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二 辨色空▪P2

  ..續本文上一頁就說「金無自性」。金沒有自性,它就是這樣子,金本來存在的樣子,那個金性的「性」,就是法性之意;講到他本然存在的樣子,這是屬于性起法界的問題,從第一句我們把性起法界帶出來了;他本來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但隨著工巧匠的緣,而變成了金獅子。假如金銮殿上擺的不是金獅子,而是石獅子,那也可以。原文可改成「石無自性,隨工巧匠緣……。」只差那一個字,意思完全一樣。石頭的石性跟金的金性雖然不一樣,但兩者的法性——本然的狀態,都是一樣的。

  「金無自性」用現代話語來解釋,是說金子就擺在那裏,它自己不會動,必須別人來幫他動。他那本來的樣子,會隨著緣而起變化,這叫做「不變隨緣」;本性不變,但隨緣而變。也就是說,金的本性會隨著工巧匠的緣而起作用;若將它做成大象,就有大象相起;如果把它做成佛像,那就有佛像相起,要做哪一種相都行。因爲擺在眼前的是獅子,所以他講獅子相起。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裏頭,他把性起法界移開,所以他無自性。

  性起法界的部分,文章上看似沒講,其實已經帶到了。他只講緣起的部分,說這變化而起的東西,起但是緣,是因爲緣而産生的,故名緣起。但是金爲何無自性?金本來有金性,怎麼會無自性呢?他講金無自性,是指金的本性、本來的那個狀況,那個地方就是性起法界了。

  讀這篇文章,假如沒有了解到華嚴宗裏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那就沒辦法了解;雖然他說金無自性,其實金不是沒有自性,金有自性,只是它本身不起作用,必須有工匠外緣來幫他起作用,才能隨緣而生種種相。其實,這裏所說的「金」,代表了金銀銅鐵、木頭、石頭等一切材料,任何一個材料都無自性,都是隨工巧匠緣,而有種種相起——起但是緣,故名緣起。這樣一展開,整個華嚴法界通通出來了。一切的材料都是本然的狀態,通通都是性起法界,平等平等。這些材料的自性,純粹只是存在而已。雖然會隨著巧匠而起變化,但變的是相,性沒變。它的本性、它的本然狀態就是這樣,工巧匠隨著它的本性去起作用,那就是緣,所以說「起但是緣」。

  材料本然的樣子、本來存在的那個世界是性起法界;工巧匠隨著它的本性去起作用,這就是緣。因爲緣而起種種作用,這屬于緣起法界。例如同樣是米,有的煮成飯,有的熬成粥,有的幹脆炒飯,有的拿去做飯團。同樣是米,隨工巧匠而有種種作用變化。所以森羅萬象的世界,一切「起但是緣」,故名緣起法界。

  華嚴的思惟模式跟語言模式要能切入,才能明白我們所講的。光這一句展開,華嚴法界已經講很多了。整個法界——緣起法界、性起法界,全部總稱爲一真法界。法藏大師這裏是從法界來入,所以講緣起。「明緣起」叁個字很簡單,但這裏「緣起」二字,已經將緣起法界、性起法界、一真法界,通通包含在裏面了。所以單單 「緣」、「起」、「性」這叁個字放在一起,那就講不完了。

  辨色空第二

  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複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爲色空。

  這裏提到的「辨色空」的色空,不是《心經》「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裏色空的講法。《心經》講般若,而此處是指「兩個相存在之間的互相關系」。「獅子相虛,唯是真金」,獅子是相,獅子相是不有;金子是體,體性是不無。這段文字的說明重點是講,獅子相和金子二者之間「不有不無」的體、相關系。

  獅子相是虛的,只有金才是真實的。當時製作金獅子的那些金子應該還在,只是由于無常的作用,現在不知淪落何方。雖然獅子相不見了,但金子一定在,可能已經被燒成項鏈或戒指也說不定。因此,才說「獅子相虛,獅子不有,金體不無」。

  「獅子不有」,獅子相不是沒有,因爲獅子明明擺在那裏啊!只是那個「有」不是真有,但也不能說獅子無,所以說「不有」。應該來講,是說那個獅子是不實的。譬如這裏有只金龍,金龍「不有」,意即它是「不實」的,是假相,相是虛的,但有這個相,所以古代就用「不有」來表示。

  「金體不無」,因爲一般人只看到獅子的相,沒有看到金子,但金子明明有,不能說無。換句話,因爲只看到獅子的相,「無」見到金子本體,但金子本體是存在的,所以古代用「不無」這個詞來表示。

  獅子相虛的部分,用「不有」來表達,唯是真金的那個真金,則用「不無」來表示它的真實性。不有,其實在表達它的虛幻性,相是虛幻的,是巧匠弄出來的不是真的獅子,只是獅子的相而已。這種雖然有,但不是實有;無,又不是真無的情形,其實是一種情境的存在。那種存在的關系,很難用文字描述。中文因爲是方塊文字,都是單音節,因此賢首國師就用兩個字來造成那種情境;「不有」是一種情境,「不無」也是一種情境,以這兩種情境來說明獅子相與金子這個本體之間的關系。這種「不有不無」的寫法,稱爲雙破法,這個地方法藏大師是以般若空性的語言模式來表達。「不有」、「不無」的字句,就在表達他實在性與虛幻性的一種情境。虛幻性用「不有」、實在性用「不無」來表達,這是他文字上的一種特色。

  因爲獅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色就是相,是空的。既不能講空,也不能講無,因爲它的虛幻性,所以將它稱爲色空。賢首國師說「獅子相虛」稱爲色空,在這當中他提出來的,是不有跟不無的一種情境。這不能稱爲理論,因爲他講的是一種情境、一種存在感——存在感的實在性與存在感的虛幻性。這種情境,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從這個地方進入色空的情境裏。

  「又複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爲色空。」「又複」,也就是再講另一種狀況。「空無自相,約色以明」,空沒有自相,必須透過色相,才能明白空。大家注意這兩個表達方式,一個從獅子的相來看,也就是從「色」來看「體」是什麼;另一種則是從「空」來看「相」是什麼,空的存在必須要假藉相,才能夠了解。換言之,必須透過相,才能了解那個本體。

  就像我們的生命一樣,生命不可捉摸,必須透過這個色身來表達。我們常講的意志力、果斷力,那都是在講生命的狀態。大家有浩然正氣嗎?感受得到嗎?如果有人突然羞辱、欺負你一番,你可能會像老虎發威一樣馬上反咬回去,還是會怎麼樣?這時生命會發出一股力量,有的人發出來的是浩然正氣,有的人發出來的那叫做「生死掙紮」;其實,發出來的當下,就能看見這個人生命質量的高低,生命存在的狀況就出來了。我們平常在做訓練,就是訓練生命本質的那個部分,這部分要能體會。

  這地方若要寫論文,那每一句都是一個篇章;色空是什麼?相是什麼?體是什麼?色空之間有何關系?如何透過相來看本體?其實總歸就是就這句話——空無自性,約色以明。透過色、透過相,來了解本體是什麼個狀況。本體的存在並不影響相,可以「約色」,也就是透過色,來了解本體,且不會妨礙相的幻有、虛有。雖然「獅子相虛」,但本體不會障礙到相的存在跟作用。

  此處的文字都很簡練,表達得很好,這些都要熟背;熟背以後,再讀時,看是要解或怎麼樣,就能很容易進入狀況。以前我們讀書時,老師講完這一段,大家私底下就趕快背起來。然後猜老師下一段可能會講到哪裏,又趕快先將下一段背起來。等下一節課老師講完了,我們就說「呵!你看,我對吧!你多背了一句。」我們是這樣玩遊戲、這樣讀書的。你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學習古人的精神,所以想這些經文都要熟背才好。古代的這些文章都很美,背起來很有韻味。

  「辨色空第二」的整段經文用「謂獅子相虛,唯是真金」起頭,用「不礙幻有,名爲色空」作結束,裏面講的就是色跟空、體跟相的關系。先講獅子相是虛的,金才是真實的,接著用「獅子不有,金體不無」轉入主題,那個情境就出現了,你要能夠去感受。接著「又複空無自相,約色以明」這句,又轉過來進行另一部分的求證;空沒有自己的形相,必須透過色——亦即形相——來表明本體的存在,所以本體的存在「不礙幻有」;幻有指的是獅子相,所以「名爲色空」。

  對于這些大論想要下功夫的話,那麼《大乘起信論》一定要讀;想深入了解《大乘起信論》,就要把它背起來。同樣的,你想了解《肇論》,也一定要背。《十二門論》想了解,那就不僅背《十二門論》而已,《圓覺經》和〈明法品〉通通要背,這樣才能通達;這叁部經論雖然語言模式不太一樣,但同一個思惟模式。要用功啊!不然怎麼會懂。僧肇很厲害,他寫的文章氣勢磅礴,幾乎可以翻轉宇宙,人家都可以寫出這種文章,我們若連背都有困難,那可真的漏氣了。要真用功啊!

  那些想要這輩子或下輩子開智慧的人,你非背不可;不但要背,還要能默寫;透過寫,才會有印象。現在跟古代不一樣,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但信息太多沒用,因爲通通浮起來,不能深入到心坎裏去,所以這個功夫一定要下。假如你真的將這些經書都背下來,我一講你就知道了;如果你沒背,心裏就無底。無底,就會聽起來好像通,但回去再想想,又不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背。

  以上是講色空的部分,希望各位真的要去掌握,要真正去了解「不有不無」之間的關系,把那個情境顯現出來。這種不有不無的狀況,就像是走在霧中的感覺,你說他下雨,也不是;說他沒下雨,可是又覺得濕濕的。這種不有不無的情形,在文字上尤其難表達。我在這裏只能夠幫你破題,幫你把文句解開而已,至于裏面的狀況,後面會再詳細討論。

  

《華嚴金獅子章講記 二 辨色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