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过程中就算前面讲的这些都具备了,它只是前行阶段。现在大家的分数,大概从二、三十分到七、八十分之间,没有人一百分,一百分的已经是阿罗汉了;那你也不至于太差,太差的应该也不会来这里了。所谓太差的,就是那些人格有问题、精进有问题、人性有深刻的伤害、扭曲的这种人。另外还有一种人,因为正在事业上奋斗,所以还没有觉醒到,这时候他的分数很低,可是当他觉醒以后,开始注意并且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可能会进步很快。
一般判断生命品质的高低,是以这个标准来判断的——你本身在这一方面觉醒了多少、认识了多少,从这里来判断的。以往没有认知到就算了,现在应该要赶快去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很难进行。你看,为什么道场里头是非那么多、情绪化那么严重?就是因为不具足这些条件。想想看,如果四念处具足了,观身、观受、观心、观法,你还会再情绪化吗?四正勤具足了,还会动不动就任性、耍脾气?跟人家相处,棱棱角角、横竖之间分不清楚,就是这些条件不具足,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接着我们来看「四果修行次第」。
四果修行次第
一、资粮位,又称三贤位。
(一)五停心位:多贪众生,作不净观;多瞋众生,作慈悲观;多痴众生,作因缘观;多散众生,作数息观;多障众生,作念佛观。
(二)别相念处位:缘苦谛境,别观四念处。
(三)总相念处位:缘苦谛境,总观四念处。
二、加行位,又称四善根位。
(一)暖位:修四正勤,观四谛境,得相似解。
(二)顶位:修四如意足,观四谛境,更得胜解。
(三)忍位:修五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有上中下忍。
(四)世第一位:修五力,于四谛境无间,必发无漏。
三、见道位:得须陀含、初果。修七觉支,如实觉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见我空所显真如。
四、修习位:又称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位。修八正道,缘四谛境,渐次修习,进断欲界思惑。
五、究竟位:又称无学位,得阿罗汉果。断尽上二界思惑,成五分法身,不受后有。
四果的修行次第,基本上分这五个层次: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见道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一般而言,我们现在大概是在第一跟第二之间。很多修大乘的,往往瞧不起修小乘的,但是你看看这最基本的资粮位,这五停心位中你具备了哪一位?你哪一观完成了?假如连一个也没有,那凭什么瞧不起人家?
一天到晚动不动就「我是大乘,我这个是明心见性的或最究竟的……」,我看你是除了认识「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而已,其他什么也没有。「本来面目是什么?深参念佛是谁?」你什么时候参过?光会讲一些大话没用。佛门中讲修行,要你实实在在去做,不是讲大话的;只会讲大话的人,都是从大脑上发展出来的。假如连基本的「五停心」都没有,光会吹牛皮没用,讲起来风风光光,人家随便一戳就破了!真正的行位是靠修来的,这个假不了,或许唬得了别人,可唬不了阎罗王。
以前有一位高僧叫作金碧峰,禅定的功夫很深,有一天皇帝送了一个紫金钵给他,他心里很开心,于是对这个钵起了贪爱之心。一日,他的阳寿尽了,阎罗王差了两个小鬼来找他,可是他入定去了,小鬼找不到,这下只好去找土地公帮忙了。土地公想一想说:「还不简单,金碧峰最爱他的紫金钵了,你们只要敲二下紫金钵,他自然就会出定。」果然,二个小鬼轻轻往紫金钵弹了三下,金碧峰就出定了。「是谁啊?干嘛敲我的紫金钵?」小鬼跟他说:「你阳寿尽了,是阎罗王要我们来抓你的。」金碧峰心想:「这下不妙了,修了老半天,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于是就跟两个小鬼商量,让他再好好瞧一瞧这个紫金钵。小鬼说:「好吧!再给你几分钟。」就在此时,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个粉碎,然后双腿一盘,有入定去了,这一次他已经心无挂碍了,于是留下一句:「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拿老僧金碧峰。」各位有没有这种本事?他可以贪,但是要放下,马上可以放。「没有啦,我才不贪……」情境来了,看你贪不贪?嘴巴不贪,满心都是贪;所以不要讲大话,基本功夫一定要锻炼出来。
大家有这个机缘放下一切来这里禅修,期望各位好好地在这里下功夫,好好地去体会、感受一下。「精进组」的三个月下来不成就,我们可就麻烦了,生生世世要扛你到成就;来随喜一个礼拜的,感受一下,至少福德、功德会增加很多。回向文上面说假如读诵一遍或思考一遍,将成金刚坚种。对于这个法,要有熏习的能力。有没有成就不管,既然要教你了,不成就我负责;你不进来没我的事,既然让你进来,我们就负责,不然就不让你进来了。各位好好在这边办道、用功,其他的不要管。所以在行法上,资粮位一定要去具足。
资粮位的第二、第三,讲的就是四念处;「别相念处位」是从现象界看苦谛,然后四念处一个一个来修;「总相念处位」则是从苦的现象来总观四念处;从苦、集、灭、道来看,「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同时观,这个叫作总相念处位。资粮位分这三个位次。这些条件我们具足了吗?你说:「我们大乘行法不按照这个标准。」那就把标准拿出来吧!总不能只会跟人争辩,其他什么也没有,那不算修行。
第二个是加行位,又称为「四善根位」。善根的高低,从资粮位以后才能看得出来,未经资粮位的调整,看不出来。这相当于我们参加某个专业训练,课程结束以后会有一个资格测验,测验完就定位了,但它只是测你现有的条件而已。资粮位的意思就是经过一个简单的训练以后,可以知道你的资粮到底有多少,你的根器是如何。有些人很会伪装,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可是真的要做事,却是「软脚虾」一个。第一天来,笔记本拿着,你讲一句,他就记一句,表面上看起来蛮像有那么一回事,等到开始做事时,三分钟就没了,实质上里面是空的,因为他的资粮就是如此嘛。
透过一个简单的训练,可以感受到你的资粮状况,那个就是你的善根;而透过这个资粮位的训练,可以去具足你现在没有的部份,这时候你可以大量的去冲刺、去具足。譬如,资粮位的训练,就好像要把水倒进去每个容器,容器有大有小。有些容器非常大,可是里面空空的,这时候经过资粮位的修行,容器里面很快就装满水了,这时的善根就是那么大;有些容器非常小,但是原来里面的水,几乎是满的,所以资粮位的训练对他的影响不大,因为他本来就已经具足那些条件。
佛门中有些修行人,从小就在佛教家庭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也是从小就学佛,学到八、九十岁还在学,可是仍然跟世间凡夫没有太大的差别。换句话说,他的善根本来就那么小,只是他有那么好的因缘、好的福报,出生在学佛的家庭,但他就是那个小容器,再怎么样的资粮位训练,他都没有办法成长,因为善根小。有些人虽然看起来十恶不赦的样子,其实只是因为没有因缘、没有福报,所以少有机会听闻佛法;可是有一天,突然在某种因缘情况底下听到佛法,听的时候有可能是一边啃鸡腿一边听,但是隔天就出家去了,三个月以后就证阿罗汉了。为什么?因为他之前没有接触过,容器是空的,在这样的一个因缘下,他转过来了,三个月的资粮把他的容器充满了,所以很快可以有成就;这也是我们讲「众生平等」的原因所在;而我们讲有些老修行修到后来变成老油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我们能有这么好的因缘、福德,那就要让你的善根充分发展出来;不用去担心自己善根的大小,关键是要能让善根成长起来,不成长就很麻烦,希望大家对于这个部份能够有所认知。
第二个「加行位」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暖、顶、忍、世第一位」。暖位,修四正勤;顶位,修四如意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从前面到五根、五力这里,都属于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当然,这里它是这样划分,对中国人来讲,修行从来不照次序来的;不照次序也可以,因为每个人所具足的条件不一样,你可能四正勤不足,但是五根、五力很够,那你就要把四正勤、四如意足充实起来,关键在这个地方。每个人的根器、因缘具足的情况不一样,总之要赶快把不足的部份补充起来就对了。
第三个是「见道位」,得须陀含、初果。见道位开始修行了,这时候开始修七觉支,如实觉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见「我空」所显现的真如。
第四个是修习位,又称为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修道位主要是修「八正道」,缘四谛境,渐次修行,更进一步断欲界的「思惑」。见道位是修七菩提分(七觉支),断「见惑」;修道位是修八正道,断「思惑」。这些通通完成以后,就叫作究竟位。换句话说,你全部修习完成以后,你会有一种所谓的「保衽功夫」;这个情况就像电锅煮饭,煮熟、跳起来以后…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贰 哪一个是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