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

   秘密隐显俱成门

  勒十玄第七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五、若看师子,为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狮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地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剎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这是第七「勒十玄」。读到这个地方,实在不得不赞叹古人受训练的严格性。常有人问:「师父,你怎么什么都懂?」我不是什么都懂,而是我们在学的时候要用心,在表达的时候也要适当的表达。

  开始讲「勒十玄」之前,大家要先注意华严宗的语言模式是以「十」为单位,所以《金狮子章》一提出来,就是十个纲要。虽然是十个纲要,但讲的其实只是从一讲到七而已;「八」是综合前面的一到七,并将之圆满。「九」是把一到七再加八,再圆一次。十是从一到七加八、加九,再综合总圆一次,并连第十也圆进去,这才叫圆。这样的语言模式在表达什么?一直没人去探讨。我们期望同修当中有人可以在学术论文发表会中,探讨并发表《华严经》的语言模式。

  一到七为什么圆满呢?因为十玄已经是事事无碍的最高境界了。它一到三是次第,四跟五就总结了,在语言模式上,他不是一到十,然后结束。反而是一到三是一个阶段,四跟五把一到三的第一阶段总结;六七是把它展开,所以华严的最高境界,到七就完毕了。但这样的话,好像你在吃大餐,就只有主菜而已,其它的都没有。这样的话,肚子可能会消化不良,也会变成营养不均衡的现象。所以第八就把前面的一到七综合起来,第九则告诉你,它是活的,不是总结就结束了,而是要在扩充、要会生生不息。第十,全泯——跟你说这些都不在。为什么呢?他本来就只是存在而已。这个十,有这么好几重的作用。

  真正要谈的是一到三。四、五呢?若是中根器的人自己就会圆融了,上根器的会把它推广到七,上上根器的人才有办法行到十。这是一个语言模式,这个语言模式是一直往高峰爬,爬到最高峰叫无见顶,见不到了。他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模式,不像现代人讲话乱无章法,它的次第是一个一个来。我们现在若是用大脑要来完成这一个部分,那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常说你要带疑情——古代这些圣人是怎样训练的?

  你也许会说「他们有根器,前辈子已修了!」这当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孙悟空吸收日月精华,从石头蹦出来以后,还是要拜师学艺,这就是后天的调教。先天如何先不管,但后天的确需要调教。法藏大师当时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非常优良,现在的社会环境则是不良,家不具足、种族不具足,什么都不具足。现在唯一具足的,就是经典很具足。为什么经典很具足呢?因为独头无明、意识形态,大家都用知识性、经验性、功利性在看经典,这样的话,经典都变成毒药,因为用的方法不对!

  这么说你可能不同意「我读书完全不图名、不图利啊!」但事实上,却完全是功利性。你在看书所追求的答案,都用哲学式的寻求依据,虽然大家把它称为科学主义,可是我说那叫愚蠢。因为不是用那种方法,而是要用生命的方法。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的生命里有没有产生一种气氛?古代将这种气氛称为气质,若没有那种气质,这些经典对你来说都是毒药,因为您将经典的文字变成知识,反而障道,那很难进入。尽管念具足,但却变成书虫,被黏在书本里头;甚至最后死了,还被书本压扁。看起来好像是慧具足,因为一读就通,但通的都是知识。那不是慧具足,叫作知识具足,这些都会障道,使你入不了菩提道。

  这就是为何这里他要先提五教,否则你就无法提起高度的宗教情操。五教当中,真正要你完成的是一乘圆教的境界;藉由对五教的认识,你要慢慢去培养那分宗教情操,将生命的气质培养起来,否则你很难进行。古代人要有这样的成就不难,因为环境很具足。现在我们也是在为你塑造那样的环境,希望能有一个共同研究的环境,大家才会有真正的心来努力。因此对于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是无心的人,不是带着求道、学道、修道的心而来的人,我们不欢迎他们。因为那样的人在这里,会破坏整个修学的环境,是那种气氛、那分气质不存在,这对大众是很严重的伤害。

  师父能教你的,其实很有限,因为不是要教你知识,而是要教你一个方法。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个有气质、有气氛的环境,让大家可以好好地在大道上努力。当那种气氛不存在、不具足的时候,你要用功,总是什么都缺。比如有多一点时间让大家用功时,不但不用功,反而都在谈是非。谈蓝的绿的红的,大家就很高兴;但一讲到菩提道,一个一个却通通像「入定」不说话了,这样算什么修道啊!

  期望大家既然来了,无论如何,要以追求圣道为第一。比如讲话之前,你就要先提起正念——我要讲的是不是一乘圆教的内容?若不是,应该心生惭愧。要这样,你才有办法修行。我们主要是提供大家一个真的可以共同论道的环境。比如像之前提过的部分,要大家能够自己去辩论、论证一番,看你是要一对一,或两两一组都可以,但你要能够真的论道,真的来进行。不要师父讲的话,左耳进,右耳出,那再殊胜的法到你这边都没用,因此你那个因缘就一直没办法具足。即使我想帮你促成也没用,这叫挂一漏万——抓了一个,其它都不在。我们有没有这个环境呢?有没有这种氛围呢?有没有这样的气质来具足修道种种必备的工具跟资粮呢?

  许多人到这里来,就等着看师父能不能再讲些什么?不是这样的,不能只是听,师父讲的是要你去做的。比如辩论就是一个问题,透过辩论你能够记起来,透过背你能够记起来,但你们有没有背呢?反正师父也不抽背;有没有写呢?反正不写,师父也不会打人;那辩论呢?装作没听到就好。这样一来,你就通通摆平了。如此,再殊胜的法到你这里,也起不了作用。

  师父讲了以后,你应该要很快激起一个念头:「我要去做,要把因缘具足。」你应该要有这样的心念,才有可能具足啊!诸佛菩萨来世间都是示现而已,如优昙花,难可值遇。假如大家都把这些所教的东西,给予主持下来作成制度,成就一个很好的道场,这个道场就会是圣地,他就是成就圣人的地方。我只能呼吁一个想要成就的人,应该具备哪些资粮,应该具足哪些,至于那些条件,要自己去具足。

  很多因缘要自己来促成,自己不付出行动,我也只能讲而已。虽然我讲经,常常说「我跟你负责到底」,但那是指你要有所行动啊!你的心门若不打开,我讲也没用啊!因为进不去你心里。所以要采取行动,照着我们讲的确实去做,那我一定跟你负责到底。我讲的你不做,等去到阎罗王那边才想到「有有有……我有个华严的法师,叫什么云的,我忘了。」以为听我说法一个小时,我就要生生世世度你到成佛吗?我说的你一步也没走,就算听我说法一百万个小时也没用。总之,一定要起而力行。

  大家可以去分工,从个人能做的来做,这样就是开始修行了,这些都是资粮道,都是摸索的过程。譬如辩论这件事,假如有一组先开始,做好了之后真的能受用,光芒、灿烂自然就会展露出来。当我们在辩论教义的时候,你就从你行的经验里,提出来跟大家分享。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我相信整个道风会变的非常不一样。

  如果大家不做,只是说和上讲得很好,那个「和上说、和上说」没用啊!因为那是和上的。唯有透过实践——不论是背、写、讲,这些都是在行。大家须知「行」的功德很大,因为会影响周遭的人一起来,且会将整个道风架构起来。一定要透过实践,让自己的内在充实,让心里能够留下刻痕。唯有用心、善用其心,才能使自己在生命里留下真正的东西,之后还要让他散发出来。这条路,我想已经跟各位讲得很清楚了。

  古人的成就,绝非凭空而来。我们应该立志效法法藏大师,有这样的目标后,更应该去创造那种环境跟氛围,实际进行时,深入的情况会比谁都快。他成就在前,我们也要立志能够成就在后,不能随便混过就好。…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