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三、善用其心

  十三、 善用其心

  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证入则妙觉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

  今天从“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讲起。“心要”就是用心的要领,会用心的人不是常常用心的人,常常用心的人常会用错心,用错心会很累,所以人要懂得会用心。有人傻呼呼的,这是不会用心的人,而聪明人也是不会用心的人。当你一直感觉有恐惧、有不安,那就是不会用心,当觉得人家对你的态度都不好,或者可能对你怎样、怎样……,那就是不会用心。

  会用心的人会发觉一种境界。《净行品》中所讲的“善用其心”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怎么转,不管好或不好的境界,统统转到最理想的地方,这就是会用心。不管人家是赞叹或是说实话,总是会转到坏的地方想,这就是不会用心的人。不会用心的人会让生命品质往下降,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要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有这种倾向的话,应该如何改善?这种改善所获得的利益是属于自己的,周围的人顶多只是分享你的喜乐而已,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会用心。

  学佛就是要学会“善用其心”,管他天塌地陷,“我”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你就会永远活得很快乐。要懂得生活的艺术,这样子你的生命就会多彩多姿。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要拥有这种“善用其心”的能力,就要拥有智慧,没有智慧就展现不出来善用其心。这地方更告诉我们这种“智慧”就叫“般若”,这种“般若智慧”不是在“心”外所产生的,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只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生活中不会运用,把它用错了。

  我们要了解的“般若智慧”是什么?它是要做什么用的?首先要了解般若智慧是一种直观的智慧。假如要用逻辑来说明“般若无知”,“无”是绝对,“般若”是绝对的知,所以它才能“无所不知”,要记得这一点!“无”不能解释成“没有”。这种“知”不是要你去知道外面的事,例如现在我要你注意听,因此你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这种全神贯注就成了向外追求,这就是凡夫心而不是般若智慧。你会紧张地拿起笔,急着记录重要的字句,这表示你很用心,但并不表示你会用心。

  很用心不等于会用心,会用心的人会放开一切去感受,般若智慧就是当注意听时,我要感受,我要放下一切!可是现在我还没讲,你就已经把心伸出来向外去捕捉了,那只是知识而不是生命,注意这一点差别。你若想要拥有知识,我们可以给你很多的知识,但是那个知识会像蜗牛的壳,把你压得死死的,希望你不要去背那个壳,而要能够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这样一来你就必须懂得“般若”的作用,所以说般若智慧是人人本来就有的。

  那种憨直的人,你要他注意听,他会嘴巴张开不知所以,因为这时候他什么也不懂。你把东西丢给他,他也会完全接受。而我们这一群聪明人一听说要注意听,就赶快准备录音机、纸、笔,那未免太紧张了!“向外”来听这是错误的,你必须要能够“向内”才能够放下身心世界去感受它。学佛过程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它并不是知识,当然知识你必须要会运用它来帮助你,否则就太可惜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本寂”。“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本寂就是本体、就是生命的本然现象。这生命的本然现象,自己是感受不到的,它确是存在的没有错,但若要感受它的存在,必须透过般若智慧才有可能,所以“实由般若之功”。你要发觉生命的存在要有般若的能力、般若的智慧,所以我们把这两句串起来讲。

  所谓般若是指对生命直接观察、体验的能力,有好多人很喜欢、也很愿意投入佛法,但却始终没办法弄清楚,一直感到很茫然,佛法究竟是什么?他感受不到,自己要如何去用功,他更感受不到。我们说佛法是觉悟的方法,但觉悟是什么?如何觉悟?弄清楚以后,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去感受觉悟,而这个感受要如何触发?这个部分的训练一定要有警觉性,没有警觉性绝对感受不到。

  一般事若不能用心,则法门的运用上又如何用心呢?很具体的事都做不好,抽象的心性更是绝对做不好,因此告诉各位要培养自己的般若智慧。各位一定要经常去感受般若智慧不是推理的。那般若智慧是什么?譬如说我们看这麦克风,看到就好了,接下来一连串的问题如它是谁买的?哪里买的?哪个品牌?……这都是污染,不要想那么多。

  佛法告诉我们若要了解我们的生命,只有用般若智慧,其它没办法,你用任何学术、思想、逻辑去推理,绝对不能达到目的。而这一个运用逻辑思考的就是我们的惯性,因为大家已经用惯了,所以一谈你就马上把他对立起来。当你把主、客两者对立起来,你就永远没有办法见到实相,一个东西你只能看到它的外在,你必须把主、客交融,也就是化对立为统一,把对立二元化的心态转变成圆融统一的心境,才能见到东西的内在。

  曾举很多祖师大德开悟的经验,什么叫开悟?他们是怎么开悟的?绝对不是向外开悟的,都是向内的。而这向内的过程一定有一个前奏,为了破除这个前奏的执着,所以那一个境界总有来临的时候。现在直接谈这个部分,由般若来见本寂,这是到最后的阶段,各位一定要从前面的部分看过来,不要粘在这个地方看。

  我们以释迦牟尼佛修行的例子来看看,把它划分为七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贵为太子,但物质上的享受仍没有办法解决他对于生命的认知这个层面的问题。第二、他讨了全世界最漂亮的老婆,以此做为情欲的代表,但情欲也不能满足他对于生命认知的标的。第三、他接受了宫廷教育,但知识界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因为知识界也不能解决生命存在的问题。

  第四、悉达多太子由四城门看到生、老、病、死,此时对生命的探讨之心,油然而生。当他看到沙门很安详地修行,他发觉修行可以让他找到生命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时候他进人了道德和精神界之间的取舍,所以他在半夜逃家,和外道学修行,学了六年。当时他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最高境界,但他发觉这也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所以他就转回来用自己的理想去修行,这理想界是第五阶段。

  第六、理想界修的是他自己的苦行,花六年的时问。每日一麻一麦,透过苦行达到了殊胜的境界,可是他还不能满足,后来发觉这种修法不对,他发现了七菩提分、八正道的修法。七菩提分、八正道的修法是和外道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说大乘、小乘、中乘三乘的修法,大概是他在这期间所修证的,他有某种成就但又认为这还没达到究竟,不能满足他追求生命巅峰的标准,于是他又转入一佛乘的修法。第七阶段——佛乘的修法,就是我们在这里所指出的,用般若智慧来触发他的本寂、寂灭,这也就是他放下一切身心世界的时候。

  我们现在要了解的就是他的那个心境,他想要答案的心境、意念一直很强烈。生命是什么?人生这样有意义吗?整天忙忙碌碌对吗?不满意这种生活又想解决这个问题,却又无法解决,这个时候怎样运用全生命的力量去投入以得到答案,也就是逼到了真正的终点,到达修行的起始线,真正修行就从这里开始。

  他对自己的修行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这时候他在菩提树下一坐,把疑情提起来:本寂是什么?生、老、病、死怎么解决?之前他所经过的煎熬很多,在这里面他带着一种很强烈的觉性,般若之功在这里发挥作用。他在这时候用生命的警觉性去贯注在本寂是什么这个疑情上面,这时他没有办法去思维逻辑了,因为他已经都用过了,此刻只有很单纯的以无所不在的觉性去观照无所不在的疑隋,就在这时候他停住了,因为他知道思维推理无用,这是佛法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我们修行人若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不能算修行。

  真修行的功夫所要求的就是到这个时候,这时才是真正的踏入法界道次第,开始准备进入法界了。此时可以说“能”、“所”,“主”、“客”对立的情况完全让它消失掉,他只是非常专注虔诚地追求那个疑情的答案,但是他不用思维推理,大家要注意这一点!他只是以很高度的警觉性去观察,就好像猫趴在洞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抓老鼠一样。

  若告诉各位直接由这里下手,你绝对做不到,由于没有疑情、没有觉性,所以完全感受不出来。因此前半段的训练一定不能错过,否则你常常一坐三四十年还搞不出来,因为你这时候要受“心”的训练,所以般若是什么的那个觉性要先训练好,本寂是什么要有所认知。

  我们现在的生命叫做肉体生命,这肉体生命要怎么样转化成第二生命,大家要去感受这个部分,从第二生命的领域才能体会感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品质,那时候你才可以谈到提升生命的品质。从我们现在四五十分的生命品质提升到九十分以上,那么就可以进行这个工作,疑情、觉性很快就可以训练出来。

  现在我们要谈的是第一个阶段的训练要怎样训练出来呢?我们不能像悉达多太子那样放下一切物质欲望,因为现在的物质诱惑实在太多了。这个问题以诵经来譬喻,从第一次诵就想:“我这样诵对不对?”一直提着这个疑情诵下去,大概到了五千遍的时候,你会觉得我不要这样诵,我要改变一下方法,当你开始改变时,你的生命品质已经提升了。两三万遍下来你的心已经和经文交融在一起了,你已经可以指导别人怎样诵经才对。若不是这样用心诵经,只是赶速度的话,一点利益都没有,你的生命品质无法提升,你更无法超越,因为你一直没有用心到行法上去。

  只要带着:“我这个行法对吗?”这个疑情诵经两、三万遍,你绝对可以改变成另外一个人。只要一看人家诵经,你就可以发现人家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你是过来人,你已经走过这条路了。当你到了这个程度以后,我若告诉你:“坐下来用无所不在的觉性来观照无所不在的疑情。”那时候般若智慧只要受到外面尘境“ㄎㄡ”一声,你就会像火山爆发一般的炸开了,开悟是这样来的。

  因此你若想要问如何开悟?…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三、善用其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