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单来讲就是这样,你的生命因素里会起这个作用。观世音菩萨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本具的一种抚慰心灵创伤的生命因素,常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要激发这个生命因素的觉醒,已经觉醒的这个生命因素就叫做「观世音菩萨」。念这一个菩萨的名号,才能激发出这个因素;「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这两个名号最能激发生命因素,常念的原因就在这里,这是经文的核心思想。
相应于前面所解释的,「福德智慧」就是积极成长所需要的资粮;「端正有相」就是有障碍要消除,让这些阻碍变平缓、变正常,所以叫做端正有相之女。透过这样的解释来解答及说明圆教的语言和思惟模式,应该是很清楚了。
「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这是讲善根显现。「生命因素成长的过程当中求男求女,所求的这些菩萨们都是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文字上这样解,当然也通,事实上,当你的生命因素激发出来、成长的时候,那不就是「宿植德本」吗?本来你就有的,而「众人爱敬」那个生命因素是众生所需要。从这边来了解,他是想通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语言文字不了解,只是这样念过去,那就可惜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世尊再叫一声无尽意,因为他在这里是当机众,就像《阿弥陀经》里佛叫舍利佛一样,无尽意叫了好多次。「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当然是指有如是威神力;「力」就是能,生命中它有一个本质,我们讲生命是永恒的,这个「永恒」就是指法身慧命,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只是被盖住显现不出来,自己不知道而已;就像家里藏了一颗摩尼宝珠,你忘失了。《法华经》则是用「衣裹明珠」来譬喻,不知道把明珠藏在衣服的那一个口袋,找不到了。这个能力是永恒存在的,一直在起作用,但是被欲望挡住了,而且欲望会带着你找寻要的目标,是这一点让我们受苦受难。修行要训练的,就是把我们的欲望降低到生活基本所需就好,因为色身的生理、心理现象都要运作,所以没有要求你降低到零。当欲望降低到那个水平,本质就能展现出来,修行若懂得这样训练,要成就就很快。
我们这里不是教气功、瑜伽那些特异功能,而是帮各位扫除障碍,使你没烦恼,让生命的本质能力能够发挥出来。它这个「力」,不是一般的能力、威神力,观世音菩萨这个觉醒的生命因素,可以全方位地让你生命的每一个生命因素通通复苏。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众生就是每一个人;若是你现在的心念开始在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活着要干嘛?我这样活着对吗?」当你开始在追寻这些,此时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重点在这里。这个生命因素会在你的生命里起作用,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一次,就有一次的功德、福报,福不唐捐。佛陀这里讲的很清楚,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们只是将他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把生命中叫做「观世音菩萨」这个本来就有的能力,表达出来。它经里面定义得非常好,不是用一般辞典的那种定义,难怪《法华经》有二十八品,就这一品会流传得特别广,就是这个原因。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这句是结论,大家应该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因为它对于你在探讨生命的存在、价值、意义、真相、人生的目的、奋斗的方向都会很有帮助,至于要怎么用功,则是因人而异,它这里只是先把原则提出来。
陆 极乐世界的「Passport」盖章了没?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佛陀又叫了一次无尽意,跟无尽意提到,假如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而且又尽形寿的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样的功德是不是很多?「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就是四事供养,这是原始佛教对供养的定义。那个时候不供养钱,主要是供养佛、僧日常生活所需,像蚊帐、生病用药、衣服、食物等,不像现在都供养红包。
供养以现代化来讲,叫作培养自性善根;供养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叫作供养具。从大乘佛法的经典来讲,四个供养即是四念处,它意义转变了;除了四念处供养具以外,还要再加上七菩提分,因此《华严经·十大愿王》的广修供养中提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所以,当你拿着花这个供养具要供养时,心里要起法供养。那么,应该要怎么供养才正确呢?比如,今天看新闻,刚好看到什么悲惨的事,那供养这个花,即是代众生苦供养;或是突然想到,世上学佛的人太多少了,我要摄受众生供养、教化众生供养。
这七条就是七菩提分的扩大,透过供养来培养自己的自性善根,这样供养功德才大,自性、法身才会真正成长,这样供养才有意义。假如没有供养具,只有法供养,那叫做空中楼阁;一定要透过供养具来供养,不管是「如说修行供养」或是「勤修善根供养」,你都要透过一个具体的媒介来进行。供养时,若要七个都带,那「也好」;为什么讲也好?因为七个都带,你就会像被咒语一样;应该是要随着环境、境界而带一个或二个,这样才真实、才有觉性,功德自然就大了:如果只是七个全背起来,向背回向文一样,意义相对地小多了。这是讲到供养,对着观世音菩萨的像这样礼拜供养,自性善根透过这个相在启发。就像前面提过的,那个观世音菩萨像,我已经三十几年没有见,但它在我的生命中还是存在,因缘一到,它就浮出来了。观世音菩萨的像不胜枚举,但那个画家却偏偏选了那一张来临摹,这就是你生命中的因缘再一次出现。
「尽形寿」,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死亡这段期间,主要的意思是要你坚定意志,不要中途变卦,否则生命因素便无法激发出来,会停在某个地方。若是能够尽形寿,绝对可以往生第二世界;假如中途停止,那依旧还是在三界内。当然修行有成的另当别论,因为既然是有成就,那就是出三界了,当然到第二世界;假如还没成就,又不能尽形寿,那就会还在三界内。这不是按照圣解脱道来讲的,圣解脱道的状况又不一样了。
一般人总觉得修行是要「尽形寿」,这是一种观念,但不一定要尽形寿。修行成就就好了,何必要尽形寿?但修行成就的人,通常不会改变,因为对一位心灵工程师来说,修行是他的本分、人生第一要事,所以纵使成就了,也不会把这最重要的寳丢掉,而会继续维持。所以他修行成功以后,不一定会继续修行,这时他已然是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但因跟这个世间有相应,随着这个相应,他会活得很自在,这时他对自己这个部份根本无所谓,因为已不同于世人。不知情的人,搞不清楚这种状况,会认为他既然已经修行有成,应该要一直修下去才对。其实此时他已经在起作用了,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修」,而是行菩萨道的「行」,两者不同。
尽形寿去做,那是对修圆融道的人来说;对于修解脱道的,那只是阶段性而已。修圆融道的人,因为没有修圣解脱道的技巧、没有技术面,所以它有三个原则:第一,对佛法僧三宝要具足信心;第二,尽形寿行菩萨道事业;第三,因为这个过程是尽形寿,当中会有挫折、困难,要回到三宝前忏悔,做归零功课。顺境时不用忏悔,可是要分享,但通常又不愿与人攀缘,那就把荣耀归给三宝。比如:有人赞美我做的很好,我们就跟佛陀讲有人很受用,以这个因缘跟佛陀顶礼一百零八拜;有人赞美你,就回向给佛陀。有人批评我,说我这样讲佛法是乱搞,讲经怎么可以这样讲,这时就在佛前忏悔一百零八拜。不要遇到顺境就沾沾自喜,顺境、逆境都一样,这个叫做「归零功课」。这部份要尽形寿一直做,成功与否,通通要做到底,这是圆融道的修法。圣解脱道不一定如此,它有一定的次第,证阿罗汉就是阿罗汉了,不会因为不修行就退回来。阿罗汉证得以后,就不再走那个程序,生命已经改造成功;若是要把阿罗汉的成就奉献出来,这是另一个部份,就不是圣解脱道的修行。我们一直以为修行人一定要尽形寿的修到底,不是这个样子,你要弄清楚。
另外我们要谈到「六十二亿恒河沙」。「恒河沙」是印度河流Ganga的音译,玄奘大师翻成“勀”伽沙,鸠摩罗什把它翻成恒河沙。「亿恒河」都是指无量无边,不是有多少条河的意思。这种数字对中国人来说,根本数不清,但它的重点在于「六十二」的含意。为什么要用六十二,不用六十三?就像我们讲孙悟空七十二变,为什么不讲七十三变或八十一变?七十二是有意义的。因为一切法概括为七十五种,有为法有七十二个,无为法有三个,而孙悟空的神通再怎么变,都是在有为法里面,万变不离其宗,只能有七十二变,而且再怎么变,也逃不出如来掌。如来掌是法界的意思,再怎么变,有为法都在法界内。小说家这么写是有依据的,他有没有学佛,从这里看就知道了。
同样地,这地方用六十二也是有含意,也就是指六十二见,是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以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五乘以四共二十见;以五蕴为对象,起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是二十见;起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二十见;以上加起来总共是六十见,再加上。「神与身一」、「神与身异」之断、常二见,总共是六十二见。这是依照《大般若经》的说法,每一见都有菩萨在修,所有菩萨的修法,专门是要破这六十二见,所有的菩萨都包含在里面了;凡是修破六十二见的菩萨,通通叫作恒河沙,意即穷尽所有在断烦恼的菩萨,这是按照空宗的立场来解释六十二见。
依照性宗的解释,六十二是指六十二位法身…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