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13

  ..續本文上一頁(華嚴是講四十一位法身,第四十二位妙覺就成佛了),也就是修行有六十二個位次,叫作六十二位行法;六十二位行法的菩薩、法身大士通通窮盡了,意即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與稱念所有法身大士的佛名號功德是同樣的。所以佛陀這樣問:「你稱念那六十二位行法的菩薩名號,再加上盡形壽供養,你說說看,這樣功德大不大?」

  從空宗的立場,是指所有破六十二見的菩薩,你通通要持誦他們的名號;從性宗的立場,則是行六十二位行法的菩薩名號,你通通要持誦。從空宗或從性宗,立場不同,講法自然就不一樣;其它的宗派,可能又會有不同的講法,那也是可以,我們互相尊重,但不要他這裏講六十二,你把它解成七十二就好了。這裏它是指所有的菩薩就對了。「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包含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行菩薩道、解脫道的菩薩;以華嚴的定義,是指這些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信位不算,光是法身就有六十二位。至于六十二是怎麼算的,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談,他還有一堆的學問在裏面。

  世尊問無盡意菩薩,也等于是問我們,他先幫我們把這些狀況弄清楚;首先談到他的量很大,其次是講他的縱深很深,這些菩薩都在培養自行善根。世尊問無盡意菩薩,若是有人盡形壽的供養這些菩薩,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多?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回答「甚多!」意思就是不可說的多。「一時」就是一次;若是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甚至只是一次的禮拜供養,跟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並盡形壽的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兩者的福一樣大。它怎麼不說稱念文殊師利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或其它菩薩呢?其實稱念這些大菩薩的功德都是一樣的,文殊、普賢、地藏也都是在「六十二億恒河沙」裏面,觀世音菩薩也是在這裏面;單提哪一個菩薩,功德都是一樣大,他們都已經到達果位的成就。這個地方的因緣是觀世音菩薩,所以只提觀世音菩薩,不必刻意地拿其它菩薩來比較。

  假如要講文殊或普賢這一類的菩薩,可能就不從這裏比了,佛陀就不從「六十二億恒河沙,複盡形壽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邊講,而是跟你講「學富五車多不多,文殊菩薩?」「五車」可不是五部卡車而已,可能是五列火車或五個圖書館。不同的菩薩,所比較的功德就會不一樣。

  經文這裏爲什麼要這樣比較,而且又講「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事實上是告訴我們,修行從這邊修或是那邊修都一樣,因爲它是一體的。所謂「真愛的反面還是愛」,手掌是手,手背也是手;若是有人說愛的反面是恨,其實那個愛本身就有問題。經文用這二者比較,大腦可能會想,「一個是盡形壽的這樣供養,另一個只是一時恭敬禮拜,兩者的福怎麼會一樣大?」因爲他兩個是一體的;換句話說,你修持觀世音菩薩,跟盡形壽的供養其它所有的菩薩,兩者做法是一樣的。

  既然都一樣,有人就會說:「那我只要拜觀世音菩薩,或拜阿彌陀佛就好了」,倘若如此,那就弄錯了,它的反面不是愛。我們有這個福報、因緣認識觀世音菩薩,就稱念觀世音菩薩、禮拜觀世音菩薩,但這只是保證而已,其它的還是要盡形壽的稱揚、贊歎。不能說我念觀世音菩薩,看到大雄寶殿就不予理會,因爲裏面沒恭奉觀世音菩薩,這樣就不對了。看到大雄寶殿、看到佛塔,你還是要繞,不能說有觀世音菩薩就好了;有了保單,其它就可以亂來嗎?不是這樣,你還是要繼續做,這叫作一體性。大乘佛法很強調這種一體性,因爲生命不能分割,不能說觀世音菩薩是頭,我只要把頭拿回去就行了,手、腳、身體都不要,不行啊,因爲它是一體的。古代因爲語言模式有所局限,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一體性。剛剛將的部份,事實上是已經在講「阿毘達磨」了,不是講經,我們是用現代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談論這個部份,跟講經不一樣,經文是佛陀的「散說」,佛陀隨緣四處說法,而且都是從生活中去講,講完就走了,一直到佛陀入滅以後,弟子們才將佛陀講的法結集起來。講論就不一樣,它是很嚴謹的,一個思辨一個思辨的去講,我們現在的講法,比較像是在講論。

  「是二人福,正等無異」,就是指生命的一體性;「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就是講這個福是無漏福,百千萬億劫用不完。「福」分爲有漏福跟無漏福,有漏福是他要來的時候就一直來,用盡了就不來;你要它來,他也不會來,因爲已經用完了。無漏福是你要的時候就會來,你說夠了,他就不來。

  比如,二十幾年前我們剛開始弘法的時候,就有幹部很擔心經費的問題,我說「不要緊,先成立基金會,要錢他就會來。」爲什麼?因爲你一發心,天龍八部就全部動起來,哪裏有錢他會去找。假如這個世間不需要我們做這件事,那就會很難完成,天龍八部會說因緣還沒到;假如這世間的衆生需要你去做這件事,天龍八部會比你更緊張,他會去幫你處理,而有福得、因緣的人就會支持、投資你,就這麼簡單。所以重點不是在于怎麼規劃、怎麼進行,而是自己在法上的守持,這才是無漏福,你要他就會來,不只這輩子,生生世世都一樣;可能不會是大富大貴,但用的也不會太差,這就是無漏福跟有漏福不一樣的地方。有漏福,什麼時候來你不知道,不要也不行,反正是你的,就通通給你,給完就沒了,你還要,抱歉沒有了。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也有點類似這樣的情況,福報很大,其實這種福報不正常,大家應該要有所節製。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他後面接著講說,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可以得無量無邊福德的利益。這就是我們感到很慶幸的地方,生命中有這樣殊勝的一個因素,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兌現出來,就看你用什麼辦法了。這個無量無邊的福德,你不要以爲它是指在我們身邊的大,而是指在衆生身邊的大;不是指個人,個人沒什麼,而是要想辦法把菩薩事業做好,只要盡管去做就好了。你看特裏薩修女就很了不起,她只是盡管去做,自然就會有人出來一起發心。她是天主教修女,一樣有天龍護法,不然她怎麼有辦法持續進行?不管現的身相如何,只要是真的在爲衆生服務,天龍八部一樣護持。雖然她不是向叁寶負責,但她盡形壽的行菩薩道,對所信仰的上帝具足信心,也做歸零功課,圓融道的叁要件她不是都具備了嗎?關鍵是在這個地方。看看我們自己,既然有這麼大的福德,爲什麼不做呢?我們之所以不能像她這樣盡管發心的做,很多時候都是因爲被意識形態扭曲了。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這句是正式請法了。無盡意菩薩接著問世尊,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樣在這個世間教化衆生的

  無盡意菩薩這句話問得很好;一般人, 的認知,都以爲觀世音菩薩是坐著「金龍牌」飛機到處跑,他是怎麼在這世間遊行的?

  講到龍,我們姑且不論究竟有沒有龍,但對中國人來說,它具有一種神秘性。事實上,「龍」是民族融合的一種和平象征;中華民族早期叫做萬國之邦,各民族間常常會戰爭,但有些會結盟通婚,于是就産生所謂的「Logo」問題,兩個世族的標志要用誰的?只好合並啦,于是熊的標志便和老鷹的標志結合;後來又跟「鹿」結盟,鹿角又出來了;其後又跟「魚」的世族結盟,所以龍也有鲶魚須;後來又跟蛇結盟,所以有蛇身;也和麒麟這一族群的結盟一起,所以你看龍其實是多種圖騰結合一起,也象征多民族的一種融合。我沒有做學術考究,不過中國人講龍,人家會更相信,古代幾萬個民族、部落是這樣慢慢融合一起的。現在你要找「龍」這種動物,怎麼找?其實是畫家畫出來的,究竟有沒有,我們不論,但它的存在是具體的,只是你真的要找又找不到,沒有證據;觀世音菩薩乘龍便帶有這種意味,你真的要找是找不到的。

  無盡意菩薩問世尊說,觀世音菩薩是怎麼在這個娑婆世界度化衆生的?那個方便之力要怎麼講、是怎麼樣的狀況?佛在這個時候就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教化衆生不可思議的情況。我們接著來看佛陀怎麼講。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

  「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若有國土衆生應該現佛身來度的話,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來說法度衆生。觀世音菩薩示現到這個世間或那個世間度衆生,都是依衆生需要而示現的,當衆生需要現佛身而得度時,他就現佛身而爲說法,要現什麼身都可以,主要是看衆生的需要,這裏他第一個是從佛身說起。

  因爲經文這樣講,因此就有人寫論文說釋迦牟尼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爲釋迦佛沒有國土(淨土)嘛;觀世音菩薩來這裏成佛,可見釋迦牟尼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很麻煩,學者這樣主張,當然是有他的依據,但他只是從文字上去推敲,所以這些依據不可盡信。觀世音菩薩現佛身而爲說法來度衆生,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那這個世間不就是他的淨土?那麼這個淨土應該是他創造的,可是上帝又說這個世界是他創造的,可見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在哪裏?尤其他又沒有說死後可以往生到他的淨土。怎麼會這樣呢?因爲第一,佛本身不推銷淨土,也不會招攬工程,上帝才會,因爲他有欲望,認爲信衆是他的財産,佛不會這樣,只會勸你們往生極樂,去或不去與他無關。

  講極樂世界只是方便說,因爲那時候他的弟子很多都已經成就阿羅漢,出叁界以後不知道要到哪裏去,所以告訴他們有極樂世…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