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非时食戒」,用食只是为了资养色身,不是为了贪享口福;也有「头陀乞食」、「不四口食」、「阿兰若檀越供养」的食制,亦有僧团中的「共大僧食」之制,行者依需求而取,不逾越,随境自在,不贪口腹之欲即可。在家居士,则不适合比照出家的饮食习惯,以免影响家人及大众的生活标准,最好是随缘,温饱即可;如果进入了寺院,就要按照寺院的规矩。我们现在进行的,可以说是僧团中的共大僧食之制,大家的饮食习惯就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训练,但并不表示这样的吃饭方式就是真理,因为它也是一种训练,训练我们服从、一致及警觉性。
假如师父准假让你住山闭关,一个人就不一定要二时临斋仪,这时要施食也可以,但不一定按照施食仪轨。至于,师父准不准假让你去闭关,自有师父的一套标准。很多人进道场来,说是要来「精进」的,问题是福报、善根、法门都没有,怎么精进?一精进就出问题。一个人时,生活上的事会不会料理?法门的事会不会料理?遇到特殊状况,你会不会应变?然后运用你的法门,你能够处理什么?这些都要知道。虽然施食有施食仪轨没错,但你闭关要修的不是那些仪轨,而是慈悲心,你有吗?假如你连慈悯心都没有,山神到了怎么办?龙神或是金翅鸟到了怎么办?你就不会应变了,所以这部份你必须依止善知识,不要自己瞎闯。
第三个讲到「处」。深山绝人之处、阿兰若或清净伽蓝都是上选之处。「阿兰若」是寂静之意,也就是适合出家人修行与居住的场所;「伽蓝」就是僧院,我们现在大概都是在清净伽蓝之中。有些富贵人家的老奶奶或少奶奶要出家,这种我看只能在家修,然后收个徒弟当长工来服侍他,那因果也是要自己负责。要出家,最好还是住在僧团里面,不要想住在阿兰若;要住阿兰若,就要有下面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法门;第二,定期有人来指导;第三,有四、五个人共修;第四,有足够的财力背景,不做任何应酬佛事。这样才叫作阿兰若。若是自己开个小庙,然后偶尔初一、十五做个消灾拔度,这样就不是叫作阿兰若。
清净伽蓝是一个综合型的兰若,里面六和敬、无是非,只是事情比较多,透过与众生相处的情况来精进行道,训练自己如何在繁杂的环境中身心安顿,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的艺术工程。「阿兰若」就像是画一幅画,住在伽蓝那就不是画一幅画而已,那就像是要帮一座庞大的水库增添美丽的色彩,可不是画一画就好了,而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所以你要当一个纸上作画的人,还是真正投入建设一个大型的工程,那就看自己的抉择了,二种都可以。
以上讲的都是禅修很好的处所,出家行者,随缘安处,可以在日常生活需求无匮乏的情况下,有一个完善的办道处所。但是,在家人跟出家人不一样,在家行者应该选择适当时机、合适的场所,以免影响家居生活或妨害事业。所谓「居家的闲静之处」,这就表示当中是涵盖时间与空间的搭配,因为处在工商业发达的社会中,很难要求二六时中都很宁静,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例如,有些现代家庭只有一房一厅,那房间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做功课场所,古代因为马桶就放在房间里面,房间就不适合做功课或禅修,现代的房间可以,那个单人床或双人床打坐很好用。
第四个是「法」。法有三个意义:一、要有道场可以共修;二、须有善知识勉励;三、要有法门可以实践,以进菩提之道。善知识可分为「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外护善知识」就是衣食供养、拥护行法,以及要能助道而不障道。有很多人是助道但也障道,知道吗?很多外护善知识来护法,也供养衣食,可是行者要精进的时候,他就「哎哟,你这时候应该要做什么……」,不知他到底是来助道或是来障道的?像这个都要很注意。外护善知识的前提是「助道而不障道」,然后衣食供养、拥护行法。
同行善知识就是共修一法,互助切磋、勉励在道的人。同行善知识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谈佛教的常识跟故事,即便要谈,顶多是勉励一下,不要超过十分之一;佛教的知识、理论有助道的功用,虽然可以谈,但也不宜超过五分之一;同行善知识主要应该谈论的是行法。或许你会认为「就这样念佛、打坐,哪有什么好谈的?」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状况」;当你很用心,开始进入那种「数息很顺,妄想将离不离」时,你会有很清楚的感受,从那里展开,法身慧命就出现了,那是你的第二生命;第二生命要展开时,这个部份跟同行善知识就谈不完了。
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师父都是修文殊师利菩萨的,宗喀巴大师修法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到,亲自来跟他讲法,师徒二人光是讨论「这个文殊师利菩萨是真是假」的问题,就整整讨论了一年。这就是同行善知识。这里所谓的「文殊师利菩萨到」,指的是法身进入智慧的领域;师徒二人不光是讨论,讨论完还要再入那个境界——宗喀巴入那个境界,宗喀巴的师父也入那个境界,知道吗?这时要讨论的,可就没完没了了。这个地方讲的「同行善知识」就是共修一法,同样的法相互切磋、勉励在道。我们这里指的「切磋」,大概十分之七都是在讨论菩提道上的法身领域。大家要知道,禅修的前行准备完成以后,接着就要入法身了。如果你从经教来谈,会觉得:「哪有那么容易,法身现前就成佛了?」没错,法身现前就成佛了!这就如同华严讲的「十信满心,报同等觉」一样;「等觉」就是等觉菩萨,一入圆教初住位,成就跟佛一样了。所以,这个禅法的门槛是相当高的,希望各位不要抱着学看看或玩一玩的心态,这不一样,因为一旦得力,马上就是出世间丈夫,跟一般讲的禅法不一样,这是一佛乘的道场,我们的要求标准绝对是这么高。
「教授善知识」主要就是指导禅定、示教利喜和勘订邪正。禅修一定要有人指导,各位来到这里,以前学的要全部放下,否则对你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干扰,这当中教授善知识会教你注意什么,何谓邪、何谓正。告诉各位,入法身流,全部是正;不入法身,一直在幻境上打转的,都属邪。境界对不对,我们有勘定的标准,对是怎么个对法,不对又是怎么样的状况,这是有标准的,一定要弄清楚。你有没有办法很清楚的描述法身的背景、怎么入的,你一开口,我就知道了;行者「直心是道场」,你开口就对了,不用隐瞒,也不用编故事,更不会是「欲言又止」要说不说的那一种的,这马上都可以看出来。
各位在「勘定邪正」上,一定要完全放下身段,接纳善知识的指导,这个标准到哪个道场去都一样;假如你离开这里到别的道场,同样地要把这边所教导的通通放下。「全部放下,接纳新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功夫;但它不是「我讲的才对,别人讲的通通不对」,否则,那就很霸道了。因为不同的道场,它本身语言的表达方法不一样,例如前面讲的「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这里的「身」和「饮食」,不同的道场,定义都会不一样。这是一个真实的状况,各位在接受指导时,一定要先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法」除了要有道场、善知识外,当然还要「有法门可以实践」,以近菩提之路。大家来这里共修,我们必须明确的给各位一个法门,假如有人私底下到达某个进度,法是可以「开」的,虽然方法都一样,但每个人的用心状况不同,尤其是进入法身领域的那「一刹那」是完全不同的;这叫作熟稔了。每个人入法身流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就小乘来说,这个叫作「入流」——预流果(初果)要进入的状况。我们也可以比照小乘的四果来划分我们的阶段:阿罗汉就是我们讲的「妙觉」,三果就是我们讲的「随分觉」,二果就是「相似觉」,初果就是「名字觉」。这样的话,「三觉五位」中的四位,通通在里面了。「始觉」是刚从「不觉」中醒来,还躺在床上的那一刹那。所以三觉五位与四果也是完全对照得起来,但是内涵完全不一样,你要扩充它。
我们现在有道场给各位缘念,希望大家来这里共修要「少废话」,晚上休息的时候,如果一下子睡不着,就应该要静坐,这一坐叫作坚固香。通常坚固香都是在禅堂里面,但因为大家的程度参差不齐,太精进怕有些人不能适应,所以尽量给各位较充裕的时间去调整你的身心,但不是让各位聊天用的,大家要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破碎的时间。道场、法门都有了,也有善知识跟你指导,希望大家好好的精进。
《迈向佛陀的境界 华严禅前行概论 贰 定慧力庄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