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講記 第四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做雙管齊下。其實跟舍識用根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兩個人法門不同,一個是文殊菩薩的法門,一個是彌勒菩薩的法門。那各位你就可以了解到,大德修行酸甜苦辣,味道完全不同,請問你要選擇哪個法門?選擇哪個法門?你自己想啊,你說我怎麼跟你指導啊?我可以告訴你,可是你說我要吃辣的怎麼拿酸的給我?我說這加起來就變酸辣湯,你說口味太重了,對不對?我們法門的指導跟參考是這樣提供給各位,你要怎麼樣運作那就靠自己,靠自己啊。所以十二因緣法他給我們一個很殊勝的感覺,就是對我們思維模式的意念啊,他很有幫助,對于這種理念、觀念的矯正有很大的幫助。 你從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看到,修行當中你要從習氣下手來修,當然可以。你要從觀念下手來修也可以,我們從普及面下手,那就是從這個習氣上面來修的。我們要從十二因緣法下手的話就從觀念上來修,那麼觀念上來修的人,他的思維要比較敏捷,要比較敏捷。知識分子修學這個法門啊都比較容易。從習氣上來的人啊,那你就要注意,要持戒比較嚴謹。那這兩者沒有說哪個對,哪個錯,我們不論對錯的,我們只看你相應不相應,對機不對機。 我不知道啊這樣提供給各位做參考,對你選擇法門跟修行的下手處有沒有摸到一點門徑?剩下來就是我們要怎麼跳下去啊,是不是這樣?要不要我替你推下去?不要啦,要怎麼跳你自己選啦,你要從深的地方跳也可以,從淺的地方跳也可以,自己去嘗試。修行的這個輪廓,那個概念的模式大約是這個樣子,那麼你認爲哪一方面比較適合你,那是你自己選擇。假如你真的是沒有辦法下手,那我勸你一定要找個善知識,找個道場,去選一個法門,接受人家的指導,你自己不要自以爲了不起:我自己跟師父修就好。修到最後"鹹鹹"(臺語口語)。您不要這樣修啊,自己一定要好好的去斟酌一番,你能夠自己動手下手,那最好也要找個善知識,找個道場,作爲什麼旁證,作爲指引。那你假如完全沒有辦法做主,那你就完全依止那個道場,那個善知識。 那我們再告訴各位一個狀況,你現在要修行啊,在家講通常有困難。現在以各位在家來講,你應該是啊,是以護法爲主,你沒有辦法完全投入。假如你要完全投入,那你就應該可以放下家庭去修行,對不對?那你就出家嘛!那你現在又放不下啊,大約只能放一半,對不對?一半放下那一半再提起,那就不叫放下了,那不叫放下了。你有很多這種情況,有的人放下,放下,穿的可以隨便穿,睡覺啊一張床要一百萬啊,那你床爲什麼不放下,衣服都放的下,床還放不下?你講,沒有這床啊,我就睡不著。那就是放不下!這一種更不行,這個時候只能夠說啊,我以護法爲主,然後我親近各道場要做什麼,只是選擇一下這個善知識、這個法門。哪個法門適合我,我有沒有找到那個門徑?找到了,好,然後我就開始結緣,在這道場,在這法門上結緣,多參與,多了解。這時候你還算不算真正的修行,只是看一看,摸索一下,然後做一些實習。人家要開刀啊,我就拿一些東西啊,記得紗布跟剪刀拿出來,不要放在肚子裏面啊。因爲你自己在實習常常會忘記呀,那實習常常會有錯誤啊,那這個時候你不成就不要緊,因爲實習好了你會發覺一個很明確的目標,我該怎麼辦?那時候對于法的殊勝,你體會到感受到的時候,我告訴你啊,你就沒有放不下的! 你現在就體會不到嘛,聽說很好,變成意識形態,聽說修行很好,這個法門很好,那你在家裏啊也很認真的修,修到普光大道啊,對不對?也會放光,也會分身,也會到處跑啊,早上在這裏啊,下午在那裏,晚上在那裏啊。人家奇怪,到哪裏都會看到你,那其實你是盲目地在護法而已,你跟修行完全無關,完全無關。那麼最大的遺憾是什麼?遺憾是,遺憾在你沒有選擇到你自己的法門!然後我能告訴各位,你在這個時候以護法爲主,來找尋善知識,道場跟法門爲輔,當你找到了,你肯定這個法門這樣修下去,我的思維模式是這樣,我的心靈方程式就可以這樣進行。那麼這個時候,你的法喜一定很深,你對于修行的殊勝感一定很深,這時候你一定可以統統放下,絕對可以統統放下。 你現在就是沒有啊,出出入入都不錯,反正我到哪裏人家都叫我菩薩,不管怎麼樣叫菩薩我總是很舒服啊,對不對?人家沒有叫我壞蛋呐,你這樣子的情況,就好像加入菩薩俱樂部,人家國際十字會,你是加入國際菩薩會一樣。那你加入這菩薩俱樂部以後,你就變成大好人一個,那你根本沒有在修行啊,沒有在修行啊。有的是出錢的時候大家認捐嘛,只有這樣一種狀況而已。那這個算不算修行?我們可以籍這個機會去選擇,哪個法門適合,哪個善知識適合,哪個道場適合?然後慢慢地去感受,那種甘露、法語它的滋潤。你感受到說啊這樣子真的不錯,相對于這個目標來講,我世間這些都沒用了,可以放下啦。那可以放下就放下嘛,世間這些加總起來總沒有一滴甘露的殊勝嘛。那既然連一滴甘露的殊勝都沒有,我還留著它幹嘛,要放下當然就簡單了。 現在問題不在這裏啊,殊勝是殊勝是很殊勝,我跟師父講很殊勝,我都不知殊勝哪裏,所以你會放不下。所以這個時候各位在佛法就有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對不對?你說有味道嘛,我找不到下手處,說沒味道嘛,不要嘛,不要嘛,下輩子不知道到哪裏去,能不能再聽聞佛法還不知道,所以我還是趕快袈裟尾巴抓緊一點,對不對?將來業力來引的時候,看世尊的袈裟能不能救救我,你現在就變成這種狀況啊。這樣的話無意義,無意義。你不要擔心說我是一個護法而已,護法就護法,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到道場來掃地,倒垃圾,那你就來掃地跟倒垃圾,其它你就不要管。然後人家在論道,我們就旁聽,這個法怎麼修好自己去摸索,這個道場這個善知識的指導可以,那我就去摸索去探討。當你弄好了,恩,這點沒有錯,這個確確實實是這樣,那個法喜産生,那個殊勝感産生了。那我告訴你,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這個時候你完全投入修行的因緣才能叫做成熟,才能叫做成熟。 你不能夠說:我現在要放下是可以啦,啊,不過……你看看,大家都有“不過”,都有“但是”啦。還是來常住啊?要講清楚啊,都沒有問題,是沒有錯啊,你唯一沒有問題的就是家裏佛堂可以把它莊嚴起來,然後呢在家裏接受供養。因爲講你曉得會供養這個佛寶,那這樣子的話還不夠,你還是有放不下,心裏只要有那個疙瘩放不下的話,修行對你來講沒有意義。你要是放下99%,有1%放不下,還是沒放下,還是沒放下。你要100%的放下,100%的放下不是“相”上放下,是在根本上你要能夠放得下。那一個根本是什麼,你自己要去體會啊。剛才講體相,那個體啊你要去感受到,要能夠去感受到。所以你現在最好,所謂的修行就是假設模擬境界,模擬那個境界啊。比方我開車或者我搭車,一個緊急刹車……咦咦咦,你就想,啊,撞下去了,我就去了,或者這麼一撞,哎呀,阿彌陀佛咯!這樣你就去不了了,你這個境界一點都沒有。 我們現在在家就做這種訓練,你能夠凡事都設定這個狀況,我隨時都可以去,修行人就是這個膽量啊,視死如歸!不是說我們要求死,但是境界來不怕,不怕境界,你假如這一種感受都沒有,你說你修行,可以進入狀況,我告訴你很難很難,絕對難。在家裏你可以先做這種心理的調試,人家對生死的看法是怎麼樣,我們不管,我們要懂得,我對生死的看法是怎麼樣正確的。這樣子你才有可能去突破,去突破。從這個基本上啊,你已經肯定了,生死輪回的必然性,那麼我們要把這種必然性的鎖鏈給剪斷。 那麼有幾個方法,從觀念上來已經有了,把意識形態破除,把愛、喜歡不喜歡的習氣給剪斷,或者呢從名色上面來破除,或者呢從這個色、從這個無明上面來破除都可以。那看你運用哪一套模式,那你就要去建立你的心靈方程式了,建立你的心靈方程式!這是整個的運作過程當中啊,我們告訴各位,沒有一定的模式,但是它基本的原則,十二因緣的這個原則是不變的。你要哪個階段來開始修都可以,我跟各位談的是這幾個,那你可以從這裏面跳出你自己的修法,那也可以。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你可以尋找你適合的方法,那你也可以啊,運用苦集滅道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妙度萬行的方法,也可以運用普賢行願的方法……那麼你要哪一條我們不限製,可是基本的途徑、基本的原則是這種狀況。那各位在這邊要怎麼去掌握怎麼樣去發揮,我想這是切實的問題,講到修行啊,這裏是不能打折扣的!自己要問清楚,我到底要不要修?我現在的環境我現在的處境。 所以現在告訴各位,在准備階段,我們在假設各位已經發心要進入娑婆若海,那麼你在准備階段,要怎麼樣去調整自己?有很多新的經驗,其實你都已經有了,只是你從來沒有去把它規定。現在趕快去把它規定,去感受一下,你的生命因素有哪些需要淨化的、你的生命因素有哪些需要加強的、你的生命因素有哪些可以發揚光大的?有沒有?你自己去把這個部分整理出來,然後你想想看在我們的這種心性上面,你要怎麼樣子把它規定,穩定下來。這樣要把心性穩定下來之前,你的信心一定要建立,修行絕對可以改變你的命運,修行絕對可以改變你的生命品質,是100%的。 那麼從這個地方下手,你才能夠再進一步,去看看我們的心靈品質、生命品質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因素有哪些需要調整,需要重組?從這裏一步一步來,那這個部分你一直浸泡在這裏,你逐漸的你就會發現出來:我要怎麼修。這個時候你就不會說我是念藥師佛好還是念阿彌陀佛好了,跟那個就無關了,你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一般的修行所講的部分都是在表相上,那個表相就是給我們做一種基本心理上的依靠而已。那麼對于世間廣大群衆,遭遇挫折或者心靈空虛的安慰來說,它是有很大的幫助,這不容否認。可是你站在佛教的究竟義,要想了解如來的真實意來說啊,這是不夠的。那麼站在修行的立場你只有老老實實的修行啊,別的我們沒有話說了,要老老實實的修行啊,我們告訴各位只有這一條路,好好地去過濾淨化你的環境,找出你的下手處。很自然的,你要怎麼進行,你要怎麼修啊,它就現前了。這當中啊,一點都不含糊,一點都不含糊。 我們希望這兩天簡單的介紹,能夠給各位帶來一個實質的利益,在修行當中那個五花八門啊,那個你應該如何進行啊,我們希望說能夠好好的去探索一下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你現在很貧瘠,沒有內在世界,那沒有關系,去摸索一下,你的架構都有。因爲內在世界是本質具足的,不是沒有,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嘛,你的自性本來就有的,只是你沒有讓它顯出來而已。現在工作只是要讓他顯出來,所以一定可以找得到,不可能找不到。生命品質的高低,也就是讓你自性顯現的程度大小而已,自性顯現越大,你的生命品質就越高,自性的顯現越低,你的生命品質就越低,就這麼簡單!所以怎樣去找到,自己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無始以來就被無明蓋住的那一個東西,去把它找出來,那就做恢複本來面目!好吧,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十二因緣講記圓滿)

《十二因緣講記 第四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