱呼佛陀比較尊敬,其實意思是一樣的。若從表達恭敬的立場來講,稱呼世尊或佛陀,那無可厚非,可是從真實的立場來講,用老師或師父比較不會有偶像化或犯了所謂的「上師情結」,把他看成高高在上,那就沒辦法平實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即師、即友、即親」的感覺,是一種恭敬、尊重,若是把他神格化、偶像化,這樣絕對不好。所以我們的道場,一定反對「造神」運動,要造神的機會很多,但是沒有意義,對你或師父都很不好,要留意。佛絕對是菩薩的師父,從真實的立場,用老師比較親切,不要去造神。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跟佛所問的問題,不是我們大腦想的「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作觀世音」,而是前面講的「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到底有什麼功能?」你要定義成愛管閑事的生命因素,或是定義的高雅一點,說是撫慰心靈創傷的生命因素也可以,但這裏問的不是文字的定義,而是那個定義的背後是怎麼起作用的,這才是生命中要問的東西。就像很多人問問題,老是喜歡問一些佛學名詞,把師父當成佛學辭典,自己懶得查,幹脆問師父比較快,這樣學不會成長。
這裏是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交互的地方——無盡意問佛陀,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是什麼因緣?是不是「當年觀世音菩薩發心度衆生,衆生難度,度到很疲累,去請教他的老師阿彌陀佛怎麼辦時,就昏倒了,把頭摔成了十個碎片,阿彌陀佛便將他抱起來,把碎片接回去,變成了十個頭,最後再把他自己的頭也加上去,于是成了十一面觀音」?經典是這樣定義,佛大可這樣作答就可以了,但這又不是查戶口,不是問他爲何叫這個名字的問題,這都是知識的東西。他的問題是:「觀世音菩薩有什麼能力?他是怎樣幫助衆生?愛管閑事,到底是怎麼管的?怎麼撫慰衆生受傷的心靈?」是問這個部份。所以接著佛便回答無盡意菩薩,講了十二個因緣,也就是那十二大願,十二個大願通通有「若有……若爲……。」我們往下來看十二大願。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是第一個大願,他過去曾經這樣發願,就是這個生命因素有這樣一個功能。所以我們常要各位發願,至于怎麼發願才正確,這點你不用擔心,因爲這個生命因素是要你去激發出來的。這裏是用十二大願,假如你發的是十六大願,而且內容跟這十二大願都不一樣,那也沒有關系,你所發的那個願所激發出來同樣的生命因素,將來在法界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樣的,只是救度的衆生不一樣,因爲所發的願不同。所以你要留意,激發同一個生命因素,都可以有無量無邊的願來激發它。要怎麼來發這個願,那就很重要了,這是自己要去發的。
各位今天回去,就把這輩子要行的菩薩道的願通通寫下來,看看有幾條?現在大腦裏頭,有多少要爲衆生服務的願通通寫下來,寫完以後放進紅包袋或信封袋,壓在佛菩薩那邊,明年再拿出來看,等來年再來看的時候,一定會「唉唷!真不好意思,怎麼發這種願……」,趕快重寫一張,那就表示有進步了。大概叁到五年的時間,某一年會發現「我去年發的這個願還不錯」,然後就會以那個願爲根本,那就是你要激發的生命因素,接著就是要去實踐。
你現在發的願都不算,因爲可能明年就推翻了,但不要緊,那是進步;明年的願,後年會再推翻,那也是進步。大概第四次以後會趨于穩定,只是把第叁次的願約略修正一下。到了第五次,大概改幾個字或是把原本的長篇大論改成幾項要點,這時的願叫作穩定了。這時候行法、要做什麼事情就確定了,你也知道怎麼做了。
若是不發願,老是想「師父你跟我講,我做什麼好……」,那是師父的願,不是你的願,一定要自己寫下來,明年這個時候才能驗證自己有沒有進步。當你自己看了會不好意思,那表示你有長足進步。慢慢地會把你的生命因素激發出來,然後去實踐。告訴你,下輩子一定比這輩子進步,當你那個願訂好,確確實實是你真心的願,有做、沒做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因爲你的生命價值觀已經定位,下輩子再來,一定超越這輩子。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世界、兜率內院任你選,你一份成績單送出去,有叁所大學要你,這是真正的淨土。在那裏幹嘛?開始重新准備自己,你會抛掉五濁惡世的一切習氣,把你的生命改造爲第二生命,在第二世界准備好以後,向法界邁進,就是這個樣子。
發願定位很重要,自己寫自己的,只有你才知道自己是誰,但不能光寫「我要度衆生」,而是要寫「我要怎麼度衆生」,寫的時候你會整理出自己的思惟模式,當思惟模式整理下來,接著就是行法、你要做的事。所以不能不發願,你看經文這裏很簡單,「衆生受諸苦惱,只要念我的名字,我就救他」。你能嗎?你也可以換個方式說:「只要我成就,衆生見我形、問我名而願意跟我、要求我的話,我一定不遠千裏而救助。」你可以有這種願,看到你的形相或稱念、聽到你名字,希望你來幫助他,你就去幫助他,這是一種願。你不能夠說:「不過要下午六點以前,六點以後要下班回家了……。」不能有時間的限製,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電話還不只一支,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個才是無量無邊的願,自己鍛煉自己,絕對不要依賴,這個地方是沒辦法依賴的。
叁 Call in 觀世音菩薩的生命密碼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皆得解脫。」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第一個願。這裏講的「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指的是整體的苦惱,不是個人的苦惱。「一心稱名」在佛教裏是很特殊的,原始佛教講的「念佛觀」,也是一心稱名的意思。「一心稱名」跟《阿彌陀經》裏的「一心不亂」是同樣的意思,都有原始佛教的意義在,也就是透過持名念佛,訓練一心不亂。換言之,你要透過持名念佛來入定。怎麼入?這個功夫就大了,不是這樣隨便念一念或是白念珠念到黑得發亮就入了,它是一項工程,叫作用心的功夫,用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技術性的名詞,不是概念性的名詞,這個詞彙裏頭是有功夫的。「一心」這個字,你要是不會下過工夫,其它的就甭談了,要留意到。
這裏的「無量百千萬億衆生」有雙重意義:
第一,就自己來說,我們有很多煩惱,因此生命本質的那個生命因素被無明覆蓋住了,不能顯現,現在只要一心持名「觀世音菩薩」,將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出來,無明就通通翻掉了。假如你現在正在進行生命改造工程,其意義尤爲重要;也就是說,當你正在修學的是微觀的佛法,求解脫、求成就這個部份時,稱念觀世音菩薩,讓這個生命因素凸顯出來幷發芽、成長茁壯,以致臻于成熟,這時,你其它的生命因素也會跟著吐芽、成長;「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就是無量百千萬億的生命因素,它會同時成長。換句話說,修學這個法門,同時成就就對了。一般的解脫道,它是一個生命因素成長到六十六分以上,才會帶動其它的生命因素通通發芽,然後快速成長,但是修學「一心持名觀世音菩薩」,只要觀世音菩薩的這一個生命因素一突破,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會同時一起成長,這是他的第一個願力。
你可能會說,那經文怎麼不照剛剛我們所講的這樣直接寫下來就好了呢?這是譯經家當時所用的語言文字,現在我們是用現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這樣你才容易了解,往後再過個二千五百年,我們這樣的表達方式也不適用了。鸠摩羅什翻譯的語言文字還會繼續流傳下去,再過個二千五百年,到時就會用那個時候的語言模式重新再诠釋一遍;原始的語言模式不能改,诠釋的部份隨著時代的情況可以改,可以一直轉變,這叫作善巧方便…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