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自己有没有提升、有没有成佛?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成佛,不是佛不看你成佛;从佛的立场看众生,它是平等的,大家都跟佛一样,因为那只是存在。佛看花,花也成佛,可是花依旧是花;佛看我们,我们也都是佛,但那是从佛的立场看,至于我们自己是不是佛,那是自己的事、众生自己的事,你要留意这一点,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不同。
有人可能会这样想,既然我还是我,那佛成佛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佛?这样想叫做堕落,那是大脑起作用的分析。佛成佛跟我们看,佛境界又是那么殊胜,跳脱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我们应该也要到达佛陀这样的生命质量,到达见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境界,那是一个多美的人生境界?这样我们就没有烦恼,这才是我们学佛的动力。这一点我们没弄清楚,大乘经典讲什么,你就很难了解了。
「多所饶益」四个字在大乘经典是很重要的,许多经典谈到法的修行过程或菩萨的威神力时,都讲到利乐人天、多所饶益,讲的就是全方位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为什么窝们要念观世音菩萨?就是要激发我们的生命因素,使我们的生命质量能够全方位提升;因为能全方位地提升,「是故众生常应心念」,常常要用心念。「多所饶益」是修学工程面的问题,「常应心念」是修学技术面的问题,心念的「念」以现代化来讲,应该叫做「心黏」,意即要黏上去,我们是黏不上去,只有想到的时候才「挂」上去,没想到时就又掉下来了。
这个「念」用黏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心念」不是想到才要念,而是心要黏在观世音菩萨那边,当你有这种感觉产生时,绝对跟「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的成长相应。很多同修都有过这种感觉,当他完全投入、跟观世音菩萨粘上去时,很快会起作用,那是会发现世间跟法界是黏成一片。在佛教的经典里,就属〈普门品〉和《华严经·观自在菩萨章》是一心持名、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这一个生命因素有这种特质,所以才特别强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阿弥陀经》也讲到一心持名,持名到一心不乱,但其实它主要的重点是跟阿罗汉讲,出三界后就是到极乐世界;至于不是阿罗汉的人怎么办?它就提了一个方便法——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你若是把整辈子都拿来这样做,那就太可惜了,因为本来十块钱可以买到的东西,没必要花一千块嘛。你尽一辈子去念一个佛号,往生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你要留意,「若一日」持念这个名号,它也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关键是「若一日」及「一心持名」的价值与意义,你到底了解了多少?多少人在讲这个法,但讲的人懂了多少?或只是一厢情愿的依文解义而已!修行人必依于觉而行,方曰修行。
经文这里告诉你是生命全方位的提升,所以一直「一心称念」,就会一直往上提升,那就不只往生第二世界的极乐世界,他会一直超越到N+1个世界。经文这里是讲「常应心念」,而没有叫你「一直心念」,这语言文字的意思你要弄清楚喔。就一个专心修单一法门的人来说,当然可以尽形寿这样地修,可是佛陀并不这么主张,经典这里也没有这样主张。很多人学佛主张要从头到尾一直称念,那个叫做「虚应故事」,因为根本不可能,尤其对在家人来说更不可能,应该是「常应心念」,常常要心念观世音菩萨。「常」,就是经常,通常出家人一天做五堂功课,在家人至少早晚各一次,这个叫作常应心念。
原则上能每天进行就可以,如果想增加更多的功课次数也可以,但我们不主张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五天全年无休,没有必要,何况佛陀也没有这样主张,你要留意。出家人都没办法做到了,更遑论在家众?因为生命中还有很多事要做,不只是修行而已,而且这个世间的色身结构是没办法这样进行的,那是极乐世界、第二世界的生命,才有办法一天二十四小时尽形寿地修行。佛陀的法是非常人性的,它这地方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以我们的情况来说,除了早晚课,应该还有很多的时间,只要一有空档,都应该经常带起,比如开车、等人、等电梯的时候都可以念。
至于是要念「观世音菩萨」或「南无观世音菩萨」,抑或「南无千手千眼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随着当下的心境,它可以有所不同。比如看到台风、地震、水灾的灾难,当下起的心念会很强烈,可能「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就会出来了,随着不同的情境,会激发出不同的东西,这才是正常的。倘若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疲累,弹性疲乏了,那同样的情况,所反应出来的就会不正常,所以要维持生命的弹性,常应心念是非常好用的。
讲到「一心念佛」、专持名号或是修其它的法门,常常会有人主张要完全投入,假如你一天做功课的时间是二小时,那这二个小时你就完全投入,其它的时间,煮饭时就完全投入煮饭,开车时就完全投入开车,这就是修行了。若是整天都想要完全投入修行,那你的生活就会乱七八糟,修行不是这样,修行应该条理分明才对。我们看到很多人,常常为了修行,生活弄得杂乱无章;如果这样,不仅年轻的时候生活会不如意,等到年老的时候还会神经衰弱。所以,不要老想着我要完全投入修行,否则你在其它的地方就会不正常。在家居士能够完全投入的是你的事业、家庭,因为这是你现在的生活;关于修行的部份,你就一天二次,这个时段你就完全投入,不要一边修行一边想着「等一下要准备便当……」,假如做功课的时段你不能完全投入,做其它事的时候又想着要做功课,生活就会完全混乱了。告诉各位,修行不要急着成就,只要用心把眼前的事做好,届时功到自然成;反之,如果一直想着要成就,基本上不会有成就。这部份我们举过很多例子了,愈急愈难成就。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常常心念、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我们就能求男求女;要男的,就有福德智慧之男;要女的,就生端正有相之女。男的代表什么、女的代表什么,这样谈没有意义,我们要讲的是这个二分法,二分法中国传统就有了,他叫做阴阳。你看太极图中阴阳的特点看起来像两条鱼,而白鱼当中有个黑点,黑鱼当中有个白点,这叫做阴中带阳、阳中带阴,没有纯阳或纯阴。所谓的纯阳就是阴要开始启动的时候,纯阴是阳要启动的时候,求男、求女刚好是形容这两个。它语言文字的表达,是指生命中的两个状况:男就代表阳,女就代表阴。纯阳、纯阴也会有偏,所以阳刚的时候,福德智慧两方面都要有;「端正有相」是表示说,这个阴也要能起作用,不能不起作用。这地方是表达这一类的思想,佛法在我们生命互动的过程里,常常用「如人两足、如鸟两翼、如车两轮」来举例,就是指这两个部份。
为什么求男、求女呢?一定是有所需要,有需要他会满足你,但能不能兑现的关键,还是回归到前面讲的那生命的三个因素:本质、杂质、恶质。从修行的立场来讲,是要除掉杂质、恶质,把本质兑现出来,而我们现在的人生,跑出来的大部份是杂质、恶质,本质出不来。看到可怜的人,虽也会起恻隐之心想帮忙,不过想一想后,觉得「还是少惹麻烦,免得如何如何……」。这就是本质被覆盖住了,起不了作用。虽然你也知道要起作用,但整个社会环境让你没办法起作用,那就是业力、就是无明。
你看特里萨修女不是起作用了吗?她年纪轻轻的,十九岁就到印度,开始了救苦救难的工作。人家没有想太多,我们的大脑就会想太多,「我去救了以后,万一怎样怎样……,那就麻烦了」。德雷莎修女也有大脑,但它不起作用,即便一开始的时候非常穷,还是尽形寿一直走下去,那就是圆融道的行法,直接将生命的本质兑现出来。我们现在生命的本质被无明覆盖住了 ,起作用的都是杂质跟恶质,所以古代讲的「求男求女」,事实上讲的是「你到底要做什么?」假如是符合生命本质上需要的,你去做,一定会兑现;假如所求的是属于生命中杂质的那个部份,就不会兑现,有业力才会出现,所以不见得求男就一定会得男。假使那个男的是要来讨债的,那求来做什么呢?杂质里面有那个业,他才会来,很多人只会求「菩萨给我孩子」,可是也没说「业障讨债鬼不要来」,等到你讲「早知道就不要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那不是早知道的问题,而是你所求的是杂质、还是恶质?若是恶质来的,那就更糟糕了。
就一个行者来说,求佛菩萨是为了行菩萨道,若是对本质成长和兑现有帮助的就给我,会障碍本质的就不要给。从正常的情况来讲,求男是指积极面的因素,就是「我要的、需要加强」的部份,请菩萨帮忙;求女是指消极面,也就是「我不要」的部份,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菩萨帮我消除障碍、痛苦。古代的语言用这样表达是很清楚的,《法华经》这种一乘圆教的经典,倘若是把它解读成求男孩求女孩,就会觉得他好像跟大乘不相干,不是这个意思。它是讲当一个行者在摸索时,需要充实生命的能量、资粮道,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时,希望菩萨加持让智慧成长,这是「求男」的意思。
当你碰到有些事情需要去做,可是你又没有能力判断不对,改不改往前走,这时就请菩萨加持;当一定要往前走时,不知前面有没有陷阱,这时请菩萨加持把陷阱消除掉;对于你生命成长、菩萨道上的,「求男求女」绝对会兑现。在宏观的佛法里,要探讨的是这些东西,他不会探讨生男、生女,那没有什么意义,其实生男、生女都一样。现在有生、没生还不是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有呢?关键不在相上,而是它的本质。
从宏观的佛法来讲,一个行者,想要提升生命质量,但又不知道怎么提升,请菩萨加持;在努力的过程里,请菩萨帮忙消除那些影响菩提道成长的障碍,简…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