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P3

  ..續本文上一頁,好要讓它再保溫一下,這樣的飯才會好吃。那個「等一下」叫作「究竟位」,也就是「無學位」;它不用加熱了,只是讓他保溫一下。修行成熟了沒錯,這時就像水果一樣,摘下來以後不要馬上吃,用報紙再包個幾天會更好吃。生命的成長也有這樣的情形。

  

「生命的成長」在佛教來講,叫作「聖言量」,他告訴我們成長的一個軌迹,我們照著這一條軌迹來修行不會錯。每一個人在這地方進進出出,長長短短不太一樣,就像小孩子的成長,有的先學會說話,有的先學會走路;基本上小孩子通常幾個月會長牙齒、幾個月會走路、幾月會講話,大致上它有一定的成長時間和過程,但有些小孩會在某方面快一點或慢一點,那不要緊,只是成長的速度不同,但它大致上都是在這個範圍裏面。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成長大概是這個樣子,雖然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些出入,那無所謂。我們在法身慧命的熏修上也一樣是朝著這樣的方向進行,我們擔心的是:第一,我們不懂得法身慧命成長的重要性;第二,即便想要學佛,可是卻把目標看錯了。很多人進入佛門以後,就一直想「我成道以後要怎麼樣……」,想那麼多幹嘛?重點是「成道以前我要具足什麼、要做什麼、怎麼做、要經過哪些階段」,而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邊妄想成道以後如何如何;這就像有些年輕的媽媽,小孩生完以後抱在手裏,就在那邊幻想「長大以後,給他當歌星,可以賺很多錢……」,可是小孩已經餓了,她卻不懂得要喂奶。同樣的,修行的重點不是在成道以後要做什麼,而是成道以前我要經過哪些階段、要怎麼做,修學的過程我該注意什麼。以往是別人照顧我,修行本身就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也要能看得出來:「我到底哪個地方要注意、到哪個地方該怎麼進行。」這部份要自己下功夫,別人沒辦法幫我們;別人幫你的話,你可能會跟他吵、會對立。這是在修行上自己要留意的地方。

  

四谛十六行相

  

一、苦谛

  

(一)苦:觀此身是苦,逼迫性故。

  

(二)空:觀因緣所生故空,違我所見故。

  

(叁)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待衆緣故。

  

(四)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違我見故。

  

二、集谛

  

(一)集:觀招集苦果,等現理故。

  

(二)因:觀苦果之因,如種理故。

  

(叁)生:觀苦果生,相機存在,相續理故。

  

(四)緣:觀諸緣成就苦果,成辦理故。

  

叁、滅谛

  

(一)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諸蘊盡故。

  

(二)凈:觀叁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叁火熄故。

  

(叁)妙:觀出離叁界,無諸憂患,無衆患故名妙。

  

(四)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脫衆災故名離。

  

四、道谛

  

(一)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通行義故。

  

(二)如:道契正理,契正理故如。

  

(叁)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正趣向故行。

  

(四)出:由此聖道,以出生死,能永出故出。

  

行者修行到「加行位」以後,即已澈見四谛真理,到了「頂位」,更須觀「四谛十六相」。「四谛十六相」是到達「頂位」以後的修法,你看它苦、集、滅、道,每一個都有四個。四谛十六相的定義,我們不詳細講,對這些知識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

  

聖位所斷煩惱

  

聖位者,就是于「世第一位」,于四谛境無間,發起無漏真智,親證四谛境,于諸谛境現前觀見,稱爲聖谛現觀;這時以此現觀位,發起無漏十六心,觀上下八谛真理,而斷盡叁界見惑八十八使,即成就預流聖果者。「十六心」分別是:一、苦法忍;二、苦法智;叁、集法忍;四、集法智;五、滅法忍;六、滅法智;七、道法忍;八、道法智;九、苦類忍;十、苦類智;十一、集類忍;十二、集類智;十叁、滅類忍;十四、滅類智;十五、道類忍;十六、道類智。

  

上面一到八的「法忍、法智」是觀欲界苦(此即下四谛),九到十的「類忍、類智」是觀色界、無色界苦(此即上四谛);「法智」屬于所觀理,「類智」屬于能觀智。「忍」就是無間道智(間、阻礙之意),「智」就是解脫道智。一到十五,屬于見道位「預流向」的成就,因爲是趣向預流果的因行道位,所以叫作「預流向」。第十六「道類智」是屬于「預流果」的成就,于諸谛理都可以盡見了;因爲是透過修習而「重見」的,所以屬于修道攝,叫作「預流果」。證得初果,這時叁界「見惑八十八使」都斷盡了,忍智具足;證得二、叁果,斷盡欲界見思惑;證得四果,斷上二界思惑。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些問題:你應該要怎麼修、內容是什麼?這部份提供給各位參考。佛法它有一個特色,就是前面要進入「第一位」那裏比較麻煩;進入第一位以後,要進入第二位就簡單了,它只是深化而已。進入第一位預流聖果它有這「十六心」;「苦法忍」、「苦法智」事實上是一樣的,「忍」也是「智」,但兩者之間有一點點差別。「忍」不是忍耐,它是一種智慧;就好像智慧的智跟慧也有差別,否則就不會用「智慧」兩個字,對不對?至于差別在哪裏,各位自己去感受了。如果硬是要把它定義出來的話,簡單講,「智」的意思就是根本、本體;慧的意思就是作用。所以智慧就是有某一種能力,能力本身叫作「智」,能力起作用叫作「慧」;忍跟智也類似這種情況。古代先講忍跟智,後來才講智跟慧;這兩者好像也有不同,至于不同在哪裏,這部份「很難說」,你只能自己慢慢地去感受了。

  

「苦法忍」就是了解苦的這一種狀況,了解苦的狀況,本身就是一種智慧。「苦法智」也是一樣,我知道苦的這一種狀況,那你能夠怎麼運作,這叫作智。苦、集、滅、道都有這一類,他這裏有忍、智,還有類忍、類智,一共分有四個階段;從苦集滅道來講,就分成十六個部份,這部份提供給各位參考,我們不詳細的講。

  

叁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惑

  

衆生的煩惱很多,總而言之不外「見惑」與「思惑」;思惑又稱爲「修惑」,若能將見、思二惑給斷了,其他的「隨煩惱」也就斷了。底下是「九地八十一品修惑」的說法,提供給各位參考,我們不一一說明。這是從《俱舍論》這一類經典摘錄出來的。

  

一、五趣雜居地(欲界):貪瞋癡慢四種;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二、離生喜樂地(色界):貪癡慢等叁種;九品(同前)。

  

叁、定生喜樂地(同上):貪癡慢等叁種;九品(同前)。

  

四、離喜妙樂地(同上):貪癡慢等叁種;九品(同前)。

  

五、舍念清淨地(同上):貪癡慢等叁種;九品(同前)。

  

六、空無邊處地(無色界):貪癡慢等叁種;同前。

  

七、識無邊處地(同上):貪癡慢等叁種;同前。

  

八、無所有處地(同上):貪癡慢等叁種;同前。

  

九、非想非非想處地(同上):貪癡慢等叁種;同前。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小乘修行的理論結構非常嚴謹,系統也非常明了。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會不會跟他的弟子們解析這些,我們現在無從得知,尤其是中國佛教的部份更難體會;南傳佛教當然是認爲「佛陀講的就是這些見惑、思惑要怎麼斷……」。你看光這些資料,要背的不知有多少,背起來就跟電腦一樣了。沒錯,這部份佛陀一定會講,但是我肯定佛陀不會講到這麼仔細。「有見惑、思惑,見惑、思惑有哪些,大概有上、中、下品」這些可能會講,至于上品、中品、下品有多少?未必都講得那麼清楚。那爲什麼後來演變到愈講愈清楚呢?這是師父教導徒弟時所衍生的狀況。

  

一般徒弟大概可以分爲二種,一種叫作「啞羊」型的,啞羊你知道嗎?就是不會叫的羊。這類的徒弟,不管師父講什麼他都是「是!」怎麼講他都是「對!」講也對,不講也對,師父去睡覺、上課遲到,他也是「對」。碰到這種徒弟很好教,你怎麼教,他都「嗯」,好像除了點頭,沒有其他的,碰到這種徒弟,你認真教就對了,縱使生氣,也只能悶在肚子裏,因爲他很乖啊。還有一種徒弟,叫作「羚羊型」的,師父講叁分,他會問七分:「爲什麼?怎麼會這樣?後來又……。」師父上課也不能遲到,「八點半上課,怎麼八點叁十一分還沒到!」碰到這樣的徒弟,師父就不能亂講話了,行爲上也要很小心,因爲他會盯得很緊,他有他的一套標准。所以當講到上品、中品、下…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