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7

  ..續本文上一頁,但必須是生命的智慧才能見效,用大腦的推理不起作用,大腦的推理只會産生下一個問題而已。

  比如,發展經濟是爲了解決貧窮的問題,但經濟發展了,貧窮問題解決了嗎?還是存在,只是産生許多的大富翁而已,而且把地球的生態平衡破壞了,這不是産生另一個問題嗎?爲了振興經濟,就得大力鼓吹消費,相對的也製造大量的垃圾,接下來是不是要處理環境汙染及垃圾的問題?溫室效應的問題,人類有辦法解決嗎?用大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繼續製造新的災難而已。看起來似乎是解決了眼前的問題,事實上後面又會有新的災難産生。弄到後來,人類的大腦沒辦法的時候,那叫做極限的反撲,人類就崩潰了。這是我們從微觀及宏觀的佛教,來談第一個大願,我們繼續往下看第二個大願。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這是最有名的觀世音菩薩第二大願。它說假如有人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入大火,火不能燒,這是因爲菩薩威神力故。這樣的話,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叫消防員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沖進去救火,這樣大火就不能燒?若是這樣,那就誤解經文的意思了。這裏的「火」,是指瞋恨、瞋心的火。瞋心是什麼?是非對錯的正義感、忌妒心。所以妒火一起的時候,你冷靜一下,稱念「觀世音菩薩」;小孩子參加考試,看到不會寫的題目,一定會很慌張,這時稱念叁聲「觀世音菩薩」,冷靜下來以後,先寫其它的,通通寫完後,再回過頭來,稱念叁聲「觀世音菩薩」,重新將題目看一遍,這時至少你會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題目知道怎麼解。這不是說考試都不用准備,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還是要認真准備,只是碰到難題時,你可以這麼做;碰到不會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緊張,這時冷靜下來,火就不能燒,這就是菩薩威神力故。

  一般生活是這樣,修行也一樣,精進打坐的人就很容易「火大」,口臭就是火大。假如同修們都沒口臭,那只有兩種狀況,一種是根本就沒有修,一種是已經解脫了。知道嗎?因爲打坐你會緊張,我們講的禅坐金叁角,第一個是置心一處,第二是放輕松,第叁是息出息入很清楚。這叁個基礎通通要具足,要證阿羅漢才有可能;如果這樣的基礎具備了,叁個月一定可以證阿羅漢,否則不可能,因爲這些都是基本要件。這叁個條件要弄好,大概要花六年的時間。不要以爲置心一處很簡單喔,很多同修以爲坐得很好,其實睡著了,自己都沒有察覺;要克服這種困難,少說也要花個一兩年功夫。所以你一定要跟人家共修,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真正精進修行時,會因爲緊張而火氣很大,這時候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火氣會降下來,火不能燒,是菩薩的威神力故,一般人不知道。這是從微觀的佛法,修行解脫道上的技術面來看什麼是「大火」。

  從宏觀的佛法來看,「大火」是講社會上的紛爭,社會上的紛爭大都是無名火、瞋心引起的。怎麼改善?這個時候呼籲自己的生命本質,著重于精神、人格的養成教育,這個實踐也是調理社會秩序的一種智慧,生命中的智慧它會兌現,否則那些口頭呼籲,都只是大腦知識的累積,不會有效果。所以在這個時候,你要帶著疑情激發你生命中「觀世音菩薩」這個因素,這個因素它有很多種智慧、是四面八方的。你在第一願那邊,有第一願的智慧産生,第二願有第二願的智慧,第叁願有第叁願的智慧會産生。因地行者從哪裏發心,就從哪裏去展開智慧,就是這個意思。有沒有可能十二大願的智慧一起發起來呢?也有可能,那是大菩薩、再來人,過去有成就,這輩子再來。通常我們是照前面講的方法那樣發願,很自然地在這十二大願當中,會有你的願出來,有可能你會跨足兩個願或叁個願,但不見得十二個願都有,不要緊,即便只有一個願也可以。要發願,要按照我們前面講的,一步一步來,一定會有這種大成就。修行就是有這個好處,不是爲自己求名求利,但是你真的會對這個社會做出大貢獻,會萬古留芳。這是從宏觀的立場,來看生命因素它會産生什麼智慧。這是第二大願。

  「若爲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這是第叁大願。「水」就是講貪心,貪、瞋是最麻煩的事,前面兩個願是講癡和瞋,這第叁個願是講貪,叁大願裏面貪嗔癡都講到了。大水是講貪水,因爲貪,所以就隨水所漂了。修行從生活中來看叫做修養,生活中我們的貪心不要那麼重。那麼,要怎麼樣不貪?不要老是櫥窗裏的衣服,就是我少的那一件,或是現在流行什麼包,廣告一出來,我就少那一個,這樣就是貪心。當然買得起,那是你的福報,可是那包包又不能煮湯來吃,買那麼多做什麼?有幾個可以經常替換就可以了,不要每年出的新款你都要,那就很麻煩了,這都是貪心。

  很多人會有這種感覺,貪心一起的時候,雖然心裏也會有聲音說不要買,可是手又很癢,只要刷一下簽個字就可以了,這時候你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假如是爲了收藏就另當別論,因爲收藏到最後是要捐出去成立博物館,不失爲自己貪的,是爲了留給後代子孫看,能夠經過你的手去觀賞,那是你的福報。買衣服、買包包就不一樣,那是個人享受,你的包包跟衣服要開博物館嗎?大概不是這個樣子啦。收藏是爲了以後要成立博物館,這部份就不是貪心,那是一種智慧的妙用,它有時空的因素在裏面,當中是不是有貪,自己應該很清楚,貪是因爲愚癡起作用才會貪。這就像行者、大菩薩也有忿怒相,但它那個忿怒相叫作寂忿相,寂靜的憤怒相,是在極甯靜中所顯現的,目的是爲了教化衆生,跟那個「火大」的忿怒相不同,你那個忿怒相是瞋心一起,什麼都忘了,跟菩薩智慧顯現的忿怒相有所不同。

  經文這裏的「大水所漂」,是指愚癡中帶來的貪心,若爲大水所漂,稱念觀世音菩薩就可以了。以上談的是一般的狀況,那麼在微觀的佛法裏講的修行,這個貪水是指貪修法,所以我們講修法要有一個規範,就是你修的那一法最少要用百分之五十的時間。比如,你主修華嚴,你花在華嚴上面的時間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它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其它的就很多了,無量無邊,那部份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這兩條都有他存在的要件,第一條是幫你定位,不要四處亂跑;第二條是要你不要封閉自己,不要「我這個就好,其它不要」,那就會排他。這也是目前宗教最嚴重的問題所在——獨尊自己,罷黜百家。我們不能這樣,對于其它法門都要能包容,所以它只占百分之二十五以上,雖然只占四分之一,但是其它法門是無量無邊,比例其實是很小的,你去探究一下,不要這麼吝啬嘛,對不對?當然有些明知是傷害衆生的外道,你就不要去了。一般是叫做外道,其實應該稱作友教,友教你都要包容,佛門中的其它法門,更要能接納。

  這個觀念你一定要記得,無量無邊的法門是包括佛教內和佛教外,不必看到教堂,好像看到魔鬼一樣。這些我們都可以去參訪,人家是怎麼經營、怎麼建築、怎麼布置的,了解一下有什麼不好呢?我主修是華嚴,其它的活動隨喜一下,有什麼不行呢?叫你發個心,「不行,這個錢給我的師父就好了!」不要那麼小氣,多結緣嘛,對不對?我主修華嚴淨土或是華嚴禅,那我一半的時間是用在這個專修法門上,這樣沒錯,別人在佛七、禅七,我也隨緣參加,看看人家是怎麼弄的,有哪些是我們可以改進的、可以發展的更好。所以參訪別人也是功德,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也是到處參訪,只是你不要參到最後忘了我是誰,「我師父好多個,現在一提到法名,也記不起來是哪一個。」每一個道場你都去過,每一位長老你都認識,每個法門你也都知道,只是弄到後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修那一法,這樣你就亂了,這樣不對,你自己的心要定位。

  我們是華嚴人,但也不反對其它法門的參訪學習,你要留意,這是在微觀上面你必須定位的地方,要不然人家說哪個好,你就學哪個,這個學、那個也學,學到最後你沒有辦法突破。不要以爲自己學了很多法門,好像修得很好,這大概都在佛教叁年級而已。怎麼說呢?一開始學念佛,念得很高興,一遇到人就「阿彌陀佛!」念了叁年,愈念愈沒味道,聽人家說誦經很好,不誦不行,于是開始改爲誦經,誦了叁年以後,差不多只剩下「叁句經」——「如是我聞……」之後就一片空白,念到最後就「……信受奉行」結束。就「叁句經」,其它沒有了。誦經不行,聽人家說打坐很好,改修禅修,一打坐,果然心曠神怡,舒服禅都出來了。坐了叁年,愈坐愈無聊,一坐下就妄想紛飛;又聽人家說灌頂恨殊勝,然後又去灌頂……。就這樣修了十幾年下來,家裏各式各樣的念珠、蒲團、經書、佛像、法器通通有了,尤其是密法一修,各種材質的佛像,斧頭、刀、劍、鈴、杵各種法器都有,家裏都快成了博物館,可是程度還是在叁年級,那這輩子的生命就永遠無法提升了。這就是貪水,爲大水所漂了,你要留意。

  以正常的情況來說,我們都是很健康的佛教知識青年,經常持誦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但是禅、凈、律、密的法門你要選擇一個,至少投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進下去,至于圓融道的部份、宏觀佛法的事修上,鎖定一個去實踐,至于發願如何饒益衆生的部份就跟前面一樣,這樣就不會貪。什麼都要做,沒錯,什麼也都應該做,但是你要選擇一個,否則還是犯了貪水的問題。道場跟個人是不同的狀況,道場要全方位架構,個人則是要選擇某一法,微觀的技術面和宏觀的工程面可以同時進行。這部份要講的範圍很廣,我們只介紹到這個地方,相信不管是對你的生活或是修學上的技術面、工程面,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肆 順境、逆境都是瑞相

  若有百千萬億衆生,爲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