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過程中就算前面講的這些都具備了,它只是前行階段。現在大家的分數,大概從二、叁十分到七、八十分之間,沒有人一百分,一百分的已經是阿羅漢了;那你也不至于太差,太差的應該也不會來這裏了。所謂太差的,就是那些人格有問題、精進有問題、人性有深刻的傷害、扭曲的這種人。另外還有一種人,因爲正在事業上奮鬥,所以還沒有覺醒到,這時候他的分數很低,可是當他覺醒以後,開始注意並且規範自己的言行時,可能會進步很快。
一般判斷生命品質的高低,是以這個標准來判斷的——你本身在這一方面覺醒了多少、認識了多少,從這裏來判斷的。以往沒有認知到就算了,現在應該要趕快去具足這些條件,否則很難進行。你看,爲什麼道場裏頭是非那麼多、情緒化那麼嚴重?就是因爲不具足這些條件。想想看,如果四念處具足了,觀身、觀受、觀心、觀法,你還會再情緒化嗎?四正勤具足了,還會動不動就任性、耍脾氣?跟人家相處,棱棱角角、橫豎之間分不清楚,就是這些條件不具足,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接著我們來看「四果修行次第」。
四果修行次第
一、資糧位,又稱叁賢位。
(一)五停心位:多貪衆生,作不淨觀;多瞋衆生,作慈悲觀;多癡衆生,作因緣觀;多散衆生,作數息觀;多障衆生,作念佛觀。
(二)別相念處位:緣苦谛境,別觀四念處。
(叁)總相念處位:緣苦谛境,總觀四念處。
二、加行位,又稱四善根位。
(一)暖位:修四正勤,觀四谛境,得相似解。
(二)頂位:修四如意足,觀四谛境,更得勝解。
(叁)忍位:修五根,于四谛境,堪忍樂欲,有上中下忍。
(四)世第一位:修五力,于四谛境無間,必發無漏。
叁、見道位:得須陀含、初果。修七覺支,如實覺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頓斷叁界見惑,見我空所顯真如。
四、修習位:又稱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位。修八正道,緣四谛境,漸次修習,進斷欲界思惑。
五、究竟位:又稱無學位,得阿羅漢果。斷盡上二界思惑,成五分法身,不受後有。
四果的修行次第,基本上分這五個層次:一、資糧位;二、加行位;叁、見道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一般而言,我們現在大概是在第一跟第二之間。很多修大乘的,往往瞧不起修小乘的,但是你看看這最基本的資糧位,這五停心位中你具備了哪一位?你哪一觀完成了?假如連一個也沒有,那憑什麼瞧不起人家?
一天到晚動不動就「我是大乘,我這個是明心見性的或最究竟的……」,我看你是除了認識「明心見性」這四個字而已,其他什麼也沒有。「本來面目是什麼?深參念佛是誰?」你什麼時候參過?光會講一些大話沒用。佛門中講修行,要你實實在在去做,不是講大話的;只會講大話的人,都是從大腦上發展出來的。假如連基本的「五停心」都沒有,光會吹牛皮沒用,講起來風風光光,人家隨便一戳就破了!真正的行位是靠修來的,這個假不了,或許唬得了別人,可唬不了閻羅王。
以前有一位高僧叫作金碧峰,禅定的功夫很深,有一天皇帝送了一個紫金缽給他,他心裏很開心,于是對這個缽起了貪愛之心。一日,他的陽壽盡了,閻羅王差了兩個小鬼來找他,可是他入定去了,小鬼找不到,這下只好去找土地公幫忙了。土地公想一想說:「還不簡單,金碧峰最愛他的紫金缽了,你們只要敲二下紫金缽,他自然就會出定。」果然,二個小鬼輕輕往紫金缽彈了叁下,金碧峰就出定了。「是誰啊?幹嘛敲我的紫金缽?」小鬼跟他說:「你陽壽盡了,是閻羅王要我們來抓你的。」金碧峰心想:「這下不妙了,修了老半天,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于是就跟兩個小鬼商量,讓他再好好瞧一瞧這個紫金缽。小鬼說:「好吧!再給你幾分鍾。」就在此時,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個粉碎,然後雙腿一盤,有入定去了,這一次他已經心無挂礙了,于是留下一句:「要拿老僧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拿老僧金碧峰。」各位有沒有這種本事?他可以貪,但是要放下,馬上可以放。「沒有啦,我才不貪……」情境來了,看你貪不貪?嘴巴不貪,滿心都是貪;所以不要講大話,基本功夫一定要鍛煉出來。
大家有這個機緣放下一切來這裏禅修,期望各位好好地在這裏下功夫,好好地去體會、感受一下。「精進組」的叁個月下來不成就,我們可就麻煩了,生生世世要扛你到成就;來隨喜一個禮拜的,感受一下,至少福德、功德會增加很多。回向文上面說假如讀誦一遍或思考一遍,將成金剛堅種。對于這個法,要有熏習的能力。有沒有成就不管,既然要教你了,不成就我負責;你不進來沒我的事,既然讓你進來,我們就負責,不然就不讓你進來了。各位好好在這邊辦道、用功,其他的不要管。所以在行法上,資糧位一定要去具足。
資糧位的第二、第叁,講的就是四念處;「別相念處位」是從現象界看苦谛,然後四念處一個一個來修;「總相念處位」則是從苦的現象來總觀四念處;從苦、集、滅、道來看,「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同時觀,這個叫作總相念處位。資糧位分這叁個位次。這些條件我們具足了嗎?你說:「我們大乘行法不按照這個標准。」那就把標准拿出來吧!總不能只會跟人爭辯,其他什麼也沒有,那不算修行。
第二個是加行位,又稱爲「四善根位」。善根的高低,從資糧位以後才能看得出來,未經資糧位的調整,看不出來。這相當于我們參加某個專業訓練,課程結束以後會有一個資格測驗,測驗完就定位了,但它只是測你現有的條件而已。資糧位的意思就是經過一個簡單的訓練以後,可以知道你的資糧到底有多少,你的根器是如何。有些人很會僞裝,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可是真的要做事,卻是「軟腳蝦」一個。第一天來,筆記本拿著,你講一句,他就記一句,表面上看起來蠻像有那麼一回事,等到開始做事時,叁分鍾就沒了,實質上裏面是空的,因爲他的資糧就是如此嘛。
透過一個簡單的訓練,可以感受到你的資糧狀況,那個就是你的善根;而透過這個資糧位的訓練,可以去具足你現在沒有的部份,這時候你可以大量的去沖刺、去具足。譬如,資糧位的訓練,就好像要把水倒進去每個容器,容器有大有小。有些容器非常大,可是裏面空空的,這時候經過資糧位的修行,容器裏面很快就裝滿水了,這時的善根就是那麼大;有些容器非常小,但是原來裏面的水,幾乎是滿的,所以資糧位的訓練對他的影響不大,因爲他本來就已經具足那些條件。
佛門中有些修行人,從小就在佛教家庭中長大,耳濡目染之下,也是從小就學佛,學到八、九十歲還在學,可是仍然跟世間凡夫沒有太大的差別。換句話說,他的善根本來就那麼小,只是他有那麼好的因緣、好的福報,出生在學佛的家庭,但他就是那個小容器,再怎麼樣的資糧位訓練,他都沒有辦法成長,因爲善根小。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十惡不赦的樣子,其實只是因爲沒有因緣、沒有福報,所以少有機會聽聞佛法;可是有一天,突然在某種因緣情況底下聽到佛法,聽的時候有可能是一邊啃雞腿一邊聽,但是隔天就出家去了,叁個月以後就證阿羅漢了。爲什麼?因爲他之前沒有接觸過,容器是空的,在這樣的一個因緣下,他轉過來了,叁個月的資糧把他的容器充滿了,所以很快可以有成就;這也是我們講「衆生平等」的原因所在;而我們講有些老修行修到後來變成老油條,也是因爲這個原因。現在我們能有這麼好的因緣、福德,那就要讓你的善根充分發展出來;不用去擔心自己善根的大小,關鍵是要能讓善根成長起來,不成長就很麻煩,希望大家對于這個部份能夠有所認知。
第二個「加行位」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暖、頂、忍、世第一位」。暖位,修四正勤;頂位,修四如意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從前面到五根、五力這裏,都屬于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當然,這裏它是這樣劃分,對中國人來講,修行從來不照次序來的;不照次序也可以,因爲每個人所具足的條件不一樣,你可能四正勤不足,但是五根、五力很夠,那你就要把四正勤、四如意足充實起來,關鍵在這個地方。每個人的根器、因緣具足的情況不一樣,總之要趕快把不足的部份補充起來就對了。
第叁個是「見道位」,得須陀含、初果。見道位開始修行了,這時候開始修七覺支,如實覺知四谛、以八忍八智頓斷叁界「見惑」,見「我空」所顯現的真如。
第四個是修習位,又稱爲修道位;得斯陀含、阿那含果。修道位主要是修「八正道」,緣四谛境,漸次修行,更進一步斷欲界的「思惑」。見道位是修七菩提分(七覺支),斷「見惑」;修道位是修八正道,斷「思惑」。這些通通完成以後,就叫作究竟位。換句話說,你全部修習完成以後,你會有一種所謂的「保衽功夫」;這個情況就像電鍋煮飯,煮熟、跳起來以後…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拾貳 哪一個是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