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贰 定慧力庄严

  

贰 定慧力庄严

  

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乐闲静精进,是名诸佛教。

  

「身安则道隆」是一位禅行者的基本前提,「身」要先安住下来;这个身包括心,心跟身是合一的,后面讲到正行的时候,各位就可以了解,不但「身」跟「心」合一,连「呼吸」都是合一的。「身」如果不安就会躁,躁动时就无法办道。

  

很多同修虽然很想精进,但没办法精进,这就是「身不安」;身、心不安宁,道就没有办法进,道无法日进,道就不兴隆。这不是指道场的兴隆,是你自己在道上的兴隆。我常讲「一个人什么都不能做,真的能做的只有修行一条路」,但不知你有没有听懂?有的人可能会这么想:「你是和尚,当然讲修行。」但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出家并没有真正在修行,别以为诵诵经做做功课就是修行。告诉各位,修行的「心法」能够掌握,才是真修行,要懂得这一层意义。

  

「身安」是禅修的前提,它的第一要件就是「饮食知节量」;这里讲的「饮食」包括起居,也就是睡眠、饮食习惯都要留意。很多人长年失眠,可是一旦叫他打坐,没多久就睡着了;有些人精神昏沉、做事不集中,可是一禅坐,打妄想的精神却特别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你要从这当中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要知道怎么从饮食、起居上来调整,这叫作「饮食知节量」。

  

「乐闲静精进」,是指心要能够静得下来,它的意思不是指喜好没人吵、很安静的地方;身要闲,意即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事,不要没事学陶侃搬砖,一百个砖块每天搬进搬出。有些人一张嘴整天念个不停,就算让他到玉山山顶一个人住,还是整天念个不停,那就没有用,但也不是禁语就好了,心一定要能静得下来;即使身在不得已需要动的时候,心更要静。心不能静,那就没办法办道,这些基本的条件,一定要先弄清楚。

  

「是名诸佛教」,为什么叫诸佛教?要把佛法看清楚,它有很多种修法,不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十方三世一切佛的教法都不同,众生根器不一,相对的法门也不一样,那通通是佛教。现在只是告诉各位,修行基本上要成就,一定要从禅修开始。禅定的基础有了,念佛、持咒或持戒才有用,假如基础没有,不管修什么都会看起来「乖乖的」。为什么?因为弄错了,那就会像超人一样,人家内裤是穿在里面,他是穿在外面,弄反了嘛。

  

《法华经》上说:「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意思是讲佛安住在大乘里头的状况,要把他获得的「定慧力庄严」境界告诉我们。「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有定、有慧能够起作用,以这样的基础来度众生;换句话说,佛陀进入了法身的领域,用法身的境界来度众生。我们现在度众生,都是用色身度,不是用法身,那只是跟众生结善缘而已。「定慧」是本体,「力」是作用,因为行者的立场是从因向果,所以通常在修行的阶段,会比较强调「定慧」,而不强调作用;讲妙用的时候,就比较重视「力」,本体起作用时是相当广泛的。

  

很多精进的佛弟子认为,那种喜欢讲「相应或成就境界」是不正确的佛法,而讲的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到底那是法身的境界还是色身的幻境;其实,真正进入法身领域所展现的是正确的,而且他也会讲得很清楚。所以,一般人来跟我们讲他的相应或成就境界时,通常我们会跟他说「很好,那是瑞相,不要执着」,其实意思就是说他讲的那个境界是幻境,因为如果是真实境界,一定会描述法身呈现的那个背景。好多人跑来跟我讲:「师父,我那个境界是真的……。」境界是真假不是你定义的,从你描述法身呈现的背景中,我就可以肯定它的真或假;如果无法描述法身背景,光是讲「那是真的」,那你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对你来说也都是真的,知道吗?

  

有一次几个同修开车到嘉义时,五个人都看到天空出现奇景,但是其中一个人说他看到「一整排的飞碟在那边降落」,可是其他四个人也看到了那个奇景,就是没看到飞碟降落。如果那是真实的境界,怎么会只有他一个人看到?可见那是心理上的执着,执着在那一整排的飞碟,所以那个飞碟对他来讲就是真,但是对客观的境界来讲,根本就是幻境,所以只有他一个人看到飞碟。同样的,成就的境界不是你自己定义的,不要特别去描述力的作用。如果连定慧都没有,就不要讲任何境界,怎么讲都是不正确的,要记住这个原则;换言之,假如你真的肯定自己的境界是正确的,就表示你的定慧已经形成。禅修的人要特别注意,要是坐下来会摇、身体会发热或是怎么样,你清楚知道那个状况就好,有任何的境界都是八触十功德,清清楚楚,但不要强调他是好是坏,让它过去就对了;记住这个原则——好境界不起欢喜心,坏境界也不起恐惧心;恐惧心一起,就生病了。

  

要要证入涅槃的方法很多,最紧要的关键就是「定慧」,而以定慧之法契入性海的,就属杜顺和尚的「法界三观」。我们这样说,不是吹捧自己的祖师,因为「法界三观」就是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的境界,那个境界就叫作「海印三昧」,至于怎么到达海印三昧这个目标,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法界三观的基础,还是不出「数息止观」,所以要想达到法界观的真实成就,先要坚固禅修的基础。很多人修了很多定、很多慧,看起来似乎很有成就(定慧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可是他没有办法起作用;法界三观的定慧,是可以直接起作用,这部份我们后面再详细的说明。

  

「数息观」和「白骨观」被称为两大甘露门,这两个修法都可以奠定禅修的基础,但我们还是认为「数息观」的应机最广,而且下手最自然,不必一定要作意起观。白骨观又称为「九想观」,它必须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教育;这一法对于贪心重的人,尤其是好色之徒,是个很好的对治方法。但是修这一法的人,要有相当高的知识基础;这一法不好修,因为如果修不好,那一种心性马上果报现前,不会控制的,那很不好修。那种修半调子的人,可能还会说「抱着白骨睡觉也不错」,所以通常我们不鼓励这种修法,而这个修法也是属于另一套思惟系统。

  

我们这个禅修系统是着重在数息观的修法,因为每个人都有呼吸,所以说数息法比较应机。「数息止观」是法界三观的基础,「止」以伏断结使,「观」以圆断诸惑;「伏断结使」就是制伏一切的烦恼,「圆断诸惑」即是了达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之体,无有差别,也就是「初住」以上者的断惑。

  

「止」是禅定的基础,「观」是养慧的阶梯,所以行者应该「止观双修」、「定慧等持」;倘若行者偏向于「修止」,而缺乏「修观」,就会「多福少慧」,故称为愚;反之,若是偏向「修观」而缺乏「修止」,就会「多慧而少福」,是以称之为狂。我们这一会主要是教「初学禅定」,因此是以「修止」为主,也就是「修定」,至于「修观」、「修慧」的部份只提到一些,其他的则留待讲法界观时再说。这里附带要提醒各位,很多人修定,喜欢停在定中,不想出定,这就很麻烦,一定还要再去超越;透过这个定,再「起观」才能作用,假如定慧不能起作用,那就没有「力」,这个世间会不美好。这种情况就像是一座不开放的名胜古迹,它就没有作用了;一旦开放,也很麻烦,因为它必须维持人人都能受用,这才是「力」的一个真正标准。所以修止不修观,多福而少慧,这个叫作愚;修观不修止,多慧而少福,我们叫作狂,狂和愚都是不当的。

  

社会上有些人修学静坐,过程中会有很舒服的感觉,假如那种也算禅的话,只能称之为「舒服禅」,连定都还没有,但他就会停在这里不前进了,这显示现代人的根器很浅薄;更进一步,他就开始去研究气血怎么运、怎么行,或是去研究气功,这些都不是禅修的真正目标,要留意到。

  

修禅初机

  

修禅初机,我们主要分四个部份来讲:一、具足外缘;二、呵欲弃盖;三、持戒调和;四、七支坐相。首先来谈具足外缘的部份。

  

具足外缘

  

具足外缘有五个部份:一、环境具足缘;二、种族具足缘;三、身相具足缘;四、念慧具足缘;五、世事具足缘。

  

环境具足缘

  

环境具足缘,又称为「衣食处法缘」,也就是衣、食、处、法这四个都要具足。根据经纶的记载,「衣」的部份有雪山大士之法、粪扫衣之例、三衣之制,也有百衣之轨则,不一而足。雪山大士是不穿衣服的,粪扫衣就是坏色衣;三衣就是五衣、七衣、九衣。我们现在虽然是走三衣轨则,但实际上哪只有三衣?说「百衣」还差不多!这个时代若是真的严格执行三衣一钵,很多人就会抗议不人道,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们跟各位说,来这里打七或常住,顶多只能带两包,讲是讲了,很少人做得到。有一个弟子要离开,搬了三车才搬完,最后还交待一句:「没带到的,下次再回来拿。」你看看他的东西有多少?要看书,我们这里都有,看完放回去就好了;要修法,这里的佛像也都可以修,不必什么东西都要带来。

  

其次讲到「食」的部份。出家行者有…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贰 定慧力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