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二 辨色空

   辨色空

  初明緣起,二辨色空,叁約叁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賢首國師立這十個項目,是告訴我們欲了解《華嚴經》概要,可以有這十個下手處,也可說是十個入法界門或是十個華藏玄門的下手處。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當做是從緣起到證涅槃的一連串過程。這裏我們還是要從「明緣起」,作爲明了《華嚴經》的開始。

  首先我們要了解法藏大師的語言模式,他的語言模式可不單純;像「明緣起」——明緣于起。「緣起」不應看成一個辭,而是兩個字。「明緣起」,是先明白「緣」跟「起」;「辨色空」則是辨「色」與「空」。「緣起」、「色空」兩個字倂在一起時,各具有一個辭意沒錯,但此處「緣」、「起」兩個字要分開看其意義。

  古人用字遣辭,雖是一字一辭,但有諸重含義;現代人看一字一辭時,多傾向單一解釋,所以現代人讀古籍,很難了解深入。例如原典上寫:「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遂有獅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起」、「緣」原本就兩個分開,但他因爲將兩個倂在一起講,「故名緣起」。

  「辨色空」這一段就更麻煩了。「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這裏體、相的問題同時出現了。「唯是真金」的真金,指的就是體。「獅子不有,金體不無」,他將相跟體兩個拆這麼遠來講,因此你不容易注意到體相的問題。「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這裏主要是講色是空;「又複空無自相」,空又跑出來了。先講色是空的,之後又講「空無自性」,因此要「約色以明」。由此可見,他先將色、空兩個分開講,然後又合一來講——「不礙幻有,名爲色空」;這時是講本體的「空」不礙幻有,所以名爲色空;這是古代常有的語言模式。現代的定義模式,都是「何謂色,色者……。何爲空,空即是……。」但古代則是把色、空先分開定義,然後再色空另成一辭來講。不僅如此,色空其實要表達的就是體和相,獅子是相,金是體。這就是古代的語言模式,此種語言模式若不能了解,則難窺古文之堂奧。語言模式、思惟模式、行爲模式,這些都必須先弄清楚,否則腦筋會轉不過來。

  各位手上戴的手表、手镯或念珠,世間原來沒有這些東西,是巧匠在腦筋裏頭構思,然後才製造出來。物品只是個相,但這個相的産生,是來自于巧匠的構思;構思即是本體,相只是假相。現代則不講體、相,也不用色、空,而是叫作軟、硬件;軟件即是「體」,硬件則是「相」。譬如計算機裏的軟件,就是「體」,主機部分則是所謂的「相」;道場本身叫作硬設備,裏面的經營運作製度,就是屬于軟件。

  「名,色」、「體,相」,隨時代的運用,名詞會有所不同,但不管叫體相、名色,或稱之爲軟硬件,通通還是相,「那個」才是真正的。體相在講什麼?名色在講什麼?「這個」就是了。所以我們講經,會一再提到緣起法界、性起法界、體相、體相用、名色的問題,你要懂得從這裏下手,一個一個切入,到後來還要綜合運用。緣起、性起這兩個是最直接的下手方法,亦即一個是相,一個是體。「緣起、性起」一對,「緣、起」又是一對。性起,它是本然如此、本來的狀態,它沒有「起」,緣起才有起,「起但是緣」;這裏我們把性起帶進來,讓你了解整個法界狀態。法界裏事實上存在的是名色,是色跟空的問題。因爲有緣起,所以有叁性(又稱叁有性);因爲有性起,所以有叁無性,所以法藏大師第叁個就講「約叁性」。

  從緣起來講,緣起的相可統括爲叁性,稱爲約叁性;若從性起來講,則稱爲叁無性。從緣起的叁性,即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些名相我們後面會說明。叁性叁無性之後,接著就講「無相」。他先從緣起,再從跟有爲法的關系,以及世間所能理解的這部分講起,在講到叁性叁無性。其實,講到叁性、叁無性時,兩者已經有點交糅了,接著是怎麼切換的問題,因此第四個講「顯無相」。「謂以金收獅子盡,金外更無獅子相可得,故名無相。」金外——離開金子就無物可得,連相也沒有了。從體上來講,這稱爲無相,已經是要入法界的狀況了。從靜態來講,也就是從「緣」來看本體,那是無相;但若從「起」來看本體,那叫無生。因爲起就是生,緣生就是緣起,既然緣生就有緣滅,因爲隨緣而生、隨緣而滅,所以從動態來講就是無生,此即「第五說無生:謂正見獅子生時,但是金生,金外更無一物。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曰無生。」

  古代沒有動、靜二相的說法,我們現在以靜態來看叫作無相,從動態來看叫作無生。所以法藏大師便「顯無相」、「說無生」,一個一個地講。你要從無相或從無生來入華嚴法界都可以,從這邊,很快就可以進入性起法界的狀況,從性起法界展開的,就是一真法界的狀況;從這個地方,再回過來講這裏,那叫證得般若空性。

  「第六論五教」。到「五教」,則是開始起作用、妙用,因爲已經無相、無生。有無相、無生展開來講小乘、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到一乘圓教,這是法藏大師講的五教,跟我們定義的五教不同;我們講的五教是聲聞、緣覺、大乘、一乘共教、一乘別教。他之所以劃分成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和大乘頓教,這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那時主要是從經典上來看,所以強調「大乘頓教」,但是到了清涼國師,則將它改爲頓教,這時的頓教把禅倂進來了,大部分都講禅。不過那是清涼國師的意思,賢首國師不是如此,這是兩者的不同。但無論五教怎麼劃分,那是從無生、無相處展開來看整個法界的狀況。無生、無相,即是證得般若空性,也就是證菩提,但還沒有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後面講的「成菩提」,指的就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有別于一般證般若空性的說法。

  「第七勒十玄」,十玄是指事事無礙法界的境界。他用金跟獅子,重新诠釋事事無礙之間的關系。事事無礙,也是證得般若空性以後的妙用,裏面的智慧開展地相當長,不只是般若空性而已,接著還要轉識成智,經過一分保衽,得根本智;其實,也可以到達這邊才叫做證得般若空性;但也有人認爲從舍識用根開始展開的才叫做般若空性。不過這都不打緊,因爲都已經入真了;但這個真叫愚法。其實,聲聞教都可以叫真,那叫作偏真,但往後的路還很長。華嚴跟各位談的真正修行,是從證得般若空性以後開始修,而不是只修到證得般若空性而已,留意這兩者的不同。

  「第八括六相」。六相即是:總、別;同、異;成、壞。六相要圓融,但這是成就以後的事。六相要怎麼圓融、怎麼運用,理論上雖可以講,但不知你能否用得上。他雖可以作爲一個行門,然若直接從這裏修,會很累,障礙會很多。

  再來是「第九成菩提」與「第十入涅槃」。假如按照這裏講的次序,從前面一個一個次第修,此處所講的成菩提,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一般證得般若空性。而第十入涅槃,也不是一般講的般若空性的有余依、無余依涅槃,它是究竟涅槃,入大涅槃。

  以上簡單說明這十個項目,這十個名相一定要熟背,這樣你才能發現《金獅子章》的氣勢相當浩大。它的浩大其來有自,主觀來說,華嚴本身的氣勢就很龐大;客觀的講,當時法藏大師跟武則天兩個人也在互相較量,這是很微細的一種狀況。爲了不讓武則天覺得瞧不起他,法藏大師就得講一個大架構、夠份量的東西出來才行,便使用了中文當中最簡潔有力的叁個字來立這十個名目,而不是用四個字或五個字,連用字的多少他都留意到了。用叁個字,才能在女皇面前念起來铿锵有力、氣勢強勁。這是真成就啊!世出世間法樣樣通。他本身才氣夠,所以面對才智兼備女皇帝時,才得以應對進退得宜,這真的很難得。這篇文章很短,希望大家能夠熟背。

  我們在看古人的著作時,必須熟悉他的背景、進入他那種情境,才能了解那種架勢、那個浩然正氣是怎麼熏習、培養、鍛煉的。如此,才能成就啊!從這裏才能真的取得他法身慧命的DNA;不然,就只是混混日子而已,那太可惜了!

  剛剛將這十個名目概略介紹一遍,現在我們從頭一個一個地說明,如何經由這十個進入華嚴世界。這十個可概分爲叁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次第,從明緣起、辨色空、約叁性、顯無相到說無生,是證般若空性;第二部分,從論五教起,開始依體起用,勒十玄、括六相,通通包括在裏面;第叁部分是成菩提、入涅槃,是大成就的地方——成菩提即是入法界,入涅槃即是證法身,是終極成就處。這樣來看,就跟整個華嚴的思想一致了,這是語言文字上的區別。接著,我們來看次第的部分。

  明緣起第一

  謂金無自性,隨工巧匠緣,遂有獅子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

  法藏大師是以金銮寶殿前的金獅子爲例,跟武則天說怎麼入華嚴法界。他首先說「金無自性」,金子無自性,它只是存在而已,自己不能動,但隨著工巧的靈巧設計與製作的緣,而有獅子的相産生;獅子相之所以産生,完全是因爲緣,沒有巧匠這個緣,根本不會有金獅子,所以說「起但是緣」,這就是緣起。

  不過法藏大師這裏跳開了一部分沒講;就是,若沒有金的因,緣也無法作用,有「因」作前提,緣才能起作用。有關這方面的理論,是到了五祖宗密大師寫《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時,才將因跟緣的關系特別列出來,裏面講到因強緣弱、因緣俱強、因緣俱弱、一因多緣、一緣多因等種種面向,講得很清楚。這裏法藏大師跳開因的部分,直接從緣開始講;因爲「因」在佛教理論中屬于基本定義、一個前提性的東西,是應有的常識,所以他直接談緣。況且,面對皇帝不能扯太遠,那是華嚴的前提、基礎問題,不能再往前講了。

  這段文字一開始…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二 辨色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