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P2

  ..续本文上一页心要绝对谦下,但愿力要绝对的坚定跟广大。不能连愿力都没有,不要人家一讲,就「没有啦!我没有啦!」那不是谦虚。讲到真实的就是真实的,应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样也许会让人家觉得傲慢,可是你骨子里要很谦虚。经常的反省检讨自己那个地方讲错了?那个地方讲得不得体?表现是否恰当?自己要常常检讨。如果表达不好,应该要怎么改?即使一字一词、语音、语调、态度,都要去检讨,这才是真谦虚。对自己的要求是那么无微不至,愿力又非常地宏大。要达成高远的愿力目标,脚下功夫一定要做的非常严谨。

  我们接着再继续讲华严宗的语言模式。刚才谈到互夺两亡,互存、互融,都是华严宗的语言模式。这十句的用法,一到三是一个阶段,通常是做基础分析;一到五是一个阶段,通常是般若空宗的成就阶段;一到七又是一个阶段,这里是华严的最高境界,到这边华严境界就展开了;这是单向分解动作的讲法。八以后就开始做圆融的解读。到九呢,就是把一到七加八来做圆融。到十呢,当然是一到七加八加九的圆融,同时把第十也圆融进去,此时已经没有对立了,成为一体,一切都平等平等。

  这时候你看到的不是互夺两亡,而是真正的互存互融。这时候不是次第性的华严境界了,而是圆融性的华严境界,法身法界浑然一体,就是前面经文讲的「混成一块」,这是华严宗语言模式的表达方法。接着我们来看经文。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金跟师子,金是体,师子是相,同时成立圆满具足,这叫「同时具足相应门」,「体、相」相应,这是第一个。下面接着看勒十玄的第二个。

  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从师子的眼、耳、鼻一一展开个别来看的话,「师子眼收师子尽」,这个叫纯。若眼耳鼻舌身诸根同时来,则诸根同时相收,也是一切具足。「则一一皆杂」,眼耳鼻舌身相一比较,通通都杂了;不但杂,而且「一一皆纯」,因为本来就是从一个纯一个纯接下来。现在以一对一切,一切对一,一切是杂。一一皆纯而且也一一皆杂,「为圆满藏」,纯杂都是圆满,称为圆藏,所以名为「诸藏纯杂具德门」。

  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金跟师子是相融成立,两个都在,一多无碍;理归理,事归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理事各住自位;金是体,师子是相,从理事上面来看,可看到各各不同;从圆成实性上来看,「师子有」叫作理有,从理上来看是有,可是从相上来看是无。所以他说从理事来看,各住自位,这是「一多相容不同门」。《金狮子章》这里,他只是提了十玄的概况,因为他是假设你对十玄门已经熟通了。等以后我们讲华严哲学的时候,再针对十玄的具体意义跟内容详细说明。

  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

  它用诸根来表示诸法,用师子来展开说明。我们现在不妨试着回到那个情境里去,当法藏大师在跟武则天讲解的时候,你想武则天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她问法藏大师《华严经》,怎么一直讲到金狮子上面来?

  法藏大师用金狮子表达整个法界的状况,而整个法界的状况都在《华严经》里,所以等于是用金狮子在表达《华严经》。他不是直接讲《华严经》,这里面从头到尾,「华严」两个字都没出现,所以这是妙答啊!法藏大师当初在表达的时候,要是都没有跟武则天提到「金师子代表法界的一切,而法界的一切都在《华严经》里,所以金师子就是《华严经》」,而武则天居然可以了解,那她可真是上上根器,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要轻易去批判。

  「师子诸根」,表示法界的一切森罗万象,因为一切缘起,但他不再讲随工巧匠缘了。「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从本体上来讲,一切万法森罗万象,他还是以「金收师子尽」;金表本体,师子表一切万法,本体收一切。「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他既然讲诸根又一一毛头,每一毛头一一彻遍师子眼,每一毛头都彻遍其它微细的部分,一一相、一一法、一切人事时地物都一样,里面包含什么,通通穷尽。「自在成立,无障无碍」,法界的一切,它本来就是自在成立,无障无碍不冲突。

  法界的一切,本来就是自在成立不冲突,有冲突的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有毛病的也是人的意识形态。法界就只是这样:土石流就土石流,土石流是必然要产生的;地震也必然要产生的,这缘起嘛!因缘到了,它就发生那些状况。低气压来,台湾天气就冷了;高气压来,台湾天气就好了。这没有为什么,就这样子而已,它也不是你所能做的,你会觉得「冷的要死,很讨厌」,那是自己的问题,你的「识」转不过来,所以识去受报。法界中的一切,都是自在的。你觉得那个人很坏,他只是表现这样而已,你气他气得不得了,那是你家的事,你的识转不过来,那就你「那个识的我」在受苦报。人家哪有什么坏?他只是做这种事,你不喜欢是你的事。

  人家常讲穷山恶水多刁民?因为他也得找方法谋生啊,他赚钱的方法可能大家不喜欢,也许就占地为王,路过的人通通要留下买路钱。这样的话,大家当然讨厌。但讨厌是你的事,可是他善用其心,虽然用法不当,但为了吃饭嘛!也许把那些人移到好山好水的地方,可能比你还君子,因为他会用心维持生活。当然他那种做法可能造业,但那是他自己的果报。其实现在那些贪污的达官显要,比住在穷山恶水的刁民还糟,衣食饱足,竟然还要贪污,这才可怕,这才叫真贪。贪得不够还瞋,会生气「为什么某某人污得比我多,我一定要再多污一点。」这才真愚痴。

  有些情况,那是整个社会环境、社会制度所造成,不要诅咒,看到这样子就是这样子,自己要怎么样比较重要。比如,近年才有的卡奴问题,这就是新时代的灾难,报纸报导说,有人才借了八百万,短短两年,已经滚到上亿,那怎么还?弄到后来整个公司只好关闭。整个社会的制度有问题,必然会有这些社会问题出来,你要从社会制度上去改,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那些事情,所以你要真行菩萨道,一套完整的制度就很重要。

  你看它经文这里「一一」,一个接一个,本体在那里,因为缘而演出来的相;若是恶缘则造成恶相,但是恶相从存在来看,它只是一相而已,所谓的「恶相」,那是我们的意识判断。善、恶、好、坏,都是你的意识判断的,其本体不变,只是随着善、恶缘,而造成善、恶果。同样的一块金,若是遇到工艺巧匠,金师子就很漂亮;假如碰上像我这样手艺笨拙的人,可能会弄得乱七八糟,变成一堆废金。这就是恶缘嘛!

  善缘、恶缘怎么用,我们不管,缘所形成的状况,它只是存在而已,因为那是相,本体不变,金子还是金子,不管是一级的艺术品或是废金,重新熔合还是金,本体还是在那里。相会随着缘而有不同,缘好相好,缘不好相不好,只是这样子。所以我们通常不在意相的部分。但如果用在人的部分就不同,因为人还有因,事物只是缘而已。所以不管哪些状况,这些本来就是自在成立的;因为这种成立,我们就能够很舒服、很自在。你假如一直要问为什么这样?那是自己去招惹痛苦。它存在那里,本来就在那里,所以这叫作「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即」,师子诸根与师子之间就是「相即」,它的存在本来就是这样,这就是自在。很多人在这个部分常常没办法处理得很好,这就是因为意识形态起作用;意识形态的存在,对人的一生影响太大。十玄门是讲事事无碍的十种状态,你假如要知道事事无碍法界是什么状况,应该要从这十个方向来看。

  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这段文字大家应该比较容易了解,「隐则秘密」,隐而不见就好像秘密,这秘密你看不到,显现就能够看见。一般人能不能两处看?什么是两处看呢?比如从金师子来讲,既看到金,也看到师子,所以才叫金师子,这就是两处看。一般人在生活中没办法两处看,你若能什么都两处看,你就自在了。许多人只能看一处,就因为只能看到一处,所以问题就来了。当你看到一个人的缺点时,就气得要死;另一个人看到他的优点,又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只看一处嘛!

  实际生活里,为什么你看到这个人特别有气?因为你只看到缺点,没有看到优点;假如你看到他的优点,也看到缺点,那对他的缺点就会包容些。但一般人通常以自己的情绪来看对方,这就是情有;若能把情有除掉,就剩下似有,那就好办了,似有可以透过修行方法很容易地除掉。三有性的部分,遍计所执性一定要先去除然后再来处理依他起性。依他起也是凡夫属性,可以透过修行的理性来战胜。大部分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情有」所障,也就是情绪化的部分所障碍。所以一个人的情绪如果经常干扰别人的话,那个人必定人格不健全。所以我希望各位先把情绪的部分抚平,不要起落那么大。这叫作「秘密隐显俱成门」希望大家要能够看得到。

  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第六跟第四这两部分时华严宗哲学里比较出色的,而且理论跟专用术语也比较多。这两个部分不只是哲学而已,它是透过很微细的理论分析,才得出那个具体行为的部分。这部分待以后讲「十玄门」时再详细谈,因为它理论一展开,每四个字都是一个理论。你看它从金与师子之间的关系讲「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这七个就是七个理论,而「皆悉兼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十二个字就是「微细兼容安立门」,这一门里头就有三个,七个加三个就十个,而这十个又是一套理论。单单十玄的第六条就有十个理论之多,加起来叫作「因陀罗网境界门」。这里头他已经把时空带进去了,境界展开的部分,则是到第七就完成了。你看它第六讲的,已经是在为下面的第七做铺陈。

  在十玄门里面的「十」有这个情况,《金狮子章》里面也十个,那十个也有同样的语言模式。刚才讲的语言模式,在这里一个一个兑现出来,所以你想要把十玄门的次第、次序调换一下都有困难。除非你的理论所使用的语言模式和这里的华严语言模式一样。

  不管是读《华严经》或是华严宗的思想,其最大的收获就是可以一再地回味,这是一乘圆教最大的特色。他看起来是直走,事实上它是圆的,而且它有一定的规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就《华严经》的语言模式,以及一与十之间的玄门奥义做专门的探讨。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六 秘密隐显俱成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