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我念如来于往昔 供养剎尘无量佛
一一佛所智渐明 此焰藏神之所了
这偈是讲熏修的过程,即信心成就的过程。依人而言,指我们在往昔供养很多的佛。依法而言,是从好多地方培养我们觉悟的能力。故「一一佛所智渐明」,在一切佛的地方我这样供养,这样一再训练,智慧就逐渐明朗。
在信心尚未具足之时,不能说我们有多少成就,开始学佛就是这地方要训练,那个地方也要训练,这些都是辅助,即主伴的「伴」。「主」是你抓住一个法强烈地熏修,其它为伴。那么这里讲「供养剎尘无量佛」,主要是讲「伴」。
一切众生诸行海 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广大无碍智 妙庄严神能悟入
「一切众生诸行海」,即众生很多,行也很多,但是「世尊一念悉了知」。前面提到「一毛所集诸功德」,是从求道者来看成道的人,则「劫海宣扬不可尽」。现在由成道者来看求道的人那么多,但一念悉了知,这两个境界一来一往差很多。
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议在此,佛法的殊胜也在这里。我们今天学佛为何愈学愈高兴、自在活泼、有信心?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如是广大无碍智」。
恒演如来寂妙音 普生无等大欢喜
随其解欲皆令悟 此是雷音所行法
自性的音是寂静的,但是在寂静中能发挥妙用,所以叫作「寂妙音」,其妙用假如不发挥,众生不知道。在〈普门品〉中看得最清楚,观世音是如来寂妙音的一种作用,故「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即智力的妙用显现出来。所以「寂」是「静止」,但寂本身有作用,从其本体来讲是不起作用,本体起作用就叫「妙」。那么自性的本体一起作用,就能够饶益众生,这点我们要弄清楚。
学佛人常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其实加持乃是我们自性的展现而已。要自性展现,必须能、所合一,自性方能发挥作用。而凡夫绝大部分都是能、所对立,当此之时,其法执、我执一定在。能、所能够合一,则我执、法执皆无。是故化主客二元的对立为圆融统一体,圆融统一即自性的展现。修行亦是,能观的人与所观的境界必须合一,自性才显现其妙用,这是「如来寂妙音」。
〈普门品〉中「观音妙智力」的「观」是能观,「音」是世间音,能观、所观要合一。偈诵文言「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的「真观清净观」不但能、所合一,还要超越能、所双泯,秒智力才能现前。所以「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其意指我们要经常思惟这个境界与作用,这就是修行。
妙音现前便能「普生无等大欢喜,随其解欲皆令悟」,你要怎么得就怎么得,看众生的情况,他都能够指导,那时候自性就现前。修行怎么修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把自性引出来。
如来示现大神通 十方国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见 此普香光所入门
自性所展现的神通,在十方国土皆周遍。其实十方国土是自心所现,都在我们的自性中。「佛昔修行悉令见」,过去诸佛所成就的都是自己所具足的性德,自己的性德与自己的国土交融在一起,这些性德都在国土中显现出来,此乃「大神通」。
众生譣诐不修德 迷惑沉流生死中
为彼阐明众智道 此妙光神之所见
从萧条期、衰退期当中可看到此冥顽不化的众生,教他修行,他就是不修,常会借故推说很忙、没有时间,所以一直在这边生死轮回,自己却不知道。因此,「为彼阐明众智道」,为这些众生说明大众广泛的真理,为其开示菩提道,以种种方法阐明。有些众生因缘还没到,不要强求,我们讲不通的可以请别人来讲。
佛为业障诸众生 经于亿劫时乃现
其余念念常令见 此味光神所观察
业障众生要经于亿劫始能见到佛,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是指他的业障消尽了,佛才会示现给他看。「其余念念常令见」,没有业障的众生念念都可见佛。而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此乃个人因素,佛是永远示现在此世间的。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七 主林神众——像大树一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