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貳 定慧力莊嚴▪P2

  ..續本文上一頁「不非時食戒」,用食只是爲了資養色身,不是爲了貪享口福;也有「頭陀乞食」、「不四口食」、「阿蘭若檀越供養」的食製,亦有僧團中的「共大僧食」之製,行者依需求而取,不逾越,隨境自在,不貪口腹之欲即可。在家居士,則不適合比照出家的飲食習慣,以免影響家人及大衆的生活標准,最好是隨緣,溫飽即可;如果進入了寺院,就要按照寺院的規矩。我們現在進行的,可以說是僧團中的共大僧食之製,大家的飲食習慣就要按照這個標准來訓練,但並不表示這樣的吃飯方式就是真理,因爲它也是一種訓練,訓練我們服從、一致及警覺性。

  

假如師父准假讓你住山閉關,一個人就不一定要二時臨齋儀,這時要施食也可以,但不一定按照施食儀軌。至于,師父准不准假讓你去閉關,自有師父的一套標准。很多人進道場來,說是要來「精進」的,問題是福報、善根、法門都沒有,怎麼精進?一精進就出問題。一個人時,生活上的事會不會料理?法門的事會不會料理?遇到特殊狀況,你會不會應變?然後運用你的法門,你能夠處理什麼?這些都要知道。雖然施食有施食儀軌沒錯,但你閉關要修的不是那些儀軌,而是慈悲心,你有嗎?假如你連慈憫心都沒有,山神到了怎麼辦?龍神或是金翅鳥到了怎麼辦?你就不會應變了,所以這部份你必須依止善知識,不要自己瞎闖。

  

第叁個講到「處」。深山絕人之處、阿蘭若或清淨伽藍都是上選之處。「阿蘭若」是寂靜之意,也就是適合出家人修行與居住的場所;「伽藍」就是僧院,我們現在大概都是在清淨伽藍之中。有些富貴人家的老奶奶或少奶奶要出家,這種我看只能在家修,然後收個徒弟當長工來服侍他,那因果也是要自己負責。要出家,最好還是住在僧團裏面,不要想住在阿蘭若;要住阿蘭若,就要有下面的四個條件:第一,要有法門;第二,定期有人來指導;第叁,有四、五個人共修;第四,有足夠的財力背景,不做任何應酬佛事。這樣才叫作阿蘭若。若是自己開個小廟,然後偶爾初一、十五做個消災拔度,這樣就不是叫作阿蘭若。

  

清淨伽藍是一個綜合型的蘭若,裏面六和敬、無是非,只是事情比較多,透過與衆生相處的情況來精進行道,訓練自己如何在繁雜的環境中身心安頓,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的藝術工程。「阿蘭若」就像是畫一幅畫,住在伽藍那就不是畫一幅畫而已,那就像是要幫一座龐大的水庫增添美麗的色彩,可不是畫一畫就好了,而是一項龐大的建設工程。所以你要當一個紙上作畫的人,還是真正投入建設一個大型的工程,那就看自己的抉擇了,二種都可以。

  

以上講的都是禅修很好的處所,出家行者,隨緣安處,可以在日常生活需求無匮乏的情況下,有一個完善的辦道處所。但是,在家人跟出家人不一樣,在家行者應該選擇適當時機、合適的場所,以免影響家居生活或妨害事業。所謂「居家的閑靜之處」,這就表示當中是涵蓋時間與空間的搭配,因爲處在工商業發達的社會中,很難要求二六時中都很甯靜,這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例如,有些現代家庭只有一房一廳,那房間可能就是一個很好的做功課場所,古代因爲馬桶就放在房間裏面,房間就不適合做功課或禅修,現代的房間可以,那個單人床或雙人床打坐很好用。

  

第四個是「法」。法有叁個意義:一、要有道場可以共修;二、須有善知識勉勵;叁、要有法門可以實踐,以進菩提之道。善知識可分爲「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就是衣食供養、擁護行法,以及要能助道而不障道。有很多人是助道但也障道,知道嗎?很多外護善知識來護法,也供養衣食,可是行者要精進的時候,他就「哎喲,你這時候應該要做什麼……」,不知他到底是來助道或是來障道的?像這個都要很注意。外護善知識的前提是「助道而不障道」,然後衣食供養、擁護行法。

  

同行善知識就是共修一法,互助切磋、勉勵在道的人。同行善知識有一個忌諱,就是不談佛教的常識跟故事,即便要談,頂多是勉勵一下,不要超過十分之一;佛教的知識、理論有助道的功用,雖然可以談,但也不宜超過五分之一;同行善知識主要應該談論的是行法。或許你會認爲「就這樣念佛、打坐,哪有什麼好談的?」那是因爲你還沒有真正的「進入狀況」;當你很用心,開始進入那種「數息很順,妄想將離不離」時,你會有很清楚的感受,從那裏展開,法身慧命就出現了,那是你的第二生命;第二生命要展開時,這個部份跟同行善知識就談不完了。

  

宗喀巴大師和他的師父都是修文殊師利菩薩的,宗喀巴大師修法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到,親自來跟他講法,師徒二人光是討論「這個文殊師利菩薩是真是假」的問題,就整整討論了一年。這就是同行善知識。這裏所謂的「文殊師利菩薩到」,指的是法身進入智慧的領域;師徒二人不光是討論,討論完還要再入那個境界——宗喀巴入那個境界,宗喀巴的師父也入那個境界,知道嗎?這時要討論的,可就沒完沒了了。這個地方講的「同行善知識」就是共修一法,同樣的法相互切磋、勉勵在道。我們這裏指的「切磋」,大概十分之七都是在討論菩提道上的法身領域。大家要知道,禅修的前行准備完成以後,接著就要入法身了。如果你從經教來談,會覺得:「哪有那麼容易,法身現前就成佛了?」沒錯,法身現前就成佛了!這就如同華嚴講的「十信滿心,報同等覺」一樣;「等覺」就是等覺菩薩,一入圓教初住位,成就跟佛一樣了。所以,這個禅法的門檻是相當高的,希望各位不要抱著學看看或玩一玩的心態,這不一樣,因爲一旦得力,馬上就是出世間丈夫,跟一般講的禅法不一樣,這是一佛乘的道場,我們的要求標准絕對是這麼高。

  

「教授善知識」主要就是指導禅定、示教利喜和勘訂邪正。禅修一定要有人指導,各位來到這裏,以前學的要全部放下,否則對你的學習會産生很大的幹擾,這當中教授善知識會教你注意什麼,何謂邪、何謂正。告訴各位,入法身流,全部是正;不入法身,一直在幻境上打轉的,都屬邪。境界對不對,我們有勘定的標准,對是怎麼個對法,不對又是怎麼樣的狀況,這是有標准的,一定要弄清楚。你有沒有辦法很清楚的描述法身的背景、怎麼入的,你一開口,我就知道了;行者「直心是道場」,你開口就對了,不用隱瞞,也不用編故事,更不會是「欲言又止」要說不說的那一種的,這馬上都可以看出來。

  

各位在「勘定邪正」上,一定要完全放下身段,接納善知識的指導,這個標准到哪個道場去都一樣;假如你離開這裏到別的道場,同樣地要把這邊所教導的通通放下。「全部放下,接納新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功夫;但它不是「我講的才對,別人講的通通不對」,否則,那就很霸道了。因爲不同的道場,它本身語言的表達方法不一樣,例如前面講的「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這裏的「身」和「飲食」,不同的道場,定義都會不一樣。這是一個真實的狀況,各位在接受指導時,一定要先有這樣的心理准備。

  

「法」除了要有道場、善知識外,當然還要「有法門可以實踐」,以近菩提之路。大家來這裏共修,我們必須明確的給各位一個法門,假如有人私底下到達某個進度,法是可以「開」的,雖然方法都一樣,但每個人的用心狀況不同,尤其是進入法身領域的那「一刹那」是完全不同的;這叫作熟稔了。每個人入法身流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就小乘來說,這個叫作「入流」——預流果(初果)要進入的狀況。我們也可以比照小乘的四果來劃分我們的階段:阿羅漢就是我們講的「妙覺」,叁果就是我們講的「隨分覺」,二果就是「相似覺」,初果就是「名字覺」。這樣的話,「叁覺五位」中的四位,通通在裏面了。「始覺」是剛從「不覺」中醒來,還躺在床上的那一刹那。所以叁覺五位與四果也是完全對照得起來,但是內涵完全不一樣,你要擴充它。

  

我們現在有道場給各位緣念,希望大家來這裏共修要「少廢話」,晚上休息的時候,如果一下子睡不著,就應該要靜坐,這一坐叫作堅固香。通常堅固香都是在禅堂裏面,但因爲大家的程度參差不齊,太精進怕有些人不能適應,所以盡量給各位較充裕的時間去調整你的身心,但不是讓各位聊天用的,大家要懂得怎麼運用這些破碎的時間。道場、法門都有了,也有善知識跟你指導,希望大家好好的精進。

  

《邁向佛陀的境界 華嚴禅前行概論 貳 定慧力莊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