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

  

拾貳 哪一個是我?

  

叁十七道品

  

禅修過程中,有幾個基本需要認識的部份,我們先介紹「叁十七道品」。

  

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叁、四如意: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四、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七菩提分: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叁十七道品」是整個佛教的根源及主軸,很多人對佛教的認知,大多是停留在佛教故事跟佛教常識,很少涉及到佛教的實質面。叁十七道品是最基本的佛家本質。

  

第一個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個你念起來很順,卻不知道怎麼修。「觀身不淨」要怎麼修?一般傳統上就這樣講:「這個身體很髒,鼻子有鼻屎,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這樣講根本沒辦法修。這個「不淨」不是一般認知的不淨,假如你不知道觀身不淨的「凈」指的是什麼,那你很難修。「觀身不淨」的修法就是六妙門的數息觀,你要是不解其義,可能就會修成「白骨觀」了。雖然白骨觀也是直接講「觀身不淨」,但是唯有數息觀才是真正把「欲界身」轉成「色界身」最直接了當的方法,這部份若是不懂,學佛無有是處!

  

「觀受是苦」也是一個行法。在各種苦受當中,你怎麼樣去肯定這個行法是什麼?你說就是「一切受是苦,接受、享受都是苦……」,關鍵是,你怎麼樣肯定這個苦,又怎麼樣把苦給除掉?這時就要按照它的實際行法來。各位一定要從修行面來談佛法,而不是用大腦來解釋佛法;否則,弄到後來佛法看起來很興盛,但爭論也很多;只要有爭論就不是佛法,我們應該深切的體會這個部份。

  

「觀心無常」也是一個行法。心很無常,一天當中數不清有多少變化,別人講你好話或替你著想的,你就很高興;要你替別人著想的,那就不行了。這種情況也是心的無常,但是你看得到嗎?很多人學佛學到很會講,用講的,頭頭是道,可是真的境界來了,往往沒辦法接受,這就是因爲沒有「行」,對佛法的認知只是從「文字相」,多是用大腦來解釋,但真正的佛法是從修行面來講的。叁十七道品也一樣,它是從修行面講的,不是從解門來看。

  

「觀法無我」也一樣,「能、所」一對立,「心法」起作用,「色法」受指揮,心法、色法之間哪有我?一切法只有心法跟色法的作用,那我們到底是把心法當作我,還是把色法當作我?或者是把心法、色法所構成的「一合相」當作我?那個「我」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部份必須從實際修行中認知,否則沒有辦法。有實修的基礎,境界來才不會翻倒你;透過大腦的解釋,雖然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境界一來就垮了。這就告訴我們,必須從行門上來看佛法、證佛法;不會講經的人也會成就,原因就在這裏,因爲他是從實踐來,是最符合佛法的基本宗旨跟要領。用講的不是不行,但必須配合實踐,否則就不是佛法,只是知識。

  

第二個四正勤——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也是要去實踐的,不是用講的。「未生善是什麼?」我能不能做、要怎麼去做?「未生惡是什麼?」我能不能堅持不做?有些東西不是「你不做」,而是因爲「你不知道」,知道就會很想做,比如跟你講股票不要玩,你說「我不會玩股票啦……」,其實是你不知道,不是不會去玩;假如有幾個人在你耳邊談股票談個幾天,我看你口袋的錢就通通跑出去啦。這種情況就是你不知道,不是不會做。從修行的立場來看,這個東西既然不好,那我要去了解他,然後完全製止他;知道而不會去進行,這樣才對。即使看到人家發財,你也很高興地鼓鼓掌就好,心裏面不會在那邊嘀咕「哎唷!那個假如是我該多好……」;或是看到人家發票中獎了,心想:「哎唷!那時候他就排在我前面……」,你的心會動,這都不算。四正勤要能夠很踏實地實踐,看到人家發財要能夠替別人高興才對;假如我們的心沒辦法製止,那就表示我們的修行有問題。

  

「四如意」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如意」的意思就是圓滿;「欲」在這裏的意思是願望,是指追求菩提、了生死、開智慧的這種願望,不是七情五欲的欲;「念」是追求這個終極目標的志願、毅力;「進」就是精進;「慧」是智慧。這些都要能夠圓滿,要能夠具足。

  

「五根」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根器,「力」是能力,信、進、念、定、慧這五個是修行人的基本條件。這五個根器跟五個能力是一樣的,你的根器要能發揮作用,有那個根器卻不能發揮作用,那沒有用。就像很多人從下就能寫一手好字,可是後來再也沒有機會寫字,那就是有寫字的「根」,卻沒有寫字的「力」,那個緣一直沒有兌現,你就沒有辦法發揮。有很多人歌喉很好,可是每天爲了叁餐奔忙、勞累,根本就沒有機會唱歌;他有那種根,但沒有那個緣,所以沒機會發展,那就等于沒有那個能力了。前面講的這些,都是行者應該具足的基本條件,這些還不具足的人,自己要努力去充實,讓它成長起來。

  

接著要談的「七菩提分」、「八正道」,這部份才是我們真正要進行的地方。「七菩提分」又稱爲「七覺支」,分別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覺支」就是菩提分,「七覺支」就是告訴修行者:心念要一直泡在這裏面,什麼事都要想到這個部份,由這七個部份來指導我們思考的方向。有些人看到別人一稍有什麼動作,他就會開始揣測:「那個人就是怎麼樣……」那都是你自己想的,如果老是憑著自己的好惡思考,或只講你喜歡的,這不是修行者;所以要把心泡在七菩提分,讓這七個部份來指導我們心的思考方向。一開始,你可能沒有辦法很客觀、正確的思惟,那不要緊,只要把心念所有的狀況都導向這七個地方就可以了,即使事相上有錯,因果上也不會錯。

  

譬如有人罵你,「喔,他是要我好……」;即使他是惡心罵你,那是他的事,你只要通通導往「是要我好的」,那就對了,因果上你沒有錯,別人說「他是要陷害你……」,不要管它,你的心「導正」就好,要是他真的是要陷害你,是他要背因果,與你無關。千萬不要人家隨便講一句話,你馬上就聯想到「這裏面有什麼目的、他要做什麼……」。你想那麼多幹嘛?他是一只猴子,結果你變成七十二只猴子一直跳,那就錯了!你全部導到這個地方來,那就很容易定、靜,很容易安。

  

假使看到一點狀況,就自己「想一堆」,你的心就是擴散型的,一直向外散開,這就是無窮的苦在逼迫你。若是不能如實了知的,你就導到七菩提分,這就是一種內斂;內斂的人不會向外晃動,會向內收縮進來,基本上這樣不會造業了,因爲是向內收斂的;然後,你有固定的目標,隨著功夫運用的成熟,你的菩提會逐漸開花,菩提花會一直展開。假如是向外的話,你的菩提花就枯萎了,法身慧命沒有辦法啓發,那只有墮落的份了,這是凡夫的現象。至于七菩提分怎麼解釋,這部份自己去查字典,我不解釋了。接著來談八正道。

  

第七個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八個的定義,各位自己去查字典,它是講身、語、意叁業要怎麼做的問題。行者的「心」就用七菩提分來作指導,「身」就用八正道來作指導;換句話說,用七菩提分來安置我們的心,用八正道來安置我們的身、口、意,修行就在這個地方。佛教與其他外道的不共法就在這兩個——七菩提分、八正道。其他的外道可能也有這一部份,但要求跟周延性沒有佛教這麼完整。其他宗教在追求人格的完美、人性的完整發展、人生觀的健全上,或多或少都有要求,只是要求的比例不同,主要是看各個宗教在領導、指導衆生時的要求,有些部份要求很嚴,某些部份就比較松。

  

譬如: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不能有配偶,而結了婚的不准離婚,這個意思是說結婚的人就沒有當神父的機會,這是天主教的標准。當神父還有一個要求——必須終身貞節;他就要發這個誓願,這部份相當于我們五戒當中的不淫戒。也有放寬的,譬如基督教的牧師是可以結婚的。同樣是淫欲的問題,各個宗教的要求有寬、有嚴,相差很大。任何宗教在這個層面上,都有他們一定的規範標准,但是這些規範每個宗教不一樣。當然,它在指導也好、在自修也好,各有不同的成果。現在佛教提出來的標准是這樣,一個行者想要克期取證,就必須有一些規範及應該具備的條件;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我們要具備的條件。

  

其次要跟各位講的是,在修…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