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秘密隱顯俱成門
勒十玄第七
一、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若師子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爲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叁、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障無礙,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若看師子,爲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獅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六、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七、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複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地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八、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托事顯法生解門。
九、師子是有爲之法,念念生滅,剎那之間,分爲叁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叁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叁叁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爲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爲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
這是第七「勒十玄」。讀到這個地方,實在不得不贊歎古人受訓練的嚴格性。常有人問:「師父,你怎麼什麼都懂?」我不是什麼都懂,而是我們在學的時候要用心,在表達的時候也要適當的表達。
開始講「勒十玄」之前,大家要先注意華嚴宗的語言模式是以「十」爲單位,所以《金獅子章》一提出來,就是十個綱要。雖然是十個綱要,但講的其實只是從一講到七而已;「八」是綜合前面的一到七,並將之圓滿。「九」是把一到七再加八,再圓一次。十是從一到七加八、加九,再綜合總圓一次,並連第十也圓進去,這才叫圓。這樣的語言模式在表達什麼?一直沒人去探討。我們期望同修當中有人可以在學術論文發表會中,探討並發表《華嚴經》的語言模式。
一到七爲什麼圓滿呢?因爲十玄已經是事事無礙的最高境界了。它一到叁是次第,四跟五就總結了,在語言模式上,他不是一到十,然後結束。反而是一到叁是一個階段,四跟五把一到叁的第一階段總結;六七是把它展開,所以華嚴的最高境界,到七就完畢了。但這樣的話,好像你在吃大餐,就只有主菜而已,其它的都沒有。這樣的話,肚子可能會消化不良,也會變成營養不均衡的現象。所以第八就把前面的一到七綜合起來,第九則告訴你,它是活的,不是總結就結束了,而是要在擴充、要會生生不息。第十,全泯——跟你說這些都不在。爲什麼呢?他本來就只是存在而已。這個十,有這麼好幾重的作用。
真正要談的是一到叁。四、五呢?若是中根器的人自己就會圓融了,上根器的會把它推廣到七,上上根器的人才有辦法行到十。這是一個語言模式,這個語言模式是一直往高峰爬,爬到最高峰叫無見頂,見不到了。他的語言表達有一定的模式,不像現代人講話亂無章法,它的次第是一個一個來。我們現在若是用大腦要來完成這一個部分,那會有很大的困難。所以,我常說你要帶疑情——古代這些聖人是怎樣訓練的?
你也許會說「他們有根器,前輩子已修了!」這當然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孫悟空吸收日月精華,從石頭蹦出來以後,還是要拜師學藝,這就是後天的調教。先天如何先不管,但後天的確需要調教。法藏大師當時所處的整個社會環境非常優良,現在的社會環境則是不良,家不具足、種族不具足,什麼都不具足。現在唯一具足的,就是經典很具足。爲什麼經典很具足呢?因爲獨頭無明、意識形態,大家都用知識性、經驗性、功利性在看經典,這樣的話,經典都變成毒藥,因爲用的方法不對!
這麼說你可能不同意「我讀書完全不圖名、不圖利啊!」但事實上,卻完全是功利性。你在看書所追求的答案,都用哲學式的尋求依據,雖然大家把它稱爲科學主義,可是我說那叫愚蠢。因爲不是用那種方法,而是要用生命的方法。透過這些語言文字,你的生命裏有沒有産生一種氣氛?古代將這種氣氛稱爲氣質,若沒有那種氣質,這些經典對你來說都是毒藥,因爲您將經典的文字變成知識,反而障道,那很難進入。盡管念具足,但卻變成書蟲,被黏在書本裏頭;甚至最後死了,還被書本壓扁。看起來好像是慧具足,因爲一讀就通,但通的都是知識。那不是慧具足,叫作知識具足,這些都會障道,使你入不了菩提道。
這就是爲何這裏他要先提五教,否則你就無法提起高度的宗教情操。五教當中,真正要你完成的是一乘圓教的境界;藉由對五教的認識,你要慢慢去培養那分宗教情操,將生命的氣質培養起來,否則你很難進行。古代人要有這樣的成就不難,因爲環境很具足。現在我們也是在爲你塑造那樣的環境,希望能有一個共同研究的環境,大家才會有真正的心來努力。因此對于不具備這些條件——也就是無心的人,不是帶著求道、學道、修道的心而來的人,我們不歡迎他們。因爲那樣的人在這裏,會破壞整個修學的環境,是那種氣氛、那分氣質不存在,這對大衆是很嚴重的傷害。
師父能教你的,其實很有限,因爲不是要教你知識,而是要教你一個方法。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一個有氣質、有氣氛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好好地在大道上努力。當那種氣氛不存在、不具足的時候,你要用功,總是什麼都缺。比如有多一點時間讓大家用功時,不但不用功,反而都在談是非。談藍的綠的紅的,大家就很高興;但一講到菩提道,一個一個卻通通像「入定」不說話了,這樣算什麼修道啊!
期望大家既然來了,無論如何,要以追求聖道爲第一。比如講話之前,你就要先提起正念——我要講的是不是一乘圓教的內容?若不是,應該心生慚愧。要這樣,你才有辦法修行。我們主要是提供大家一個真的可以共同論道的環境。比如像之前提過的部分,要大家能夠自己去辯論、論證一番,看你是要一對一,或兩兩一組都可以,但你要能夠真的論道,真的來進行。不要師父講的話,左耳進,右耳出,那再殊勝的法到你這邊都沒用,因此你那個因緣就一直沒辦法具足。即使我想幫你促成也沒用,這叫挂一漏萬——抓了一個,其它都不在。我們有沒有這個環境呢?有沒有這種氛圍呢?有沒有這樣的氣質來具足修道種種必備的工具跟資糧呢?
許多人到這裏來,就等著看師父能不能再講些什麼?不是這樣的,不能只是聽,師父講的是要你去做的。比如辯論就是一個問題,透過辯論你能夠記起來,透過背你能夠記起來,但你們有沒有背呢?反正師父也不抽背;有沒有寫呢?反正不寫,師父也不會打人;那辯論呢?裝作沒聽到就好。這樣一來,你就通通擺平了。如此,再殊勝的法到你這裏,也起不了作用。
師父講了以後,你應該要很快激起一個念頭:「我要去做,要把因緣具足。」你應該要有這樣的心念,才有可能具足啊!諸佛菩薩來世間都是示現而已,如優昙花,難可值遇。假如大家都把這些所教的東西,給予主持下來作成製度,成就一個很好的道場,這個道場就會是聖地,他就是成就聖人的地方。我只能呼籲一個想要成就的人,應該具備哪些資糧,應該具足哪些,至于那些條件,要自己去具足。
很多因緣要自己來促成,自己不付出行動,我也只能講而已。雖然我講經,常常說「我跟你負責到底」,但那是指你要有所行動啊!你的心門若不打開,我講也沒用啊!因爲進不去你心裏。所以要采取行動,照著我們講的確實去做,那我一定跟你負責到底。我講的你不做,等去到閻羅王那邊才想到「有有有……我有個華嚴的法師,叫什麼雲的,我忘了。」以爲聽我說法一個小時,我就要生生世世度你到成佛嗎?我說的你一步也沒走,就算聽我說法一百萬個小時也沒用。總之,一定要起而力行。
大家可以去分工,從個人能做的來做,這樣就是開始修行了,這些都是資糧道,都是摸索的過程。譬如辯論這件事,假如有一組先開始,做好了之後真的能受用,光芒、燦爛自然就會展露出來。當我們在辯論教義的時候,你就從你行的經驗裏,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如果人人都這樣做,我相信整個道風會變的非常不一樣。
如果大家不做,只是說和上講得很好,那個「和上說、和上說」沒用啊!因爲那是和上的。唯有透過實踐——不論是背、寫、講,這些都是在行。大家須知「行」的功德很大,因爲會影響周遭的人一起來,且會將整個道風架構起來。一定要透過實踐,讓自己的內在充實,讓心裏能夠留下刻痕。唯有用心、善用其心,才能使自己在生命裏留下真正的東西,之後還要讓他散發出來。這條路,我想已經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
古人的成就,絕非憑空而來。我們應該立志效法法藏大師,有這樣的目標後,更應該去創造那種環境跟氛圍,實際進行時,深入的情況會比誰都快。他成就在前,我們也要立志能夠成就在後,不能隨便混過就好。…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六 秘密隱顯俱成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