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品时,这类型的徒弟就会再追问下去:「上品占多少?中品占多少?下品占多少……」这时候师父就必须把它区分得很清楚。
其实,生命它是整体性东西,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留意到,人体的左、右两边很对称,是不是?假设你把一个人从中间剖开,然后再把两边「倒接」过去,你会发现绝对没办法接得很好。左手、右手很一致没错,可是你把它交换过来,可不可以?绝对不行!生命它让我们知道,它即使很均等,但是左手、右手就是不一样,长度也不同,胖瘦也不一样。你看一个人在那里走路,姿势很美,但你仔细看,两只脚长度绝对不一样。生命本身带有这种特色,所以讲生命的这个部份时,本身就有一点弹性在。可是大脑很没有弹性,它硬是要把你问得很清楚。所以,你看到像「八十一品、九十一品」这类讲得很清楚的,这都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都是那些师父碰到这些羚羊型的弟子,不得不把它划分得很清楚。
佛世或正法时代不会有这种现象,因为那时代的人,要求的是生命的整体观。从学术的立场来讲,那就一定要定义得很清楚,因为学术是用大脑,不是用生命;修行是用生命,不是用大脑。从这里你就可以发现它是这样的一种情形——世尊有讲这些吗?有,但是不会讲得这么清楚。你看经典里面,世尊大概都是讲一下,然后你自己去修;上根器的,当下就髪须自落,证阿罗汉去了。需要讲得很清楚的,通常都是那一些下根器的,「为什么?如何……」师父为了这些弟子,只好一直讲;再加上一些有成就而识性也很发达的,他自己就会去钻得很清楚,把这种规范弄得很详细,它是这样来的。通常是在像法以后的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多。
安那般那十六分(观十六行)
「安那般那十六分」又称为「观十六行」,行行皆念息入息出。十六行即:一、入息分;二、出息分;三、念息长短;四、念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随无常观;十三、出散观;十四、随离欲观。十五、随尽观;十六、随弃舍观。
「观十六行」是依《禅坐三昧经》而立名的,这部份跟「十六特胜」很像,但是有些不一样,我们是把它当作「十六特胜」的补充参考,给各位当作修行上的一种助道资粮。这部份不是我们主要讲的内容,我们只简单的讲一下。「观十六行」的一到五(入息分、出息分、念息长短、念息遍身、除诸身行)是属于「观身不净」的部份;六到八(心受喜、受乐、受诸心行)三个属于「观受是苦」;九到十一(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三个属于观心无常;后面五个(随无常观、出散观、随离欲观,随尽观、随弃舍观)属于观法无我。相对于四念处,它是五个、三个、五个,而「十六特胜」是四个、四个、四个;四个、四个当中,它的行法里面有开合不同。中国的经典里头,通常都不开合直接倂在里面,所以四念处就看不清楚了。假如每四个四个划分出来话,四念处你就看得很清楚。「观十六行」是十六特胜的补充,这部份就不详细讲了。
前面讲的这些是禅修过程的基本常识,提供给各位参考。各位开始进行禅修时,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呼吸状态观清楚,这样才有可能「数息」。通常我们在数息上碰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观息观不清楚,算到后来会有「长短差」得状况。息入、息出当中,要「息入尽,才息出」,呼吸的本来状况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你「息入未尽就息出,息出未尽就息入」的话,那你一定有病。在这训练当中,息入息出怎么让它尽?你对呼吸的状况看得很清楚,在每一次息入、息出当中,设定一个循环,然后在这个循环上面「选定一点」,每次到那一点就数一,绕回来时数二,再绕回来数三,以此类推……,当这个循环都很正常时,你的数息才有可能进入。假如呼吸的状况没有看清楚,「息入未尽就数一……」,这样很容易产生深呼吸,那会造成呼吸急促的现象;呼吸一急促,你就没信心了。
此刻,它是跟自己的战争,不能这样就被自己打败了。什么人都可输,就是不可输给自己,尤其在数息法上面,一定要战胜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照理说我们已经呼吸了几十年,应该是很清楚才对,实际上不然;现在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时候,不要轻易的被自己打败了。平常与人争辩时都想要赢过别人,现在怎么可以输给自己呢?这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克服,这一关过了,功德无量!当你开始数息,我们才有办法教你怎么运用,假如数息数不好,心念没有办法放在「一、二、三、四……」上面,跟你讲说「这当中会有什么境界、产生什么现象……」,你会不知道。所以修行的过程当中,这个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好,这样才能开始进入正行!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贰 哪一个是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