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辨色空
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贤首国师立这十个项目,是告诉我们欲了解《华严经》概要,可以有这十个下手处,也可说是十个入法界门或是十个华藏玄门的下手处。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从缘起到证涅槃的一连串过程。这里我们还是要从「明缘起」,作为明了《华严经》的开始。
首先我们要了解法藏大师的语言模式,他的语言模式可不单纯;像「明缘起」——明缘于起。「缘起」不应看成一个辞,而是两个字。「明缘起」,是先明白「缘」跟「起」;「辨色空」则是辨「色」与「空」。「缘起」、「色空」两个字倂在一起时,各具有一个辞意没错,但此处「缘」、「起」两个字要分开看其意义。
古人用字遣辞,虽是一字一辞,但有诸重含义;现代人看一字一辞时,多倾向单一解释,所以现代人读古籍,很难了解深入。例如原典上写:「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起」、「缘」原本就两个分开,但他因为将两个倂在一起讲,「故名缘起」。
「辨色空」这一段就更麻烦了。「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这里体、相的问题同时出现了。「唯是真金」的真金,指的就是体。「狮子不有,金体不无」,他将相跟体两个拆这么远来讲,因此你不容易注意到体相的问题。「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这里主要是讲色是空;「又复空无自相」,空又跑出来了。先讲色是空的,之后又讲「空无自性」,因此要「约色以明」。由此可见,他先将色、空两个分开讲,然后又合一来讲——「不碍幻有,名为色空」;这时是讲本体的「空」不碍幻有,所以名为色空;这是古代常有的语言模式。现代的定义模式,都是「何谓色,色者……。何为空,空即是……。」但古代则是把色、空先分开定义,然后再色空另成一辞来讲。不仅如此,色空其实要表达的就是体和相,狮子是相,金是体。这就是古代的语言模式,此种语言模式若不能了解,则难窥古文之堂奥。语言模式、思惟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必须先弄清楚,否则脑筋会转不过来。
各位手上戴的手表、手镯或念珠,世间原来没有这些东西,是巧匠在脑筋里头构思,然后才制造出来。物品只是个相,但这个相的产生,是来自于巧匠的构思;构思即是本体,相只是假相。现代则不讲体、相,也不用色、空,而是叫作软、硬件;软件即是「体」,硬件则是「相」。譬如计算机里的软件,就是「体」,主机部分则是所谓的「相」;道场本身叫作硬设备,里面的经营运作制度,就是属于软件。
「名,色」、「体,相」,随时代的运用,名词会有所不同,但不管叫体相、名色,或称之为软硬件,通通还是相,「那个」才是真正的。体相在讲什么?名色在讲什么?「这个」就是了。所以我们讲经,会一再提到缘起法界、性起法界、体相、体相用、名色的问题,你要懂得从这里下手,一个一个切入,到后来还要综合运用。缘起、性起这两个是最直接的下手方法,亦即一个是相,一个是体。「缘起、性起」一对,「缘、起」又是一对。性起,它是本然如此、本来的状态,它没有「起」,缘起才有起,「起但是缘」;这里我们把性起带进来,让你了解整个法界状态。法界里事实上存在的是名色,是色跟空的问题。因为有缘起,所以有三性(又称三有性);因为有性起,所以有三无性,所以法藏大师第三个就讲「约三性」。
从缘起来讲,缘起的相可统括为三性,称为约三性;若从性起来讲,则称为三无性。从缘起的三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些名相我们后面会说明。三性三无性之后,接着就讲「无相」。他先从缘起,再从跟有为法的关系,以及世间所能理解的这部分讲起,在讲到三性三无性。其实,讲到三性、三无性时,两者已经有点交糅了,接着是怎么切换的问题,因此第四个讲「显无相」。「谓以金收狮子尽,金外更无狮子相可得,故名无相。」金外——离开金子就无物可得,连相也没有了。从体上来讲,这称为无相,已经是要入法界的状况了。从静态来讲,也就是从「缘」来看本体,那是无相;但若从「起」来看本体,那叫无生。因为起就是生,缘生就是缘起,既然缘生就有缘灭,因为随缘而生、随缘而灭,所以从动态来讲就是无生,此即「第五说无生:谓正见狮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狮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
古代没有动、静二相的说法,我们现在以静态来看叫作无相,从动态来看叫作无生。所以法藏大师便「显无相」、「说无生」,一个一个地讲。你要从无相或从无生来入华严法界都可以,从这边,很快就可以进入性起法界的状况,从性起法界展开的,就是一真法界的状况;从这个地方,再回过来讲这里,那叫证得般若空性。
「第六论五教」。到「五教」,则是开始起作用、妙用,因为已经无相、无生。有无相、无生展开来讲小乘、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到一乘圆教,这是法藏大师讲的五教,跟我们定义的五教不同;我们讲的五教是声闻、缘觉、大乘、一乘共教、一乘别教。他之所以划分成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和大乘顿教,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那时主要是从经典上来看,所以强调「大乘顿教」,但是到了清凉国师,则将它改为顿教,这时的顿教把禅倂进来了,大部分都讲禅。不过那是清凉国师的意思,贤首国师不是如此,这是两者的不同。但无论五教怎么划分,那是从无生、无相处展开来看整个法界的状况。无生、无相,即是证得般若空性,也就是证菩提,但还没有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后面讲的「成菩提」,指的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有别于一般证般若空性的说法。
「第七勒十玄」,十玄是指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他用金跟狮子,重新诠释事事无碍之间的关系。事事无碍,也是证得般若空性以后的妙用,里面的智慧开展地相当长,不只是般若空性而已,接着还要转识成智,经过一分保衽,得根本智;其实,也可以到达这边才叫做证得般若空性;但也有人认为从舍识用根开始展开的才叫做般若空性。不过这都不打紧,因为都已经入真了;但这个真叫愚法。其实,声闻教都可以叫真,那叫作偏真,但往后的路还很长。华严跟各位谈的真正修行,是从证得般若空性以后开始修,而不是只修到证得般若空性而已,留意这两者的不同。
「第八括六相」。六相即是:总、别;同、异;成、坏。六相要圆融,但这是成就以后的事。六相要怎么圆融、怎么运用,理论上虽可以讲,但不知你能否用得上。他虽可以作为一个行门,然若直接从这里修,会很累,障碍会很多。
再来是「第九成菩提」与「第十入涅槃」。假如按照这里讲的次序,从前面一个一个次第修,此处所讲的成菩提,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般证得般若空性。而第十入涅槃,也不是一般讲的般若空性的有余依、无余依涅槃,它是究竟涅槃,入大涅槃。
以上简单说明这十个项目,这十个名相一定要熟背,这样你才能发现《金狮子章》的气势相当浩大。它的浩大其来有自,主观来说,华严本身的气势就很庞大;客观的讲,当时法藏大师跟武则天两个人也在互相较量,这是很微细的一种状况。为了不让武则天觉得瞧不起他,法藏大师就得讲一个大架构、够份量的东西出来才行,便使用了中文当中最简洁有力的三个字来立这十个名目,而不是用四个字或五个字,连用字的多少他都留意到了。用三个字,才能在女皇面前念起来铿锵有力、气势强劲。这是真成就啊!世出世间法样样通。他本身才气够,所以面对才智兼备女皇帝时,才得以应对进退得宜,这真的很难得。这篇文章很短,希望大家能够熟背。
我们在看古人的著作时,必须熟悉他的背景、进入他那种情境,才能了解那种架势、那个浩然正气是怎么熏习、培养、锻炼的。如此,才能成就啊!从这里才能真的取得他法身慧命的DNA;不然,就只是混混日子而已,那太可惜了!
刚刚将这十个名目概略介绍一遍,现在我们从头一个一个地说明,如何经由这十个进入华严世界。这十个可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次第,从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显无相到说无生,是证般若空性;第二部分,从论五教起,开始依体起用,勒十玄、括六相,通通包括在里面;第三部分是成菩提、入涅槃,是大成就的地方——成菩提即是入法界,入涅槃即是证法身,是终极成就处。这样来看,就跟整个华严的思想一致了,这是语言文字上的区别。接着,我们来看次第的部分。
明缘起第一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狮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法藏大师是以金銮宝殿前的金狮子为例,跟武则天说怎么入华严法界。他首先说「金无自性」,金子无自性,它只是存在而已,自己不能动,但随着工巧的灵巧设计与制作的缘,而有狮子的相产生;狮子相之所以产生,完全是因为缘,没有巧匠这个缘,根本不会有金狮子,所以说「起但是缘」,这就是缘起。
不过法藏大师这里跳开了一部分没讲;就是,若没有金的因,缘也无法作用,有「因」作前提,缘才能起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是到了五祖宗密大师写《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时,才将因跟缘的关系特别列出来,里面讲到因强缘弱、因缘俱强、因缘俱弱、一因多缘、一缘多因等种种面向,讲得很清楚。这里法藏大师跳开因的部分,直接从缘开始讲;因为「因」在佛教理论中属于基本定义、一个前提性的东西,是应有的常识,所以他直接谈缘。况且,面对皇帝不能扯太远,那是华严的前提、基础问题,不能再往前讲了。
这段文字一开始…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