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貳 定慧力莊嚴

  

貳 定慧力莊嚴

  

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樂閑靜精進,是名諸佛教。

  

「身安則道隆」是一位禅行者的基本前提,「身」要先安住下來;這個身包括心,心跟身是合一的,後面講到正行的時候,各位就可以了解,不但「身」跟「心」合一,連「呼吸」都是合一的。「身」如果不安就會躁,躁動時就無法辦道。

  

很多同修雖然很想精進,但沒辦法精進,這就是「身不安」;身、心不安甯,道就沒有辦法進,道無法日進,道就不興隆。這不是指道場的興隆,是你自己在道上的興隆。我常講「一個人什麼都不能做,真的能做的只有修行一條路」,但不知你有沒有聽懂?有的人可能會這麼想:「你是和尚,當然講修行。」但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出家並沒有真正在修行,別以爲誦誦經做做功課就是修行。告訴各位,修行的「心法」能夠掌握,才是真修行,要懂得這一層意義。

  

「身安」是禅修的前提,它的第一要件就是「飲食知節量」;這裏講的「飲食」包括起居,也就是睡眠、飲食習慣都要留意。很多人長年失眠,可是一旦叫他打坐,沒多久就睡著了;有些人精神昏沈、做事不集中,可是一禅坐,打妄想的精神卻特別好。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你要從這當中去了解自己的身體,要知道怎麼從飲食、起居上來調整,這叫作「飲食知節量」。

  

「樂閑靜精進」,是指心要能夠靜得下來,它的意思不是指喜好沒人吵、很安靜的地方;身要閑,意即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事,不要沒事學陶侃搬磚,一百個磚塊每天搬進搬出。有些人一張嘴整天念個不停,就算讓他到玉山山頂一個人住,還是整天念個不停,那就沒有用,但也不是禁語就好了,心一定要能靜得下來;即使身在不得已需要動的時候,心更要靜。心不能靜,那就沒辦法辦道,這些基本的條件,一定要先弄清楚。

  

「是名諸佛教」,爲什麼叫諸佛教?要把佛法看清楚,它有很多種修法,不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十方叁世一切佛的教法都不同,衆生根器不一,相對的法門也不一樣,那通通是佛教。現在只是告訴各位,修行基本上要成就,一定要從禅修開始。禅定的基礎有了,念佛、持咒或持戒才有用,假如基礎沒有,不管修什麼都會看起來「乖乖的」。爲什麼?因爲弄錯了,那就會像超人一樣,人家內褲是穿在裏面,他是穿在外面,弄反了嘛。

  

《法華經》上說:「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意思是講佛安住在大乘裏頭的狀況,要把他獲得的「定慧力莊嚴」境界告訴我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有定、有慧能夠起作用,以這樣的基礎來度衆生;換句話說,佛陀進入了法身的領域,用法身的境界來度衆生。我們現在度衆生,都是用色身度,不是用法身,那只是跟衆生結善緣而已。「定慧」是本體,「力」是作用,因爲行者的立場是從因向果,所以通常在修行的階段,會比較強調「定慧」,而不強調作用;講妙用的時候,就比較重視「力」,本體起作用時是相當廣泛的。

  

很多精進的佛弟子認爲,那種喜歡講「相應或成就境界」是不正確的佛法,而講的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到底那是法身的境界還是色身的幻境;其實,真正進入法身領域所展現的是正確的,而且他也會講得很清楚。所以,一般人來跟我們講他的相應或成就境界時,通常我們會跟他說「很好,那是瑞相,不要執著」,其實意思就是說他講的那個境界是幻境,因爲如果是真實境界,一定會描述法身呈現的那個背景。好多人跑來跟我講:「師父,我那個境界是真的……。」境界是真假不是你定義的,從你描述法身呈現的背景中,我就可以肯定它的真或假;如果無法描述法身背景,光是講「那是真的」,那你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境界對你來說也都是真的,知道嗎?

  

有一次幾個同修開車到嘉義時,五個人都看到天空出現奇景,但是其中一個人說他看到「一整排的飛碟在那邊降落」,可是其他四個人也看到了那個奇景,就是沒看到飛碟降落。如果那是真實的境界,怎麼會只有他一個人看到?可見那是心理上的執著,執著在那一整排的飛碟,所以那個飛碟對他來講就是真,但是對客觀的境界來講,根本就是幻境,所以只有他一個人看到飛碟。同樣的,成就的境界不是你自己定義的,不要特別去描述力的作用。如果連定慧都沒有,就不要講任何境界,怎麼講都是不正確的,要記住這個原則;換言之,假如你真的肯定自己的境界是正確的,就表示你的定慧已經形成。禅修的人要特別注意,要是坐下來會搖、身體會發熱或是怎麼樣,你清楚知道那個狀況就好,有任何的境界都是八觸十功德,清清楚楚,但不要強調他是好是壞,讓它過去就對了;記住這個原則——好境界不起歡喜心,壞境界也不起恐懼心;恐懼心一起,就生病了。

  

要要證入涅槃的方法很多,最緊要的關鍵就是「定慧」,而以定慧之法契入性海的,就屬杜順和尚的「法界叁觀」。我們這樣說,不是吹捧自己的祖師,因爲「法界叁觀」就是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的境界,那個境界就叫作「海印叁昧」,至于怎麼到達海印叁昧這個目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法界叁觀的基礎,還是不出「數息止觀」,所以要想達到法界觀的真實成就,先要堅固禅修的基礎。很多人修了很多定、很多慧,看起來似乎很有成就(定慧本身就是一種成就),可是他沒有辦法起作用;法界叁觀的定慧,是可以直接起作用,這部份我們後面再詳細的說明。

  

「數息觀」和「白骨觀」被稱爲兩大甘露門,這兩個修法都可以奠定禅修的基礎,但我們還是認爲「數息觀」的應機最廣,而且下手最自然,不必一定要作意起觀。白骨觀又稱爲「九想觀」,它必須經過一系列嚴謹的教育;這一法對于貪心重的人,尤其是好色之徒,是個很好的對治方法。但是修這一法的人,要有相當高的知識基礎;這一法不好修,因爲如果修不好,那一種心性馬上果報現前,不會控製的,那很不好修。那種修半調子的人,可能還會說「抱著白骨睡覺也不錯」,所以通常我們不鼓勵這種修法,而這個修法也是屬于另一套思惟系統。

  

我們這個禅修系統是著重在數息觀的修法,因爲每個人都有呼吸,所以說數息法比較應機。「數息止觀」是法界叁觀的基礎,「止」以伏斷結使,「觀」以圓斷諸惑;「伏斷結使」就是製伏一切的煩惱,「圓斷諸惑」即是了達見思、塵沙、無明等叁惑之體,無有差別,也就是「初住」以上者的斷惑。

  

「止」是禅定的基礎,「觀」是養慧的階梯,所以行者應該「止觀雙修」、「定慧等持」;倘若行者偏向于「修止」,而缺乏「修觀」,就會「多福少慧」,故稱爲愚;反之,若是偏向「修觀」而缺乏「修止」,就會「多慧而少福」,是以稱之爲狂。我們這一會主要是教「初學禅定」,因此是以「修止」爲主,也就是「修定」,至于「修觀」、「修慧」的部份只提到一些,其他的則留待講法界觀時再說。這裏附帶要提醒各位,很多人修定,喜歡停在定中,不想出定,這就很麻煩,一定還要再去超越;透過這個定,再「起觀」才能作用,假如定慧不能起作用,那就沒有「力」,這個世間會不美好。這種情況就像是一座不開放的名勝古迹,它就沒有作用了;一旦開放,也很麻煩,因爲它必須維持人人都能受用,這才是「力」的一個真正標准。所以修止不修觀,多福而少慧,這個叫作愚;修觀不修止,多慧而少福,我們叫作狂,狂和愚都是不當的。

  

社會上有些人修學靜坐,過程中會有很舒服的感覺,假如那種也算禅的話,只能稱之爲「舒服禅」,連定都還沒有,但他就會停在這裏不前進了,這顯示現代人的根器很淺薄;更進一步,他就開始去研究氣血怎麼運、怎麼行,或是去研究氣功,這些都不是禅修的真正目標,要留意到。

  

修禅初機

  

修禅初機,我們主要分四個部份來講:一、具足外緣;二、呵欲棄蓋;叁、持戒調和;四、七支坐相。首先來談具足外緣的部份。

  

具足外緣

  

具足外緣有五個部份:一、環境具足緣;二、種族具足緣;叁、身相具足緣;四、念慧具足緣;五、世事具足緣。

  

環境具足緣

  

環境具足緣,又稱爲「衣食處法緣」,也就是衣、食、處、法這四個都要具足。根據經綸的記載,「衣」的部份有雪山大士之法、糞掃衣之例、叁衣之製,也有百衣之軌則,不一而足。雪山大士是不穿衣服的,糞掃衣就是壞色衣;叁衣就是五衣、七衣、九衣。我們現在雖然是走叁衣軌則,但實際上哪只有叁衣?說「百衣」還差不多!這個時代若是真的嚴格執行叁衣一缽,很多人就會抗議不人道,那就沒有辦法了。我們跟各位說,來這裏打七或常住,頂多只能帶兩包,講是講了,很少人做得到。有一個弟子要離開,搬了叁車才搬完,最後還交待一句:「沒帶到的,下次再回來拿。」你看看他的東西有多少?要看書,我們這裏都有,看完放回去就好了;要修法,這裏的佛像也都可以修,不必什麼東西都要帶來。

  

其次講到「食」的部份。出家行者有…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貳 定慧力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