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P4

  ..續本文上一頁品時,這類型的徒弟就會再追問下去:「上品占多少?中品占多少?下品占多少……」這時候師父就必須把它區分得很清楚。

  

其實,生命它是整體性東西,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留意到,人體的左、右兩邊很對稱,是不是?假設你把一個人從中間剖開,然後再把兩邊「倒接」過去,你會發現絕對沒辦法接得很好。左手、右手很一致沒錯,可是你把它交換過來,可不可以?絕對不行!生命它讓我們知道,它即使很均等,但是左手、右手就是不一樣,長度也不同,胖瘦也不一樣。你看一個人在那裏走路,姿勢很美,但你仔細看,兩只腳長度絕對不一樣。生命本身帶有這種特色,所以講生命的這個部份時,本身就有一點彈性在。可是大腦很沒有彈性,它硬是要把你問得很清楚。所以,你看到像「八十一品、九十一品」這類講得很清楚的,這都是後來發展出來的,都是那些師父碰到這些羚羊型的弟子,不得不把它劃分得很清楚。

  

佛世或正法時代不會有這種現象,因爲那時代的人,要求的是生命的整體觀。從學術的立場來講,那就一定要定義得很清楚,因爲學術是用大腦,不是用生命;修行是用生命,不是用大腦。從這裏你就可以發現它是這樣的一種情形——世尊有講這些嗎?有,但是不會講得這麼清楚。你看經典裏面,世尊大概都是講一下,然後你自己去修;上根器的,當下就髪須自落,證阿羅漢去了。需要講得很清楚的,通常都是那一些下根器的,「爲什麼?如何……」師父爲了這些弟子,只好一直講;再加上一些有成就而識性也很發達的,他自己就會去鑽得很清楚,把這種規範弄得很詳細,它是這樣來的。通常是在像法以後的時代,這種情況比較多。

  

安那般那十六分(觀十六行)

  

「安那般那十六分」又稱爲「觀十六行」,行行皆念息入息出。十六行即:一、入息分;二、出息分;叁、念息長短;四、念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隨無常觀;十叁、出散觀;十四、隨離欲觀。十五、隨盡觀;十六、隨棄舍觀。

  

「觀十六行」是依《禅坐叁昧經》而立名的,這部份跟「十六特勝」很像,但是有些不一樣,我們是把它當作「十六特勝」的補充參考,給各位當作修行上的一種助道資糧。這部份不是我們主要講的內容,我們只簡單的講一下。「觀十六行」的一到五(入息分、出息分、念息長短、念息遍身、除諸身行)是屬于「觀身不淨」的部份;六到八(心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叁個屬于「觀受是苦」;九到十一(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叁個屬于觀心無常;後面五個(隨無常觀、出散觀、隨離欲觀,隨盡觀、隨棄舍觀)屬于觀法無我。相對于四念處,它是五個、叁個、五個,而「十六特勝」是四個、四個、四個;四個、四個當中,它的行法裏面有開合不同。中國的經典裏頭,通常都不開合直接倂在裏面,所以四念處就看不清楚了。假如每四個四個劃分出來話,四念處你就看得很清楚。「觀十六行」是十六特勝的補充,這部份就不詳細講了。

  

前面講的這些是禅修過程的基本常識,提供給各位參考。各位開始進行禅修時,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呼吸狀態觀清楚,這樣才有可能「數息」。通常我們在數息上碰到的最大障礙,就是觀息觀不清楚,算到後來會有「長短差」得狀況。息入、息出當中,要「息入盡,才息出」,呼吸的本來狀況就是這個樣子,假如你「息入未盡就息出,息出未盡就息入」的話,那你一定有病。在這訓練當中,息入息出怎麼讓它盡?你對呼吸的狀況看得很清楚,在每一次息入、息出當中,設定一個循環,然後在這個循環上面「選定一點」,每次到那一點就數一,繞回來時數二,再繞回來數叁,以此類推……,當這個循環都很正常時,你的數息才有可能進入。假如呼吸的狀況沒有看清楚,「息入未盡就數一……」,這樣很容易産生深呼吸,那會造成呼吸急促的現象;呼吸一急促,你就沒信心了。

  

此刻,它是跟自己的戰爭,不能這樣就被自己打敗了。什麼人都可輸,就是不可輸給自己,尤其在數息法上面,一定要戰勝自己。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照理說我們已經呼吸了幾十年,應該是很清楚才對,實際上不然;現在是開始認識自己的時候,不要輕易的被自己打敗了。平常與人爭辯時都想要贏過別人,現在怎麼可以輸給自己呢?這地方一定要想辦法克服,這一關過了,功德無量!當你開始數息,我們才有辦法教你怎麼運用,假如數息數不好,心念沒有辦法放在「一、二、叁、四……」上面,跟你講說「這當中會有什麼境界、産生什麼現象……」,你會不知道。所以修行的過程當中,這個基礎工作一定要做好,這樣才能開始進入正行!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