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自己有沒有提升、有沒有成佛?其實,是你自己不願成佛,不是佛不看你成佛;從佛的立場看衆生,它是平等的,大家都跟佛一樣,因爲那只是存在。佛看花,花也成佛,可是花依舊是花;佛看我們,我們也都是佛,但那是從佛的立場看,至于我們自己是不是佛,那是自己的事、衆生自己的事,你要留意這一點,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不同。
有人可能會這樣想,既然我還是我,那佛成佛跟我有什麼關系?我們爲什麼要學佛?這樣想叫做墮落,那是大腦起作用的分析。佛成佛跟我們看,佛境界又是那麼殊勝,跳脫六道輪回的種種痛苦,我們應該也要到達佛陀這樣的生命質量,到達見一切衆生都是佛的境界,那是一個多美的人生境界?這樣我們就沒有煩惱,這才是我們學佛的動力。這一點我們沒弄清楚,大乘經典講什麼,你就很難了解了。
「多所饒益」四個字在大乘經典是很重要的,許多經典談到法的修行過程或菩薩的威神力時,都講到利樂人天、多所饒益,講的就是全方位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爲什麼窩們要念觀世音菩薩?就是要激發我們的生命因素,使我們的生命質量能夠全方位提升;因爲能全方位地提升,「是故衆生常應心念」,常常要用心念。「多所饒益」是修學工程面的問題,「常應心念」是修學技術面的問題,心念的「念」以現代化來講,應該叫做「心黏」,意即要黏上去,我們是黏不上去,只有想到的時候才「挂」上去,沒想到時就又掉下來了。
這個「念」用黏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心念」不是想到才要念,而是心要黏在觀世音菩薩那邊,當你有這種感覺産生時,絕對跟「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的成長相應。很多同修都有過這種感覺,當他完全投入、跟觀世音菩薩粘上去時,很快會起作用,那是會發現世間跟法界是黏成一片。在佛教的經典裏,就屬〈普門品〉和《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是一心持名、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是因爲觀世音菩薩這一個生命因素有這種特質,所以才特別強調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阿彌陀經》也講到一心持名,持名到一心不亂,但其實它主要的重點是跟阿羅漢講,出叁界後就是到極樂世界;至于不是阿羅漢的人怎麼辦?它就提了一個方便法——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所以,你若是把整輩子都拿來這樣做,那就太可惜了,因爲本來十塊錢可以買到的東西,沒必要花一千塊嘛。你盡一輩子去念一個佛號,往生當然沒有問題,可是你要留意,「若一日」持念這個名號,它也是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就可以做更多的事。關鍵是「若一日」及「一心持名」的價值與意義,你到底了解了多少?多少人在講這個法,但講的人懂了多少?或只是一廂情願的依文解義而已!修行人必依于覺而行,方曰修行。
經文這裏告訴你是生命全方位的提升,所以一直「一心稱念」,就會一直往上提升,那就不只往生第二世界的極樂世界,他會一直超越到N+1個世界。經文這裏是講「常應心念」,而沒有叫你「一直心念」,這語言文字的意思你要弄清楚喔。就一個專心修單一法門的人來說,當然可以盡形壽這樣地修,可是佛陀並不這麼主張,經典這裏也沒有這樣主張。很多人學佛主張要從頭到尾一直稱念,那個叫做「虛應故事」,因爲根本不可能,尤其對在家人來說更不可能,應該是「常應心念」,常常要心念觀世音菩薩。「常」,就是經常,通常出家人一天做五堂功課,在家人至少早晚各一次,這個叫作常應心念。
原則上能每天進行就可以,如果想增加更多的功課次數也可以,但我們不主張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叁百六五天全年無休,沒有必要,何況佛陀也沒有這樣主張,你要留意。出家人都沒辦法做到了,更遑論在家衆?因爲生命中還有很多事要做,不只是修行而已,而且這個世間的色身結構是沒辦法這樣進行的,那是極樂世界、第二世界的生命,才有辦法一天二十四小時盡形壽地修行。佛陀的法是非常人性的,它這地方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以我們的情況來說,除了早晚課,應該還有很多的時間,只要一有空檔,都應該經常帶起,比如開車、等人、等電梯的時候都可以念。
至于是要念「觀世音菩薩」或「南無觀世音菩薩」,抑或「南無千手千眼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隨著當下的心境,它可以有所不同。比如看到臺風、地震、水災的災難,當下起的心念會很強烈,可能「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就會出來了,隨著不同的情境,會激發出不同的東西,這才是正常的。倘若我們把自己搞得很疲累,彈性疲乏了,那同樣的情況,所反應出來的就會不正常,所以要維持生命的彈性,常應心念是非常好用的。
講到「一心念佛」、專持名號或是修其它的法門,常常會有人主張要完全投入,假如你一天做功課的時間是二小時,那這二個小時你就完全投入,其它的時間,煮飯時就完全投入煮飯,開車時就完全投入開車,這就是修行了。若是整天都想要完全投入修行,那你的生活就會亂七八糟,修行不是這樣,修行應該條理分明才對。我們看到很多人,常常爲了修行,生活弄得雜亂無章;如果這樣,不僅年輕的時候生活會不如意,等到年老的時候還會神經衰弱。所以,不要老想著我要完全投入修行,否則你在其它的地方就會不正常。在家居士能夠完全投入的是你的事業、家庭,因爲這是你現在的生活;關于修行的部份,你就一天二次,這個時段你就完全投入,不要一邊修行一邊想著「等一下要准備便當……」,假如做功課的時段你不能完全投入,做其它事的時候又想著要做功課,生活就會完全混亂了。告訴各位,修行不要急著成就,只要用心把眼前的事做好,屆時功到自然成;反之,如果一直想著要成就,基本上不會有成就。這部份我們舉過很多例子了,愈急愈難成就。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常常心念、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我們就能求男求女;要男的,就有福德智慧之男;要女的,就生端正有相之女。男的代表什麼、女的代表什麼,這樣談沒有意義,我們要講的是這個二分法,二分法中國傳統就有了,他叫做陰陽。你看太極圖中陰陽的特點看起來像兩條魚,而白魚當中有個黑點,黑魚當中有個白點,這叫做陰中帶陽、陽中帶陰,沒有純陽或純陰。所謂的純陽就是陰要開始啓動的時候,純陰是陽要啓動的時候,求男、求女剛好是形容這兩個。它語言文字的表達,是指生命中的兩個狀況:男就代表陽,女就代表陰。純陽、純陰也會有偏,所以陽剛的時候,福德智慧兩方面都要有;「端正有相」是表示說,這個陰也要能起作用,不能不起作用。這地方是表達這一類的思想,佛法在我們生命互動的過程裏,常常用「如人兩足、如鳥兩翼、如車兩輪」來舉例,就是指這兩個部份。
爲什麼求男、求女呢?一定是有所需要,有需要他會滿足你,但能不能兌現的關鍵,還是回歸到前面講的那生命的叁個因素:本質、雜質、惡質。從修行的立場來講,是要除掉雜質、惡質,把本質兌現出來,而我們現在的人生,跑出來的大部份是雜質、惡質,本質出不來。看到可憐的人,雖也會起恻隱之心想幫忙,不過想一想後,覺得「還是少惹麻煩,免得如何如何……」。這就是本質被覆蓋住了,起不了作用。雖然你也知道要起作用,但整個社會環境讓你沒辦法起作用,那就是業力、就是無明。
你看特裏薩修女不是起作用了嗎?她年紀輕輕的,十九歲就到印度,開始了救苦救難的工作。人家沒有想太多,我們的大腦就會想太多,「我去救了以後,萬一怎樣怎樣……,那就麻煩了」。德雷莎修女也有大腦,但它不起作用,即便一開始的時候非常窮,還是盡形壽一直走下去,那就是圓融道的行法,直接將生命的本質兌現出來。我們現在生命的本質被無明覆蓋住了 ,起作用的都是雜質跟惡質,所以古代講的「求男求女」,事實上講的是「你到底要做什麼?」假如是符合生命本質上需要的,你去做,一定會兌現;假如所求的是屬于生命中雜質的那個部份,就不會兌現,有業力才會出現,所以不見得求男就一定會得男。假使那個男的是要來討債的,那求來做什麼呢?雜質裏面有那個業,他才會來,很多人只會求「菩薩給我孩子」,可是也沒說「業障討債鬼不要來」,等到你講「早知道就不要生」,已經來不及了,因爲那不是早知道的問題,而是你所求的是雜質、還是惡質?若是惡質來的,那就更糟糕了。
就一個行者來說,求佛菩薩是爲了行菩薩道,若是對本質成長和兌現有幫助的就給我,會障礙本質的就不要給。從正常的情況來講,求男是指積極面的因素,就是「我要的、需要加強」的部份,請菩薩幫忙;求女是指消極面,也就是「我不要」的部份,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菩薩幫我消除障礙、痛苦。古代的語言用這樣表達是很清楚的,《法華經》這種一乘圓教的經典,倘若是把它解讀成求男孩求女孩,就會覺得他好像跟大乘不相幹,不是這個意思。它是講當一個行者在摸索時,需要充實生命的能量、資糧道,但又不知道怎麼辦時,希望菩薩加持讓智慧成長,這是「求男」的意思。
當你碰到有些事情需要去做,可是你又沒有能力判斷不對,改不改往前走,這時就請菩薩加持;當一定要往前走時,不知前面有沒有陷阱,這時請菩薩加持把陷阱消除掉;對于你生命成長、菩薩道上的,「求男求女」絕對會兌現。在宏觀的佛法裏,要探討的是這些東西,他不會探討生男、生女,那沒有什麼意義,其實生男、生女都一樣。現在有生、沒生還不是一樣,爲什麼一定要有呢?關鍵不在相上,而是它的本質。
從宏觀的佛法來講,一個行者,想要提升生命質量,但又不知道怎麼提升,請菩薩加持;在努力的過程裏,請菩薩幫忙消除那些影響菩提道成長的障礙,簡…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