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多人手機一只換過一只,這都很不好,這種過度的貪欲,通通叫作淫欲。
瞋恚是指瞋心,通常是講正義感、是非心這種情況。恚是一種忌妒,它跟瞋心很像,但它是從忌妒來的。愚癡心是沒智慧,沒智慧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跟著走」。看到一群鴨子,就跟著人家走,人家往前你也往前,人家往右你也往右,結果自己是一只雞,你也不知道,這就是愚癡。大部份的人都是這種凡夫,像這樣跟著潮流走的,通通是愚癡。十幾年前不是很風行葡式蛋撻嗎?就有很多人半夜不睡覺跑去排隊,排了五六個鍾頭,好不容易才排到他,趕快一口氣買上好幾盒。回到家只吃了幾個,其它的放在冰箱放到發黴,這不是愚癡嗎?盲目地跟著流行的風潮走。還有一陣子,流行Hello Kitty,那個快餐漢堡店外面排了一圈又一圈的人龍,等著買Hello Kitty。結果才隔了多久,那個Hello Kitty就被丟在牆腳沒人要玩了。滿足了什麼,他也不知道,但他只是跟著走,那個流行、慣性都是愚癡。
我們要怎麼破除貪嗔癡這叁個?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處在這個世間,之所以會有痛苦、迷惑顛倒,就是因爲貪嗔癡起作用,你常念觀世音菩薩,這些通通可以除掉。這段是要做結論之前的總結,最主要的就是要破除我們的貪嗔癡。前面幾個是跟我們說明詳細的狀況,到了第九個,整個就完全展開,那是一個核心的關鍵點,也是中心部份。
到這裏我們簡單地將十二大願提了一下,通常講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就是這十二個。假如你要把它變成常常讀誦的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可以把文句調整如下:「南無觀世音菩薩,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有衆生多于瞋恚,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或者你要禮拜十二大願的話,可以這樣調整,「一心頂禮南無觀世音菩薩,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一拜……。你就用這樣的方法,常常持念禮拜,要是碰到經文前面講的那種情境,你把這十二大願整理一下,功德會很大,它會進入你的生命本質。自己整理後再來恭敬禮拜,那會很相應。師父也可以整理完後送給你,但那是我的,不是你的。你把這十二大願,回家用寫的一一整理出來,整理到你念起來前後都很順,它會變成激發你生命因素的種子,這個種子會突破、發芽。
你要常常拜,功課做多少不管,你就一天拜一次大悲觀世音菩薩,開車、走路都可以念,你的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哎喲,早知道我就……」的情況,會變成「好險喔……」。會把那種常常事後後悔的心境轉爲慶幸。後面的偈誦也有十二個,假如你願意整理一下,把它倂進來也可以,這是非常好的因緣,提供給各位參考。不管你是從生活面或是修行來看,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就微觀佛法的修行人,也就是從技術面,他可以幫助你突破瓶頸,修行會有很多瓶頸,這時候你就求觀世音菩薩;就宏觀佛法的修行人,那就是工程面,你會變得比較積極,因爲你常常腳步邁不出去,觀世音菩薩就會在很自然的情況下,不小心地把你踢一下,你就走出去了。等你一轉頭,「哎呀,我怎麼到了這裏了!」這是工程面上的一種加持,都是我們生命因素的成長和兌現,這是非常好的狀況。
沒講經沒有特別留意,一講經發現原來我們跟觀世音菩薩非常相應,我差不多快叁十年沒講〈普門品〉,也叁十年沒誦了。叁十年前我正在學佛時,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而我也常常提說「我跟菩薩講什麼」,其實就是跟觀世音菩薩講,這種相應一直到最近還發生,雖然我們是不將相應的。這次我到大陸去,有一個畫家送了一本畫冊給我,打開看到的第一張畫就是觀世音菩薩,而那個觀世音菩薩的樣子,就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看到的觀世音菩薩。我問他是怎麼畫出來的,他說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就是一種相應,過了幾十年,老朋友還是老朋友,總是會在一起相遇的!
伍 心黏上去了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這是佛陀跟無盡意菩薩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這一段談到當時農業社會裏普遍期望的一件大事——生兒育女。所謂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可見在這個生命領域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個時代當人家媳婦的要是不會生,麻煩就大了,丈夫就會理所當然地討小老婆,古代這種現象很普遍。所以求男求女,尤其是求生兒子,在古代是一件大事。這樣的現象現代也會有,但少很多了,甚至有些人很本就不想生。所以經文裏的語言在古代是這樣看,但是來到這個時代就不能這樣看,這時代有些人就不是求男求女,而是可能希望最好不用結紮就可以不要生,時代不一樣了。
由此可見,我們在看這經文時,要能夠懂得他的語言模式。以《法華經》來說,他爲什麼要花這麼長的經文來描述生兒育女、求男求女的問題?而且《法華經》是屬于大乘佛教中的一乘圓教,他不會是一個菩薩專門來幫助你處理生兒生女的問題,那麼,它的重點究竟在哪裏
這是我們在動腦筋時應該要留意的地方。在那個農業時代,生兒育女很重要,所以他用這一件事情來表達,那我們有沒有辦法超越文字,看到它法義層面所要表達的意思?否則,你就無法看懂大乘經典在講什麼,就會只看到大乘經典都在講求難求女,求這個求那個,很多人當然就不能接受這樣的講法了。
大概二十年前,我遇到一位美國的法師,已經出家十八年,他越南的師父要他學大乘,于是就到中國住了幾年,後來發現那裏有廟、有出家人,但沒有佛法,于是轉到日本去學。日本住了幾年,還是找不到,便到臺灣來了。住了八年以後,很傷心地決定要回去了,因爲他在中部一個持戒很有名的道場學習,有一天他問裏面的師父說:「大乘佛法到底怎麼修,看大家都修得這麼辛苦,究竟在修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實際上那個法師怎麼說的,但是根據他的轉述,他說那些法師叫他禮拜觀世音菩薩,求什麼就有什麼。他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講法,于是決定放棄大乘的修法。
禮拜觀世音菩薩,求什麼有什麼,爲什麼不要呢?對于現代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能體會這句話的真實義是什麼,當然沒辦法接受這樣的說法。所以你要知道,很顯然的它的法義不是口頭上講的「求什麼有什麼」這樣而已,你要留意。假如學佛,尤其是大乘,學到最後就是爲了「求什麼有什麼」,這是宗教,不是修行。一般民間信仰也在求這個,十八王公那只狗就有這樣的本事,很多都有這種能力,但那不是佛法。
宏觀的佛法進入佛教的轉型期,宗教性的理念展開後,開始有護念衆生這個部份,但它不是「有求必應」。你要留意,有求必應的是民間信仰,大乘佛法講的「護念衆生」,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否則大乘豈不是走回到民間信仰的這個原點來?這樣大乘哪會比小乘來得殊勝?微觀佛法的重點在改造生命,宏觀的佛法更應該在改造生命的成果之上,怎麼反倒成了「有求必應」的佛法呢?這樣的說法,在根本上是講不通的,大乘佛法講到最後如果成了這個樣子,豈不是太冤枉了?我們不宜如此。
比如,經文這裏談到求男、求女這兩個部份,在宏觀大乘佛法的語言模式,只要一運用二分法講到兩種對立時,就是在講正反兩面的事,但它最後一定是化對立爲圓融,因爲這是他的一個原始目標;用二分法來厘清概念是最方便的,但又容易因此形成意識形態而産生對立,一旦對立,那就不是佛陀的本懷。佛陀希望我們和諧,不是對立,有男有女就是對立,但他只是要你了解這兩種性格在處事上的不同,兩者應該是和諧圓融的;佛陀講和諧圓融,不講平等,你要留意。比如,有些人說「男主外,女主內」,那反過來,「男主內,女主外」應該也要可以才對,是不是?這樣才是和諧的意思,而不是主張男女平等,或是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或怎麼樣,那就對立了。一件事情有內有外,也有兩個人,那就一個負責內,一個負責外,分工合作來完成它,就只是這樣而已,沒有說誰一定要負責什麼,這樣就不平等了。
但是現代的人很強調平等,問題是怎麼樣才叫做平等?佛陀那個時代,沒有所謂的平不平等,只主張要和諧,因爲每個人、每個家庭的狀況都不一樣,你不能說我家是這樣,那你家也要那樣,這樣不行,重點是在和諧、圓融。二分法容易形成對立,各位要留言,經文在做這種教化時,會有這樣的情況,一般知識程度低的人,一看到這種文字,就會執著在那裏,那就變成民間信仰了。一般民間信仰普遍都很喜歡這種經典,因爲有求必應嘛,老百姓很喜歡,可是在高等的佛法,我們不強調也不鼓勵這種狀況。接著來看經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經文第一句話是總結前面所講的十二大願。大乘經典,尤其是性宗的經典,特別強調「多所饒益」,意思是說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饒益衆生,但經文這裏,「多所饒益」的意思沒有那麼簡單,是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能夠全方位、整體性地提升你的生命質量,而不是一個一個提升;而且這個整體的提升包括二部份:一,自己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可以展開,可以一次提升;二,因爲外在世界是內在的反射,既然裏面能夠全方位提升,外在的世界也會全方位改善,這是佛教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種狀況。
宏觀佛法的佛教思想,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成佛時,見衆生都成佛。若是如此,佛到底有沒有成佛?若成佛,那我到底有沒有成佛?就會産生「我有沒有在佛陀所反射的範圍內?」這樣的問題。菩薩既然是全方位的生命因素都提升,那反射出來的這個法界也是全方位的,這一點你要留意到。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我…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