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left">我念如來于往昔 供養剎塵無量佛
一一佛所智漸明 此焰藏神之所了
這偈是講熏修的過程,即信心成就的過程。依人而言,指我們在往昔供養很多的佛。依法而言,是從好多地方培養我們覺悟的能力。故「一一佛所智漸明」,在一切佛的地方我這樣供養,這樣一再訓練,智慧就逐漸明朗。
在信心尚未具足之時,不能說我們有多少成就,開始學佛就是這地方要訓練,那個地方也要訓練,這些都是輔助,即主伴的「伴」。「主」是你抓住一個法強烈地熏修,其它爲伴。那麼這裏講「供養剎塵無量佛」,主要是講「伴」。
一切衆生諸行海 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廣大無礙智 妙莊嚴神能悟入
「一切衆生諸行海」,即衆生很多,行也很多,但是「世尊一念悉了知」。前面提到「一毛所集諸功德」,是從求道者來看成道的人,則「劫海宣揚不可盡」。現在由成道者來看求道的人那麼多,但一念悉了知,這兩個境界一來一往差很多。
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議在此,佛法的殊勝也在這裏。我們今天學佛爲何愈學愈高興、自在活潑、有信心?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如是廣大無礙智」。
恒演如來寂妙音 普生無等大歡喜
隨其解欲皆令悟 此是雷音所行法
自性的音是寂靜的,但是在寂靜中能發揮妙用,所以叫作「寂妙音」,其妙用假如不發揮,衆生不知道。在〈普門品〉中看得最清楚,觀世音是如來寂妙音的一種作用,故「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即智力的妙用顯現出來。所以「寂」是「靜止」,但寂本身有作用,從其本體來講是不起作用,本體起作用就叫「妙」。那麼自性的本體一起作用,就能夠饒益衆生,這點我們要弄清楚。
學佛人常祈求諸佛、菩薩加持,其實加持乃是我們自性的展現而已。要自性展現,必須能、所合一,自性方能發揮作用。而凡夫絕大部分都是能、所對立,當此之時,其法執、我執一定在。能、所能夠合一,則我執、法執皆無。是故化主客二元的對立爲圓融統一體,圓融統一即自性的展現。修行亦是,能觀的人與所觀的境界必須合一,自性才顯現其妙用,這是「如來寂妙音」。
〈普門品〉中「觀音妙智力」的「觀」是能觀,「音」是世間音,能觀、所觀要合一。偈誦文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的「真觀清淨觀」不但能、所合一,還要超越能、所雙泯,秒智力才能現前。所以「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其意指我們要經常思惟這個境界與作用,這就是修行。
妙音現前便能「普生無等大歡喜,隨其解欲皆令悟」,你要怎麼得就怎麼得,看衆生的情況,他都能夠指導,那時候自性就現前。修行怎麼修並不重要,關鍵在于把自性引出來。
如來示現大神通 十方國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見 此普香光所入門
自性所展現的神通,在十方國土皆周遍。其實十方國土是自心所現,都在我們的自性中。「佛昔修行悉令見」,過去諸佛所成就的都是自己所具足的性德,自己的性德與自己的國土交融在一起,這些性德都在國土中顯現出來,此乃「大神通」。
衆生譣诐不修德 迷惑沈流生死中
爲彼闡明衆智道 此妙光神之所見
從蕭條期、衰退期當中可看到此冥頑不化的衆生,教他修行,他就是不修,常會借故推說很忙、沒有時間,所以一直在這邊生死輪回,自己卻不知道。因此,「爲彼闡明衆智道」,爲這些衆生說明大衆廣泛的真理,爲其開示菩提道,以種種方法闡明。有些衆生因緣還沒到,不要強求,我們講不通的可以請別人來講。
佛爲業障諸衆生 經于億劫時乃現
其余念念常令見 此味光神所觀察
業障衆生要經于億劫始能見到佛,經過那麼長的時間,是指他的業障消盡了,佛才會示現給他看。「其余念念常令見」,沒有業障的衆生念念都可見佛。而我們之所以見不到佛,此乃個人因素,佛是永遠示現在此世間的。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七 主林神衆——像大樹一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