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單來講就是這樣,你的生命因素裏會起這個作用。觀世音菩薩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本具的一種撫慰心靈創傷的生命因素,常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要激發這個生命因素的覺醒,已經覺醒的這個生命因素就叫做「觀世音菩薩」。念這一個菩薩的名號,才能激發出這個因素;「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這兩個名號最能激發生命因素,常念的原因就在這裏,這是經文的核心思想。
相應于前面所解釋的,「福德智慧」就是積極成長所需要的資糧;「端正有相」就是有障礙要消除,讓這些阻礙變平緩、變正常,所以叫做端正有相之女。透過這樣的解釋來解答及說明圓教的語言和思惟模式,應該是很清楚了。
「宿植德本,衆人愛敬」,這是講善根顯現。「生命因素成長的過程當中求男求女,所求的這些菩薩們都是宿植德本、衆人愛敬」,文字上這樣解,當然也通,事實上,當你的生命因素激發出來、成長的時候,那不就是「宿植德本」嗎?本來你就有的,而「衆人愛敬」那個生命因素是衆生所需要。從這邊來了解,他是想通的。如果我們對這些語言文字不了解,只是這樣念過去,那就可惜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世尊再叫一聲無盡意,因爲他在這裏是當機衆,就像《阿彌陀經》裏佛叫舍利佛一樣,無盡意叫了好多次。「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當然是指有如是威神力;「力」就是能,生命中它有一個本質,我們講生命是永恒的,這個「永恒」就是指法身慧命,每個人生命中都有,只是被蓋住顯現不出來,自己不知道而已;就像家裏藏了一顆摩尼寶珠,你忘失了。《法華經》則是用「衣裹明珠」來譬喻,不知道把明珠藏在衣服的那一個口袋,找不到了。這個能力是永恒存在的,一直在起作用,但是被欲望擋住了,而且欲望會帶著你找尋要的目標,是這一點讓我們受苦受難。修行要訓練的,就是把我們的欲望降低到生活基本所需就好,因爲色身的生理、心理現象都要運作,所以沒有要求你降低到零。當欲望降低到那個水平,本質就能展現出來,修行若懂得這樣訓練,要成就就很快。
我們這裏不是教氣功、瑜伽那些特異功能,而是幫各位掃除障礙,使你沒煩惱,讓生命的本質能力能夠發揮出來。它這個「力」,不是一般的能力、威神力,觀世音菩薩這個覺醒的生命因素,可以全方位地讓你生命的每一個生命因素通通複蘇。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衆生就是每一個人;若是你現在的心念開始在追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人活著要幹嘛?我這樣活著對嗎?」當你開始在追尋這些,此時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重點在這裏。這個生命因素會在你的生命裏起作用,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福報,福不唐捐。佛陀這裏講的很清楚,這不是我的意思,我們只是將他的語言模式表達出來,把生命中叫做「觀世音菩薩」這個本來就有的能力,表達出來。它經裏面定義得非常好,不是用一般辭典的那種定義,難怪《法華經》有二十八品,就這一品會流傳得特別廣,就是這個原因。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這句是結論,大家應該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因爲它對于你在探討生命的存在、價值、意義、真相、人生的目的、奮鬥的方向都會很有幫助,至于要怎麼用功,則是因人而異,它這裏只是先把原則提出來。
陸 極樂世界的「Passport」蓋章了沒?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佛陀又叫了一次無盡意,跟無盡意提到,假如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的名字,而且又盡形壽的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樣的功德是不是很多?「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就是四事供養,這是原始佛教對供養的定義。那個時候不供養錢,主要是供養佛、僧日常生活所需,像蚊帳、生病用藥、衣服、食物等,不像現在都供養紅包。
供養以現代化來講,叫作培養自性善根;供養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叫作供養具。從大乘佛法的經典來講,四個供養即是四念處,它意義轉變了;除了四念處供養具以外,還要再加上七菩提分,因此《華嚴經·十大願王》的廣修供養中提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所以,當你拿著花這個供養具要供養時,心裏要起法供養。那麼,應該要怎麼供養才正確呢?比如,今天看新聞,剛好看到什麼悲慘的事,那供養這個花,即是代衆生苦供養;或是突然想到,世上學佛的人太多少了,我要攝受衆生供養、教化衆生供養。
這七條就是七菩提分的擴大,透過供養來培養自己的自性善根,這樣供養功德才大,自性、法身才會真正成長,這樣供養才有意義。假如沒有供養具,只有法供養,那叫做空中樓閣;一定要透過供養具來供養,不管是「如說修行供養」或是「勤修善根供養」,你都要透過一個具體的媒介來進行。供養時,若要七個都帶,那「也好」;爲什麼講也好?因爲七個都帶,你就會像被咒語一樣;應該是要隨著環境、境界而帶一個或二個,這樣才真實、才有覺性,功德自然就大了:如果只是七個全背起來,向背回向文一樣,意義相對地小多了。這是講到供養,對著觀世音菩薩的像這樣禮拜供養,自性善根透過這個相在啓發。就像前面提過的,那個觀世音菩薩像,我已經叁十幾年沒有見,但它在我的生命中還是存在,因緣一到,它就浮出來了。觀世音菩薩的像不勝枚舉,但那個畫家卻偏偏選了那一張來臨摹,這就是你生命中的因緣再一次出現。
「盡形壽」,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死亡這段期間,主要的意思是要你堅定意志,不要中途變卦,否則生命因素便無法激發出來,會停在某個地方。若是能夠盡形壽,絕對可以往生第二世界;假如中途停止,那依舊還是在叁界內。當然修行有成的另當別論,因爲既然是有成就,那就是出叁界了,當然到第二世界;假如還沒成就,又不能盡形壽,那就會還在叁界內。這不是按照聖解脫道來講的,聖解脫道的狀況又不一樣了。
一般人總覺得修行是要「盡形壽」,這是一種觀念,但不一定要盡形壽。修行成就就好了,何必要盡形壽?但修行成就的人,通常不會改變,因爲對一位心靈工程師來說,修行是他的本分、人生第一要事,所以縱使成就了,也不會把這最重要的寳丟掉,而會繼續維持。所以他修行成功以後,不一定會繼續修行,這時他已然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但因跟這個世間有相應,隨著這個相應,他會活得很自在,這時他對自己這個部份根本無所謂,因爲已不同于世人。不知情的人,搞不清楚這種狀況,會認爲他既然已經修行有成,應該要一直修下去才對。其實此時他已經在起作用了,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修」,而是行菩薩道的「行」,兩者不同。
盡形壽去做,那是對修圓融道的人來說;對于修解脫道的,那只是階段性而已。修圓融道的人,因爲沒有修聖解脫道的技巧、沒有技術面,所以它有叁個原則:第一,對佛法僧叁寶要具足信心;第二,盡形壽行菩薩道事業;第叁,因爲這個過程是盡形壽,當中會有挫折、困難,要回到叁寶前忏悔,做歸零功課。順境時不用忏悔,可是要分享,但通常又不願與人攀緣,那就把榮耀歸給叁寶。比如:有人贊美我做的很好,我們就跟佛陀講有人很受用,以這個因緣跟佛陀頂禮一百零八拜;有人贊美你,就回向給佛陀。有人批評我,說我這樣講佛法是亂搞,講經怎麼可以這樣講,這時就在佛前忏悔一百零八拜。不要遇到順境就沾沾自喜,順境、逆境都一樣,這個叫做「歸零功課」。這部份要盡形壽一直做,成功與否,通通要做到底,這是圓融道的修法。聖解脫道不一定如此,它有一定的次第,證阿羅漢就是阿羅漢了,不會因爲不修行就退回來。阿羅漢證得以後,就不再走那個程序,生命已經改造成功;若是要把阿羅漢的成就奉獻出來,這是另一個部份,就不是聖解脫道的修行。我們一直以爲修行人一定要盡形壽的修到底,不是這個樣子,你要弄清楚。
另外我們要談到「六十二億恒河沙」。「恒河沙」是印度河流Ganga的音譯,玄奘大師翻成“勀”伽沙,鸠摩羅什把它翻成恒河沙。「億恒河」都是指無量無邊,不是有多少條河的意思。這種數字對中國人來說,根本數不清,但它的重點在于「六十二」的含意。爲什麼要用六十二,不用六十叁?就像我們講孫悟空七十二變,爲什麼不講七十叁變或八十一變?七十二是有意義的。因爲一切法概括爲七十五種,有爲法有七十二個,無爲法有叁個,而孫悟空的神通再怎麼變,都是在有爲法裏面,萬變不離其宗,只能有七十二變,而且再怎麼變,也逃不出如來掌。如來掌是法界的意思,再怎麼變,有爲法都在法界內。小說家這麼寫是有依據的,他有沒有學佛,從這裏看就知道了。
同樣地,這地方用六十二也是有含意,也就是指六十二見,是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以色、受、想、行、識五蘊法爲對象,起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五乘以四共二十見;以五蘊爲對象,起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是二十見;起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二十見;以上加起來總共是六十見,再加上。「神與身一」、「神與身異」之斷、常二見,總共是六十二見。這是依照《大般若經》的說法,每一見都有菩薩在修,所有菩薩的修法,專門是要破這六十二見,所有的菩薩都包含在裏面了;凡是修破六十二見的菩薩,通通叫作恒河沙,意即窮盡所有在斷煩惱的菩薩,這是按照空宗的立場來解釋六十二見。
依照性宗的解釋,六十二是指六十二位法身…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