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多人手机一只换过一只,这都很不好,这种过度的贪欲,通通叫作淫欲。
瞋恚是指瞋心,通常是讲正义感、是非心这种情况。恚是一种忌妒,它跟瞋心很像,但它是从忌妒来的。愚痴心是没智慧,没智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跟着走」。看到一群鸭子,就跟着人家走,人家往前你也往前,人家往右你也往右,结果自己是一只鸡,你也不知道,这就是愚痴。大部份的人都是这种凡夫,像这样跟着潮流走的,通通是愚痴。十几年前不是很风行葡式蛋挞吗?就有很多人半夜不睡觉跑去排队,排了五六个钟头,好不容易才排到他,赶快一口气买上好几盒。回到家只吃了几个,其它的放在冰箱放到发霉,这不是愚痴吗?盲目地跟着流行的风潮走。还有一阵子,流行Hello Kitty,那个快餐汉堡店外面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龙,等着买Hello Kitty。结果才隔了多久,那个Hello Kitty就被丢在墙脚没人要玩了。满足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但他只是跟着走,那个流行、惯性都是愚痴。
我们要怎么破除贪嗔痴这三个?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处在这个世间,之所以会有痛苦、迷惑颠倒,就是因为贪嗔痴起作用,你常念观世音菩萨,这些通通可以除掉。这段是要做结论之前的总结,最主要的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贪嗔痴。前面几个是跟我们说明详细的状况,到了第九个,整个就完全展开,那是一个核心的关键点,也是中心部份。
到这里我们简单地将十二大愿提了一下,通常讲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就是这十二个。假如你要把它变成常常读诵的观世音菩萨十二大愿,可以把文句调整如下:「南无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有众生多于瞋恚,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或者你要礼拜十二大愿的话,可以这样调整,「一心顶礼南无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一拜……。你就用这样的方法,常常持念礼拜,要是碰到经文前面讲的那种情境,你把这十二大愿整理一下,功德会很大,它会进入你的生命本质。自己整理后再来恭敬礼拜,那会很相应。师父也可以整理完后送给你,但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你把这十二大愿,回家用写的一一整理出来,整理到你念起来前后都很顺,它会变成激发你生命因素的种子,这个种子会突破、发芽。
你要常常拜,功课做多少不管,你就一天拜一次大悲观世音菩萨,开车、走路都可以念,你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哎哟,早知道我就……」的情况,会变成「好险喔……」。会把那种常常事后后悔的心境转为庆幸。后面的偈诵也有十二个,假如你愿意整理一下,把它倂进来也可以,这是非常好的因缘,提供给各位参考。不管你是从生活面或是修行来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微观佛法的修行人,也就是从技术面,他可以帮助你突破瓶颈,修行会有很多瓶颈,这时候你就求观世音菩萨;就宏观佛法的修行人,那就是工程面,你会变得比较积极,因为你常常脚步迈不出去,观世音菩萨就会在很自然的情况下,不小心地把你踢一下,你就走出去了。等你一转头,「哎呀,我怎么到了这里了!」这是工程面上的一种加持,都是我们生命因素的成长和兑现,这是非常好的状况。
没讲经没有特别留意,一讲经发现原来我们跟观世音菩萨非常相应,我差不多快三十年没讲〈普门品〉,也三十年没诵了。三十年前我正在学佛时,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而我也常常提说「我跟菩萨讲什么」,其实就是跟观世音菩萨讲,这种相应一直到最近还发生,虽然我们是不将相应的。这次我到大陆去,有一个画家送了一本画册给我,打开看到的第一张画就是观世音菩萨,而那个观世音菩萨的样子,就是我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的观世音菩萨。我问他是怎么画出来的,他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一种相应,过了几十年,老朋友还是老朋友,总是会在一起相遇的!
伍 心黏上去了吗?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这是佛陀跟无尽意菩萨讲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一段谈到当时农业社会里普遍期望的一件大事——生儿育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见在这个生命领域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代当人家媳妇的要是不会生,麻烦就大了,丈夫就会理所当然地讨小老婆,古代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求男求女,尤其是求生儿子,在古代是一件大事。这样的现象现代也会有,但少很多了,甚至有些人很本就不想生。所以经文里的语言在古代是这样看,但是来到这个时代就不能这样看,这时代有些人就不是求男求女,而是可能希望最好不用结扎就可以不要生,时代不一样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看这经文时,要能够懂得他的语言模式。以《法华经》来说,他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经文来描述生儿育女、求男求女的问题?而且《法华经》是属于大乘佛教中的一乘圆教,他不会是一个菩萨专门来帮助你处理生儿生女的问题,那么,它的重点究竟在哪里
这是我们在动脑筋时应该要留意的地方。在那个农业时代,生儿育女很重要,所以他用这一件事情来表达,那我们有没有办法超越文字,看到它法义层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你就无法看懂大乘经典在讲什么,就会只看到大乘经典都在讲求难求女,求这个求那个,很多人当然就不能接受这样的讲法了。
大概二十年前,我遇到一位美国的法师,已经出家十八年,他越南的师父要他学大乘,于是就到中国住了几年,后来发现那里有庙、有出家人,但没有佛法,于是转到日本去学。日本住了几年,还是找不到,便到台湾来了。住了八年以后,很伤心地决定要回去了,因为他在中部一个持戒很有名的道场学习,有一天他问里面的师父说:「大乘佛法到底怎么修,看大家都修得这么辛苦,究竟在修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实际上那个法师怎么说的,但是根据他的转述,他说那些法师叫他礼拜观世音菩萨,求什么就有什么。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讲法,于是决定放弃大乘的修法。
礼拜观世音菩萨,求什么有什么,为什么不要呢?对于现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能体会这句话的真实义是什么,当然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说法。所以你要知道,很显然的它的法义不是口头上讲的「求什么有什么」这样而已,你要留意。假如学佛,尤其是大乘,学到最后就是为了「求什么有什么」,这是宗教,不是修行。一般民间信仰也在求这个,十八王公那只狗就有这样的本事,很多都有这种能力,但那不是佛法。
宏观的佛法进入佛教的转型期,宗教性的理念展开后,开始有护念众生这个部份,但它不是「有求必应」。你要留意,有求必应的是民间信仰,大乘佛法讲的「护念众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否则大乘岂不是走回到民间信仰的这个原点来?这样大乘哪会比小乘来得殊胜?微观佛法的重点在改造生命,宏观的佛法更应该在改造生命的成果之上,怎么反倒成了「有求必应」的佛法呢?这样的说法,在根本上是讲不通的,大乘佛法讲到最后如果成了这个样子,岂不是太冤枉了?我们不宜如此。
比如,经文这里谈到求男、求女这两个部份,在宏观大乘佛法的语言模式,只要一运用二分法讲到两种对立时,就是在讲正反两面的事,但它最后一定是化对立为圆融,因为这是他的一个原始目标;用二分法来厘清概念是最方便的,但又容易因此形成意识形态而产生对立,一旦对立,那就不是佛陀的本怀。佛陀希望我们和谐,不是对立,有男有女就是对立,但他只是要你了解这两种性格在处事上的不同,两者应该是和谐圆融的;佛陀讲和谐圆融,不讲平等,你要留意。比如,有些人说「男主外,女主内」,那反过来,「男主内,女主外」应该也要可以才对,是不是?这样才是和谐的意思,而不是主张男女平等,或是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内」或怎么样,那就对立了。一件事情有内有外,也有两个人,那就一个负责内,一个负责外,分工合作来完成它,就只是这样而已,没有说谁一定要负责什么,这样就不平等了。
但是现代的人很强调平等,问题是怎么样才叫做平等?佛陀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平不平等,只主张要和谐,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不一样,你不能说我家是这样,那你家也要那样,这样不行,重点是在和谐、圆融。二分法容易形成对立,各位要留言,经文在做这种教化时,会有这样的情况,一般知识程度低的人,一看到这种文字,就会执着在那里,那就变成民间信仰了。一般民间信仰普遍都很喜欢这种经典,因为有求必应嘛,老百姓很喜欢,可是在高等的佛法,我们不强调也不鼓励这种状况。接着来看经文。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经文第一句话是总结前面所讲的十二大愿。大乘经典,尤其是性宗的经典,特别强调「多所饶益」,意思是说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饶益众生,但经文这里,「多所饶益」的意思没有那么简单,是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能够全方位、整体性地提升你的生命质量,而不是一个一个提升;而且这个整体的提升包括二部份:一,自己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可以展开,可以一次提升;二,因为外在世界是内在的反射,既然里面能够全方位提升,外在的世界也会全方位改善,这是佛教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种状况。
宏观佛法的佛教思想,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成佛时,见众生都成佛。若是如此,佛到底有没有成佛?若成佛,那我到底有没有成佛?就会产生「我有没有在佛陀所反射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菩萨既然是全方位的生命因素都提升,那反射出来的这个法界也是全方位的,这一点你要留意到。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