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贰 哪一个是我?
三十七道品
禅修过程中,有几个基本需要认识的部份,我们先介绍「三十七道品」。
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七菩提分: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十七道品」是整个佛教的根源及主轴,很多人对佛教的认知,大多是停留在佛教故事跟佛教常识,很少涉及到佛教的实质面。三十七道品是最基本的佛家本质。
第一个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你念起来很顺,却不知道怎么修。「观身不净」要怎么修?一般传统上就这样讲:「这个身体很脏,鼻子有鼻屎,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这样讲根本没办法修。这个「不净」不是一般认知的不净,假如你不知道观身不净的「凈」指的是什么,那你很难修。「观身不净」的修法就是六妙门的数息观,你要是不解其义,可能就会修成「白骨观」了。虽然白骨观也是直接讲「观身不净」,但是唯有数息观才是真正把「欲界身」转成「色界身」最直接了当的方法,这部份若是不懂,学佛无有是处!
「观受是苦」也是一个行法。在各种苦受当中,你怎么样去肯定这个行法是什么?你说就是「一切受是苦,接受、享受都是苦……」,关键是,你怎么样肯定这个苦,又怎么样把苦给除掉?这时就要按照它的实际行法来。各位一定要从修行面来谈佛法,而不是用大脑来解释佛法;否则,弄到后来佛法看起来很兴盛,但争论也很多;只要有争论就不是佛法,我们应该深切的体会这个部份。
「观心无常」也是一个行法。心很无常,一天当中数不清有多少变化,别人讲你好话或替你着想的,你就很高兴;要你替别人着想的,那就不行了。这种情况也是心的无常,但是你看得到吗?很多人学佛学到很会讲,用讲的,头头是道,可是真的境界来了,往往没办法接受,这就是因为没有「行」,对佛法的认知只是从「文字相」,多是用大脑来解释,但真正的佛法是从修行面来讲的。三十七道品也一样,它是从修行面讲的,不是从解门来看。
「观法无我」也一样,「能、所」一对立,「心法」起作用,「色法」受指挥,心法、色法之间哪有我?一切法只有心法跟色法的作用,那我们到底是把心法当作我,还是把色法当作我?或者是把心法、色法所构成的「一合相」当作我?那个「我」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部份必须从实际修行中认知,否则没有办法。有实修的基础,境界来才不会翻倒你;透过大脑的解释,虽然也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境界一来就垮了。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从行门上来看佛法、证佛法;不会讲经的人也会成就,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是从实践来,是最符合佛法的基本宗旨跟要领。用讲的不是不行,但必须配合实践,否则就不是佛法,只是知识。
第二个四正勤——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也是要去实践的,不是用讲的。「未生善是什么?」我能不能做、要怎么去做?「未生恶是什么?」我能不能坚持不做?有些东西不是「你不做」,而是因为「你不知道」,知道就会很想做,比如跟你讲股票不要玩,你说「我不会玩股票啦……」,其实是你不知道,不是不会去玩;假如有几个人在你耳边谈股票谈个几天,我看你口袋的钱就通通跑出去啦。这种情况就是你不知道,不是不会做。从修行的立场来看,这个东西既然不好,那我要去了解他,然后完全制止他;知道而不会去进行,这样才对。即使看到人家发财,你也很高兴地鼓鼓掌就好,心里面不会在那边嘀咕「哎唷!那个假如是我该多好……」;或是看到人家发票中奖了,心想:「哎唷!那时候他就排在我前面……」,你的心会动,这都不算。四正勤要能够很踏实地实践,看到人家发财要能够替别人高兴才对;假如我们的心没办法制止,那就表示我们的修行有问题。
「四如意」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如意」的意思就是圆满;「欲」在这里的意思是愿望,是指追求菩提、了生死、开智慧的这种愿望,不是七情五欲的欲;「念」是追求这个终极目标的志愿、毅力;「进」就是精进;「慧」是智慧。这些都要能够圆满,要能够具足。
「五根」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根器,「力」是能力,信、进、念、定、慧这五个是修行人的基本条件。这五个根器跟五个能力是一样的,你的根器要能发挥作用,有那个根器却不能发挥作用,那没有用。就像很多人从下就能写一手好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机会写字,那就是有写字的「根」,却没有写字的「力」,那个缘一直没有兑现,你就没有办法发挥。有很多人歌喉很好,可是每天为了三餐奔忙、劳累,根本就没有机会唱歌;他有那种根,但没有那个缘,所以没机会发展,那就等于没有那个能力了。前面讲的这些,都是行者应该具足的基本条件,这些还不具足的人,自己要努力去充实,让它成长起来。
接着要谈的「七菩提分」、「八正道」,这部份才是我们真正要进行的地方。「七菩提分」又称为「七觉支」,分别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觉支」就是菩提分,「七觉支」就是告诉修行者:心念要一直泡在这里面,什么事都要想到这个部份,由这七个部份来指导我们思考的方向。有些人看到别人一稍有什么动作,他就会开始揣测:「那个人就是怎么样……」那都是你自己想的,如果老是凭着自己的好恶思考,或只讲你喜欢的,这不是修行者;所以要把心泡在七菩提分,让这七个部份来指导我们心的思考方向。一开始,你可能没有办法很客观、正确的思惟,那不要紧,只要把心念所有的状况都导向这七个地方就可以了,即使事相上有错,因果上也不会错。
譬如有人骂你,「喔,他是要我好……」;即使他是恶心骂你,那是他的事,你只要通通导往「是要我好的」,那就对了,因果上你没有错,别人说「他是要陷害你……」,不要管它,你的心「导正」就好,要是他真的是要陷害你,是他要背因果,与你无关。千万不要人家随便讲一句话,你马上就联想到「这里面有什么目的、他要做什么……」。你想那么多干嘛?他是一只猴子,结果你变成七十二只猴子一直跳,那就错了!你全部导到这个地方来,那就很容易定、静,很容易安。
假使看到一点状况,就自己「想一堆」,你的心就是扩散型的,一直向外散开,这就是无穷的苦在逼迫你。若是不能如实了知的,你就导到七菩提分,这就是一种内敛;内敛的人不会向外晃动,会向内收缩进来,基本上这样不会造业了,因为是向内收敛的;然后,你有固定的目标,随着功夫运用的成熟,你的菩提会逐渐开花,菩提花会一直展开。假如是向外的话,你的菩提花就枯萎了,法身慧命没有办法启发,那只有堕落的份了,这是凡夫的现象。至于七菩提分怎么解释,这部份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解释了。接着来谈八正道。
第七个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个的定义,各位自己去查字典,它是讲身、语、意三业要怎么做的问题。行者的「心」就用七菩提分来作指导,「身」就用八正道来作指导;换句话说,用七菩提分来安置我们的心,用八正道来安置我们的身、口、意,修行就在这个地方。佛教与其他外道的不共法就在这两个——七菩提分、八正道。其他的外道可能也有这一部份,但要求跟周延性没有佛教这么完整。其他宗教在追求人格的完美、人性的完整发展、人生观的健全上,或多或少都有要求,只是要求的比例不同,主要是看各个宗教在领导、指导众生时的要求,有些部份要求很严,某些部份就比较松。
譬如: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不能有配偶,而结了婚的不准离婚,这个意思是说结婚的人就没有当神父的机会,这是天主教的标准。当神父还有一个要求——必须终身贞节;他就要发这个誓愿,这部份相当于我们五戒当中的不淫戒。也有放宽的,譬如基督教的牧师是可以结婚的。同样是淫欲的问题,各个宗教的要求有宽、有严,相差很大。任何宗教在这个层面上,都有他们一定的规范标准,但是这些规范每个宗教不一样。当然,它在指导也好、在自修也好,各有不同的成果。现在佛教提出来的标准是这样,一个行者想要克期取证,就必须有一些规范及应该具备的条件;这个地方所讲的,就是我们要具备的条件。
其次要跟各位讲的是,在修…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拾贰 哪一个是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