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P2

  ..续本文上一页就说「金无自性」。金没有自性,它就是这样子,金本来存在的样子,那个金性的「性」,就是法性之意;讲到他本然存在的样子,这是属于性起法界的问题,从第一句我们把性起法界带出来了;他本来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但随着工巧匠的缘,而变成了金狮子。假如金銮殿上摆的不是金狮子,而是石狮子,那也可以。原文可改成「石无自性,随工巧匠缘……。」只差那一个字,意思完全一样。石头的石性跟金的金性虽然不一样,但两者的法性——本然的状态,都是一样的。

  「金无自性」用现代话语来解释,是说金子就摆在那里,它自己不会动,必须别人来帮他动。他那本来的样子,会随着缘而起变化,这叫做「不变随缘」;本性不变,但随缘而变。也就是说,金的本性会随着工巧匠的缘而起作用;若将它做成大象,就有大象相起;如果把它做成佛像,那就有佛像相起,要做哪一种相都行。因为摆在眼前的是狮子,所以他讲狮子相起。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头,他把性起法界移开,所以他无自性。

  性起法界的部分,文章上看似没讲,其实已经带到了。他只讲缘起的部分,说这变化而起的东西,起但是缘,是因为缘而产生的,故名缘起。但是金为何无自性?金本来有金性,怎么会无自性呢?他讲金无自性,是指金的本性、本来的那个状况,那个地方就是性起法界了。

  读这篇文章,假如没有了解到华严宗里的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那就没办法了解;虽然他说金无自性,其实金不是没有自性,金有自性,只是它本身不起作用,必须有工匠外缘来帮他起作用,才能随缘而生种种相。其实,这里所说的「金」,代表了金银铜铁、木头、石头等一切材料,任何一个材料都无自性,都是随工巧匠缘,而有种种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这样一展开,整个华严法界通通出来了。一切的材料都是本然的状态,通通都是性起法界,平等平等。这些材料的自性,纯粹只是存在而已。虽然会随着巧匠而起变化,但变的是相,性没变。它的本性、它的本然状态就是这样,工巧匠随着它的本性去起作用,那就是缘,所以说「起但是缘」。

  材料本然的样子、本来存在的那个世界是性起法界;工巧匠随着它的本性去起作用,这就是缘。因为缘而起种种作用,这属于缘起法界。例如同样是米,有的煮成饭,有的熬成粥,有的干脆炒饭,有的拿去做饭团。同样是米,随工巧匠而有种种作用变化。所以森罗万象的世界,一切「起但是缘」,故名缘起法界。

  华严的思惟模式跟语言模式要能切入,才能明白我们所讲的。光这一句展开,华严法界已经讲很多了。整个法界——缘起法界、性起法界,全部总称为一真法界。法藏大师这里是从法界来入,所以讲缘起。「明缘起」三个字很简单,但这里「缘起」二字,已经将缘起法界、性起法界、一真法界,通通包含在里面了。所以单单 「缘」、「起」、「性」这三个字放在一起,那就讲不完了。

  辨色空第二

  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

  这里提到的「辨色空」的色空,不是《心经》「色不异空,色即是空」里色空的讲法。《心经》讲般若,而此处是指「两个相存在之间的互相关系」。「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是相,狮子相是不有;金子是体,体性是不无。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是讲,狮子相和金子二者之间「不有不无」的体、相关系。

  狮子相是虚的,只有金才是真实的。当时制作金狮子的那些金子应该还在,只是由于无常的作用,现在不知沦落何方。虽然狮子相不见了,但金子一定在,可能已经被烧成项链或戒指也说不定。因此,才说「狮子相虚,狮子不有,金体不无」。

  「狮子不有」,狮子相不是没有,因为狮子明明摆在那里啊!只是那个「有」不是真有,但也不能说狮子无,所以说「不有」。应该来讲,是说那个狮子是不实的。譬如这里有只金龙,金龙「不有」,意即它是「不实」的,是假相,相是虚的,但有这个相,所以古代就用「不有」来表示。

  「金体不无」,因为一般人只看到狮子的相,没有看到金子,但金子明明有,不能说无。换句话,因为只看到狮子的相,「无」见到金子本体,但金子本体是存在的,所以古代用「不无」这个词来表示。

  狮子相虚的部分,用「不有」来表达,唯是真金的那个真金,则用「不无」来表示它的真实性。不有,其实在表达它的虚幻性,相是虚幻的,是巧匠弄出来的不是真的狮子,只是狮子的相而已。这种虽然有,但不是实有;无,又不是真无的情形,其实是一种情境的存在。那种存在的关系,很难用文字描述。中文因为是方块文字,都是单音节,因此贤首国师就用两个字来造成那种情境;「不有」是一种情境,「不无」也是一种情境,以这两种情境来说明狮子相与金子这个本体之间的关系。这种「不有不无」的写法,称为双破法,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是以般若空性的语言模式来表达。「不有」、「不无」的字句,就在表达他实在性与虚幻性的一种情境。虚幻性用「不有」、实在性用「不无」来表达,这是他文字上的一种特色。

  因为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色就是相,是空的。既不能讲空,也不能讲无,因为它的虚幻性,所以将它称为色空。贤首国师说「狮子相虚」称为色空,在这当中他提出来的,是不有跟不无的一种情境。这不能称为理论,因为他讲的是一种情境、一种存在感——存在感的实在性与存在感的虚幻性。这种情境,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从这个地方进入色空的情境里。

  「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又复」,也就是再讲另一种状况。「空无自相,约色以明」,空没有自相,必须透过色相,才能明白空。大家注意这两个表达方式,一个从狮子的相来看,也就是从「色」来看「体」是什么;另一种则是从「空」来看「相」是什么,空的存在必须要假藉相,才能够了解。换言之,必须透过相,才能了解那个本体。

  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生命不可捉摸,必须透过这个色身来表达。我们常讲的意志力、果断力,那都是在讲生命的状态。大家有浩然正气吗?感受得到吗?如果有人突然羞辱、欺负你一番,你可能会像老虎发威一样马上反咬回去,还是会怎么样?这时生命会发出一股力量,有的人发出来的是浩然正气,有的人发出来的那叫做「生死挣扎」;其实,发出来的当下,就能看见这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生命存在的状况就出来了。我们平常在做训练,就是训练生命本质的那个部分,这部分要能体会。

  这地方若要写论文,那每一句都是一个篇章;色空是什么?相是什么?体是什么?色空之间有何关系?如何透过相来看本体?其实总归就是就这句话——空无自性,约色以明。透过色、透过相,来了解本体是什么个状况。本体的存在并不影响相,可以「约色」,也就是透过色,来了解本体,且不会妨碍相的幻有、虚有。虽然「狮子相虚」,但本体不会障碍到相的存在跟作用。

  此处的文字都很简练,表达得很好,这些都要熟背;熟背以后,再读时,看是要解或怎么样,就能很容易进入状况。以前我们读书时,老师讲完这一段,大家私底下就赶快背起来。然后猜老师下一段可能会讲到哪里,又赶快先将下一段背起来。等下一节课老师讲完了,我们就说「呵!你看,我对吧!你多背了一句。」我们是这样玩游戏、这样读书的。你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学习古人的精神,所以想这些经文都要熟背才好。古代的这些文章都很美,背起来很有韵味。

  「辨色空第二」的整段经文用「谓狮子相虚,唯是真金」起头,用「不碍幻有,名为色空」作结束,里面讲的就是色跟空、体跟相的关系。先讲狮子相是虚的,金才是真实的,接着用「狮子不有,金体不无」转入主题,那个情境就出现了,你要能够去感受。接着「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这句,又转过来进行另一部分的求证;空没有自己的形相,必须透过色——亦即形相——来表明本体的存在,所以本体的存在「不碍幻有」;幻有指的是狮子相,所以「名为色空」。

  对于这些大论想要下功夫的话,那么《大乘起信论》一定要读;想深入了解《大乘起信论》,就要把它背起来。同样的,你想了解《肇论》,也一定要背。《十二门论》想了解,那就不仅背《十二门论》而已,《圆觉经》和〈明法品〉通通要背,这样才能通达;这三部经论虽然语言模式不太一样,但同一个思惟模式。要用功啊!不然怎么会懂。僧肇很厉害,他写的文章气势磅礴,几乎可以翻转宇宙,人家都可以写出这种文章,我们若连背都有困难,那可真的漏气了。要真用功啊!

  那些想要这辈子或下辈子开智慧的人,你非背不可;不但要背,还要能默写;透过写,才会有印象。现在跟古代不一样,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信息太多没用,因为通通浮起来,不能深入到心坎里去,所以这个功夫一定要下。假如你真的将这些经书都背下来,我一讲你就知道了;如果你没背,心里就无底。无底,就会听起来好像通,但回去再想想,又不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背。

  以上是讲色空的部分,希望各位真的要去掌握,要真正去了解「不有不无」之间的关系,把那个情境显现出来。这种不有不无的状况,就像是走在雾中的感觉,你说他下雨,也不是;说他没下雨,可是又觉得湿湿的。这种不有不无的情形,在文字上尤其难表达。我在这里只能够帮你破题,帮你把文句解开而已,至于里面的状况,后面会再详细讨论。

  

《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二 辨色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