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何開智慧?前面的功夫一定要先做,念佛(千萬遍)、誦經(萬遍)、拜佛(十萬遍)都好,這樣子你會發現自己在超越,到某一個程度後要開悟很快。問題是你沒有一點基礎,所以講這些都沒用。最後這個階段,用般若智慧來見本寂的本來面目,是很簡單的事,但若沒有前面的基礎,你根本感受不到,修行人若想得到這種殊勝的結果很容易,但是第一步絕不能錯過,還是一句老話“錯過第一步,你將錯過全部”。
記得從第一次誦經(或拜佛、念佛、持咒)就要端端正正的想:“我這種方式對嗎?”疑情帶著,不得到幾滴甘露在心頭,絕對不換別的修法。每一種自己都要修過,修行永遠不嫌多,不要想說自己已修得很多了。“寶樹行列”表示每一個法門都要見性,“行列”表示修很多法,事實上我們修的法是不夠多,所以按照這種修法去做,經文裏有很多名相你都可以超越,若不懂的,只要抓住幾個重要的地方就好了。
像這“本寂”、“般若”怎麼樣去獲得?抓住這個重點就好了,其它如本寂也可以叫佛性,如來、真如、實相、空性、般若也可以叫智慧、佛性……;我們講在修法的時候叫投入、專注、觀照都可以,也曾講過那麼多境界——第二生命、化對立爲統一……這些都是寶貝,從這些寶貝中撿一個去修就能夠成就了。這個法門提供出來供各位做參考,做爲實際力行的一個依據,實修的東西不是從文字上來解釋的,從文字上來解釋很簡單,但真正的實修是從行法中去體會,才會知道什麼是“甘露”。
“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般若是智慧,智性在這裏是覺性、覺悟的能力,這兩者是翻覆相成的。曾講過成道就是人涅槃,很多人非常反對,佛在菩提樹下成道,《阿含經》裏也記載佛要人涅槃不想轉*輪,因爲佛內心所證得的境界衆生不能體會。從某一點來講,開悟前是完全不同的,而入涅槃和開悟都是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那豈不是同一個嗎?爲什麼只因爲名相不同,你就一定要把它弄成不同呢?
例如我們講的化對立爲圓融,那個圓融就是轉肉體生命爲第二生命,那麼第二生命就是圓融。你要是有那種智慧,般若與自性是同一個,不要硬把它看成兩個,般若是智慧,智性是覺性,覺性就是覺悟的能力,覺悟的能力就是從智慧中來,那還不是同一個嗎?因爲我們是講直觀的,直觀就像看鏡子一樣,直接反射,而不是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的呈現。
華嚴境界是海印叁昧,整個境界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都同時在屏幕中全部顯現,可是你看經文“爾時……”“爾時……”就會以爲像看電視劇一樣,一幕一幕的呈現,那就是語言文字的陷阱,使得我們這些不會的人不知從那裏下手,因此向你解說的人只好說:“從這裏下手,這是第一會、第二會……。”其實畫面是一次全部出現,在解釋的時候它有次第,但是在境界上是一個,所以我們在講境界的時候,你不要被語言搞錯了。同樣的情況,你有沒有這種智慧?一再的舉許多例子給各位,希望各位能從這裏去感受。
“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本智是根本智,始終是有前有後;本智是講“體”,始終是講“相”,相和體其實是同一個,因爲相是依體而有的,體是因相而顯的,這樣解釋好像有個體看不到,有個相看得到。舉個例子:我們看的所謂相,是指你所站的這個立場、一個角度,你堅持你的立場、角度來看這個東西,所以你會有過去、未來、現在這種區別,再加上有時間的關系,于是一切都變得無常。若沒有時間則一切都是永恒的,但這只是表示你是從一個角度、一個立場在看,但現在我們抛開我們的角度和立場,就這個東西的本體來講、立場來看,你會産生什麼現象?你所講的過去這一點,現在這一點或未來這一點,是不是都在同一個點上面,這樣子根本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站在他的立場來看,他根本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說站在他的立場來看是本體,站在我的立場來看是相,體、相你要把它這樣分開。
以傳統的講法,古人一聽就開悟,現代人卻是聽錯意思了,因爲你的解釋法錯誤。古人講“相”依“體”而存在沒有錯,因爲我的立場是依附于整體立場的部分,是指我站在我的立場來看的。可是你不會用部分依于整體來看,而部分依于整體是指我站在我的立場來看,整體是以整個立場來看,一再跟各位講宏觀、微觀,區別就在這裏。從宏觀的立場來看的話就是本體,它是本智;從微觀的立場部分來看的話就是相,它有始終。這個基本的認知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都很重要,不管現在這樣講你聽懂不懂,我們聽經的人都要養成一個好習慣,聽不懂下一次有機會還要再來聽,一定要聽到懂,甚至要想辦法去克服它。
同樣的理論我自己在講我很清楚,現在換個專家來講,我也不見得聽得懂,因爲他那套語言模式不一樣,思維模式也不一樣。我所講的語言模式有時候你會聽不習慣,思維模式你更不會習慣。我們學佛時可以不管這些,但是你要堅定的是,你到底能不能掌握住這個重點是什麼?假如你能夠掌握住這個重點,不懂並不要緊,我們並不一定要懂,事實上有很多種講法並不適合我們,因爲你原來的意識狀態和思維模式,和我們現在所講的思維模式並不一樣。尤其告訴你學佛就是要破我執、破意識狀態,這就仿佛拿著一把燒得通紅的鉗子,要夾掉你的心髒一般,你可以想象那會是什麼樣的反應。這個工程最好自己下手,自己想辦法把它除掉,你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若要別人來幫我們除掉,會很痛苦。
佛法是什麼?爲什麼大家避而不談?佛法之所以不能談,乃是因爲信徒都是用世間的標准來看,信徒有幾個真的想要針對佛法來論佛法呢?真正的佛法要自己去開發,直接講你不見得知道,間接暗示的你又等不及,這一會能相聚真是大家的福報,心地的部分自己要去感受,要不然這還真不好說。
“證入則妙覺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證人的話,你那個最高的覺悟清清楚楚,悟得根本,那麼因果就能同時。我們現在看的因果是前因後果,因果律你並不容易了解,所以不要輕易告訴人家:“你這樣要背因果。”因爲因果牽涉到花報、依報、正報……,範圍很廣,你沒有很深人地去修行,你看不出因是什麼?果是什麼?所以不要輕易地論,我們知道有因必然有結果,我們要以因果來做警惕就好。
悟本——華嚴的根本修法就是先悟本,也就是依本起末,所以修學華嚴的人他一定要抓住根本是什麼?然後才好展開運用。其它法門的修法是從末攝本,由枝末走過來的,那種修行法也有它的方便處。華嚴的修行法是深入淺出,剛開始要深入時你會有一陣茫然期要去適應,起先會有一段聽不懂的時候,所以我勸各位要有耐心聽下去,大概叁個月的時間你就可以適應了。假如這個茫然期不能度過去,那麼你永遠無法抓到根本;要使這個茫然期盡快的度過去,最好趕快參加研討班,你的行程就會愈快,若不是這樣子,要想進步很難。一定要知道“深入”,假如你從淺的下手,你會無法深人。若是從深的下手你一下子就可到底了,再從那裏起來,你就掌握住最深的了。因此我們說悟本,悟本以後再來講淺的這些運用,你就能夠掌握得很好。
《解心——心要法門講記 十叁、善用其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