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三、善用其心▪P2

  ..续本文上一页如何开智慧?前面的功夫一定要先做,念佛(千万遍)、诵经(万遍)、拜佛(十万遍)都好,这样子你会发现自己在超越,到某一个程度后要开悟很快。问题是你没有一点基础,所以讲这些都没用。最后这个阶段,用般若智慧来见本寂的本来面目,是很简单的事,但若没有前面的基础,你根本感受不到,修行人若想得到这种殊胜的结果很容易,但是第一步绝不能错过,还是一句老话“错过第一步,你将错过全部”。

  记得从第一次诵经(或拜佛、念佛、持咒)就要端端正正的想:“我这种方式对吗?”疑情带着,不得到几滴甘露在心头,绝对不换别的修法。每一种自己都要修过,修行永远不嫌多,不要想说自己已修得很多了。“宝树行列”表示每一个法门都要见性,“行列”表示修很多法,事实上我们修的法是不够多,所以按照这种修法去做,经文里有很多名相你都可以超越,若不懂的,只要抓住几个重要的地方就好了。

  像这“本寂”、“般若”怎么样去获得?抓住这个重点就好了,其它如本寂也可以叫佛性,如来、真如、实相、空性、般若也可以叫智慧、佛性……;我们讲在修法的时候叫投入、专注、观照都可以,也曾讲过那么多境界——第二生命、化对立为统一……这些都是宝贝,从这些宝贝中捡一个去修就能够成就了。这个法门提供出来供各位做参考,做为实际力行的一个依据,实修的东西不是从文字上来解释的,从文字上来解释很简单,但真正的实修是从行法中去体会,才会知道什么是“甘露”。

  “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般若是智慧,智性在这里是觉性、觉悟的能力,这两者是翻覆相成的。曾讲过成道就是人涅槃,很多人非常反对,佛在菩提树下成道,《阿含经》里也记载佛要人涅槃不想转*轮,因为佛内心所证得的境界众生不能体会。从某一点来讲,开悟前是完全不同的,而入涅槃和开悟都是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那岂不是同一个吗?为什么只因为名相不同,你就一定要把它弄成不同呢?

  例如我们讲的化对立为圆融,那个圆融就是转肉体生命为第二生命,那么第二生命就是圆融。你要是有那种智慧,般若与自性是同一个,不要硬把它看成两个,般若是智慧,智性是觉性,觉性就是觉悟的能力,觉悟的能力就是从智慧中来,那还不是同一个吗?因为我们是讲直观的,直观就像看镜子一样,直接反射,而不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呈现。

  华严境界是海印三昧,整个境界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都同时在屏幕中全部显现,可是你看经文“尔时……”“尔时……”就会以为像看电视剧一样,一幕一幕的呈现,那就是语言文字的陷阱,使得我们这些不会的人不知从那里下手,因此向你解说的人只好说:“从这里下手,这是第一会、第二会……。”其实画面是一次全部出现,在解释的时候它有次第,但是在境界上是一个,所以我们在讲境界的时候,你不要被语言搞错了。同样的情况,你有没有这种智慧?一再的举许多例子给各位,希望各位能从这里去感受。

  “本智之与始终两体双绝”。本智是根本智,始终是有前有后;本智是讲“体”,始终是讲“相”,相和体其实是同一个,因为相是依体而有的,体是因相而显的,这样解释好像有个体看不到,有个相看得到。举个例子:我们看的所谓相,是指你所站的这个立场、一个角度,你坚持你的立场、角度来看这个东西,所以你会有过去、未来、现在这种区别,再加上有时间的关系,于是一切都变得无常。若没有时间则一切都是永恒的,但这只是表示你是从一个角度、一个立场在看,但现在我们抛开我们的角度和立场,就这个东西的本体来讲、立场来看,你会产生什么现象?你所讲的过去这一点,现在这一点或未来这一点,是不是都在同一个点上面,这样子根本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站在他的立场来看,他根本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说站在他的立场来看是本体,站在我的立场来看是相,体、相你要把它这样分开。

  以传统的讲法,古人一听就开悟,现代人却是听错意思了,因为你的解释法错误。古人讲“相”依“体”而存在没有错,因为我的立场是依附于整体立场的部分,是指我站在我的立场来看的。可是你不会用部分依于整体来看,而部分依于整体是指我站在我的立场来看,整体是以整个立场来看,一再跟各位讲宏观、微观,区别就在这里。从宏观的立场来看的话就是本体,它是本智;从微观的立场部分来看的话就是相,它有始终。这个基本的认知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很重要,不管现在这样讲你听懂不懂,我们听经的人都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听不懂下一次有机会还要再来听,一定要听到懂,甚至要想办法去克服它。

  同样的理论我自己在讲我很清楚,现在换个专家来讲,我也不见得听得懂,因为他那套语言模式不一样,思维模式也不一样。我所讲的语言模式有时候你会听不习惯,思维模式你更不会习惯。我们学佛时可以不管这些,但是你要坚定的是,你到底能不能掌握住这个重点是什么?假如你能够掌握住这个重点,不懂并不要紧,我们并不一定要懂,事实上有很多种讲法并不适合我们,因为你原来的意识状态和思维模式,和我们现在所讲的思维模式并不一样。尤其告诉你学佛就是要破我执、破意识状态,这就仿佛拿着一把烧得通红的钳子,要夹掉你的心脏一般,你可以想象那会是什么样的反应。这个工程最好自己下手,自己想办法把它除掉,你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若要别人来帮我们除掉,会很痛苦。

  佛法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避而不谈?佛法之所以不能谈,乃是因为信徒都是用世间的标准来看,信徒有几个真的想要针对佛法来论佛法呢?真正的佛法要自己去开发,直接讲你不见得知道,间接暗示的你又等不及,这一会能相聚真是大家的福报,心地的部分自己要去感受,要不然这还真不好说。

  “证入则妙觉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证人的话,你那个最高的觉悟清清楚楚,悟得根本,那么因果就能同时。我们现在看的因果是前因后果,因果律你并不容易了解,所以不要轻易告诉人家:“你这样要背因果。”因为因果牵涉到花报、依报、正报……,范围很广,你没有很深人地去修行,你看不出因是什么?果是什么?所以不要轻易地论,我们知道有因必然有结果,我们要以因果来做警惕就好。

  悟本——华严的根本修法就是先悟本,也就是依本起末,所以修学华严的人他一定要抓住根本是什么?然后才好展开运用。其它法门的修法是从末摄本,由枝末走过来的,那种修行法也有它的方便处。华严的修行法是深入浅出,刚开始要深入时你会有一阵茫然期要去适应,起先会有一段听不懂的时候,所以我劝各位要有耐心听下去,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你就可以适应了。假如这个茫然期不能度过去,那么你永远无法抓到根本;要使这个茫然期尽快的度过去,最好赶快参加研讨班,你的行程就会愈快,若不是这样子,要想进步很难。一定要知道“深入”,假如你从浅的下手,你会无法深人。若是从深的下手你一下子就可到底了,再从那里起来,你就掌握住最深的了。因此我们说悟本,悟本以后再来讲浅的这些运用,你就能够掌握得很好。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十三、善用其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