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贰 哪一个是我?▪P3

  ..续本文上一页,好要让它再保温一下,这样的饭才会好吃。那个「等一下」叫作「究竟位」,也就是「无学位」;它不用加热了,只是让他保温一下。修行成熟了没错,这时就像水果一样,摘下来以后不要马上吃,用报纸再包个几天会更好吃。生命的成长也有这样的情形。

  

「生命的成长」在佛教来讲,叫作「圣言量」,他告诉我们成长的一个轨迹,我们照着这一条轨迹来修行不会错。每一个人在这地方进进出出,长长短短不太一样,就像小孩子的成长,有的先学会说话,有的先学会走路;基本上小孩子通常几个月会长牙齿、几个月会走路、几月会讲话,大致上它有一定的成长时间和过程,但有些小孩会在某方面快一点或慢一点,那不要紧,只是成长的速度不同,但它大致上都是在这个范围里面。佛法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大概是这个样子,虽然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些出入,那无所谓。我们在法身慧命的熏修上也一样是朝着这样的方向进行,我们担心的是:第一,我们不懂得法身慧命成长的重要性;第二,即便想要学佛,可是却把目标看错了。很多人进入佛门以后,就一直想「我成道以后要怎么样……」,想那么多干嘛?重点是「成道以前我要具足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要经过哪些阶段」,而不是一天到晚在那边妄想成道以后如何如何;这就像有些年轻的妈妈,小孩生完以后抱在手里,就在那边幻想「长大以后,给他当歌星,可以赚很多钱……」,可是小孩已经饿了,她却不懂得要喂奶。同样的,修行的重点不是在成道以后要做什么,而是成道以前我要经过哪些阶段、要怎么做,修学的过程我该注意什么。以往是别人照顾我,修行本身就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也要能看得出来:「我到底哪个地方要注意、到哪个地方该怎么进行。」这部份要自己下功夫,别人没办法帮我们;别人帮你的话,你可能会跟他吵、会对立。这是在修行上自己要留意的地方。

  

四谛十六行相

  

一、苦谛

  

(一)苦:观此身是苦,逼迫性故。

  

(二)空:观因缘所生故空,违我所见故。

  

(三)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待众缘故。

  

(四)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违我见故。

  

二、集谛

  

(一)集:观招集苦果,等现理故。

  

(二)因:观苦果之因,如种理故。

  

(三)生:观苦果生,相机存在,相续理故。

  

(四)缘:观诸缘成就苦果,成办理故。

  

三、灭谛

  

(一)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诸蕴尽故。

  

(二)凈: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三火熄故。

  

(三)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无众患故名妙。

  

(四)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脱众灾故名离。

  

四、道谛

  

(一)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通行义故。

  

(二)如:道契正理,契正理故如。

  

(三)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正趣向故行。

  

(四)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能永出故出。

  

行者修行到「加行位」以后,即已澈见四谛真理,到了「顶位」,更须观「四谛十六相」。「四谛十六相」是到达「顶位」以后的修法,你看它苦、集、灭、道,每一个都有四个。四谛十六相的定义,我们不详细讲,对这些知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

  

圣位所断烦恼

  

圣位者,就是于「世第一位」,于四谛境无间,发起无漏真智,亲证四谛境,于诸谛境现前观见,称为圣谛现观;这时以此现观位,发起无漏十六心,观上下八谛真理,而断尽三界见惑八十八使,即成就预流圣果者。「十六心」分别是:一、苦法忍;二、苦法智;三、集法忍;四、集法智;五、灭法忍;六、灭法智;七、道法忍;八、道法智;九、苦类忍;十、苦类智;十一、集类忍;十二、集类智;十三、灭类忍;十四、灭类智;十五、道类忍;十六、道类智。

  

上面一到八的「法忍、法智」是观欲界苦(此即下四谛),九到十的「类忍、类智」是观色界、无色界苦(此即上四谛);「法智」属于所观理,「类智」属于能观智。「忍」就是无间道智(间、阻碍之意),「智」就是解脱道智。一到十五,属于见道位「预流向」的成就,因为是趣向预流果的因行道位,所以叫作「预流向」。第十六「道类智」是属于「预流果」的成就,于诸谛理都可以尽见了;因为是透过修习而「重见」的,所以属于修道摄,叫作「预流果」。证得初果,这时三界「见惑八十八使」都断尽了,忍智具足;证得二、三果,断尽欲界见思惑;证得四果,断上二界思惑。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你应该要怎么修、内容是什么?这部份提供给各位参考。佛法它有一个特色,就是前面要进入「第一位」那里比较麻烦;进入第一位以后,要进入第二位就简单了,它只是深化而已。进入第一位预流圣果它有这「十六心」;「苦法忍」、「苦法智」事实上是一样的,「忍」也是「智」,但两者之间有一点点差别。「忍」不是忍耐,它是一种智慧;就好像智慧的智跟慧也有差别,否则就不会用「智慧」两个字,对不对?至于差别在哪里,各位自己去感受了。如果硬是要把它定义出来的话,简单讲,「智」的意思就是根本、本体;慧的意思就是作用。所以智慧就是有某一种能力,能力本身叫作「智」,能力起作用叫作「慧」;忍跟智也类似这种情况。古代先讲忍跟智,后来才讲智跟慧;这两者好像也有不同,至于不同在哪里,这部份「很难说」,你只能自己慢慢地去感受了。

  

「苦法忍」就是了解苦的这一种状况,了解苦的状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苦法智」也是一样,我知道苦的这一种状况,那你能够怎么运作,这叫作智。苦、集、灭、道都有这一类,他这里有忍、智,还有类忍、类智,一共分有四个阶段;从苦集灭道来讲,就分成十六个部份,这部份提供给各位参考,我们不详细的讲。

  

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

  

众生的烦恼很多,总而言之不外「见惑」与「思惑」;思惑又称为「修惑」,若能将见、思二惑给断了,其他的「随烦恼」也就断了。底下是「九地八十一品修惑」的说法,提供给各位参考,我们不一一说明。这是从《俱舍论》这一类经典摘录出来的。

  

一、五趣杂居地(欲界):贪瞋痴慢四种;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离生喜乐地(色界):贪痴慢等三种;九品(同前)。

  

三、定生喜乐地(同上):贪痴慢等三种;九品(同前)。

  

四、离喜妙乐地(同上):贪痴慢等三种;九品(同前)。

  

五、舍念清净地(同上):贪痴慢等三种;九品(同前)。

  

六、空无边处地(无色界):贪痴慢等三种;同前。

  

七、识无边处地(同上):贪痴慢等三种;同前。

  

八、无所有处地(同上):贪痴慢等三种;同前。

  

九、非想非非想处地(同上):贪痴慢等三种;同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乘修行的理论结构非常严谨,系统也非常明了。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会不会跟他的弟子们解析这些,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尤其是中国佛教的部份更难体会;南传佛教当然是认为「佛陀讲的就是这些见惑、思惑要怎么断……」。你看光这些资料,要背的不知有多少,背起来就跟电脑一样了。没错,这部份佛陀一定会讲,但是我肯定佛陀不会讲到这么仔细。「有见惑、思惑,见惑、思惑有哪些,大概有上、中、下品」这些可能会讲,至于上品、中品、下品有多少?未必都讲得那么清楚。那为什么后来演变到愈讲愈清楚呢?这是师父教导徒弟时所衍生的状况。

  

一般徒弟大概可以分为二种,一种叫作「哑羊」型的,哑羊你知道吗?就是不会叫的羊。这类的徒弟,不管师父讲什么他都是「是!」怎么讲他都是「对!」讲也对,不讲也对,师父去睡觉、上课迟到,他也是「对」。碰到这种徒弟很好教,你怎么教,他都「嗯」,好像除了点头,没有其他的,碰到这种徒弟,你认真教就对了,纵使生气,也只能闷在肚子里,因为他很乖啊。还有一种徒弟,叫作「羚羊型」的,师父讲三分,他会问七分:「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后来又……。」师父上课也不能迟到,「八点半上课,怎么八点三十一分还没到!」碰到这样的徒弟,师父就不能乱讲话了,行为上也要很小心,因为他会盯得很紧,他有他的一套标准。所以当讲到上品、中品、下…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贰 哪一个是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