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
「华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解脱门。」这也是一种现象,树林有花有果,光味是花果的作用。见到「华果光味」,转入我们自心的情境里:
「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
「一切」包括「有情」与「无情」,皆能见佛出兴,而「佛」是觉悟。无情怎么觉悟呢?无情乃无有觉悟不觉悟,我们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通通成佛。那么这个成佛,不是它成佛,而是我成佛,为什么呢?以一个修行人来讲,外面一切境界都是他的生命因素,修行要达到成佛的地步,亦即他必须圆满每一个生命因素,则每一个都成佛。换言之,他的生命因素要每一个都圆满,就要每一个都成佛。既然他的生命因素每一个都圆满,每一个都成佛了之后,则外面的境界包括有情、无情是否都成佛了呢?
所以,「令一切见佛出兴」,指我们每一人都能觉悟到任何事情,不只在有情上面能觉悟,在树这件事上面也能觉悟到。因此,这里举了十个让我们来觉悟的主林神,我们有没有觉悟呢?能够「见佛出兴」就要「常敬念不忘」,「常」是恒常、不间断,不要忘了从一切境界里,一再销归自性来成长我们的法身慧命,此乃「庄严功德藏」。
这里面的每一个现象、每一个作用,都要销归自性。希望各位能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及立场来了解,这对我们法身慧命的成长及实修上面,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尔时,布华如云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林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 佛德智慧悉成满
一切诸力皆具足 放大光明出世间
修行并不是这辈子而已,一个人具足成佛的因缘,必须具备的条件恐怕不是这辈子所能累积出来的,这点各位一定要慎思。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层面,所谓「量」的问题,诸如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分法身,以及十种殊胜智力、四无碍、十八不共法等等,相当的多,这些量我们此生能否具足?这是其一。就算具足了,此五种因素应该是交融于一体,完全展现出来。换言之,某一种现象出现时,其五种因素应该都出现——既出慈悲,智慧也要具足;既出戒,你要定、慧、解脱都具足。通常我们有慈悲的时候没有智慧,有智慧可能又不太慈悲。所以是非心很明显的人通常比较冷漠,慈悲心较重的人,又分不清楚是非;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没有智慧,无法福慧具足。所以一个质量,一个数量,我们要具足不容易。
成佛的因素一定要经过长久时间累积过来,这些因缘的产生,释迦牟尼佛从无始劫以来就累积出来了。佛在因地修行时,修的是无漏福报,因此,到他成佛要开始大回向饶益众生之际,一时炳然齐现,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的福报。这个福报要的时候会具足,会相互争胜。因此,各位在修行中不要执着于那个福报,因为它可能会变成有漏福报。
这是依人而言,佛的情况,是指往昔佛修习菩提行。现在依法来说,佛乃觉悟,是指我们自己本身的一种性德,此性德是十方三世诸佛都同一体性,故「昔」是指往昔以来所有佛都这样修行,他们的修行与我们的性德、觉悟的情操完全一样。
我们过去也有修学《华严》,有些人这辈子没有听学《华严》,不能说他过去以来都没有修,他的缘不在这里的时候,下辈子他还要再来修。这个「修」讲的是「一佛乘」的修法,不是一般所讲的六度万行的修法。
一佛乘的修法与六度万行的菩萨乘修法有何不同呢?所谓菩萨乘的修法,通常是指「正法行」,例如修布施,因为佛寺门中福田第一,一切福田以治病第一……只要是最好的,第一的,修菩萨乘的都会做。像这种情况,在一般佛教偏向于所谓仪式化时,即正法行最流行的时代,都是修这种法。所以菩萨乘的修行发展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佛教已变成形式化,太过于重视正法行,因而专业的修行人就出现了,佛法于是产生一种障碍。
一佛乘即「普贤乘」,普贤乘不偏向于正法行,它偏向于「随顺行」,亦即「方便行」。它的功课不在佛前做,而在二六时中,一切人、事、时、地、物,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做,都能引起自己随顺这个境界来修行。比方在走路的时候,偏身让别人先过,这就是修行,但是你要觉知,不是不知。让一步海阔天空,其本身虽也是修行,但是很浅,但是你要是觉知的话,这个修行就很深,功德就很大了。
同样地,持戒时你会摄心,然后全神投入,那个力量也很大。所谓持戒,也可以持一个不发脾气的戒,五十三天之内都不生气,把「瞋」给熄灭,这是最好的持戒,相当殊胜。所以做功课并非一定是诵经、念佛,有些人走路一直在念佛,边念边东张西望,他已经把念佛变成口头禅,成为惯性了,这样的行法,虽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做,其功德却显现不出来。
是故修普贤乘的人,我们称「大心凡夫」,只要你愿意发这个心都可以修,它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这样的修行人活泼自在,他无意识形态的局限,甚至到任何场合、环境皆能适任。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在正法行上面,而是随顺行,此乃「依法修行」,「如说修行」。
故「佛昔修习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满,一切诸力皆具足」,是指我们的自性当中,本来具足过去诸佛已成就的福德智慧和十种殊胜智力,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显扬出来而已。那么,在福德智慧皆圆满和十种殊胜智力皆具足之后,就能放大光明出世间。
悲门无量等众生 如来往昔普凈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 此擢干神之所了
「悲门」乃用于饶益众生,「悲」是拔众生之苦,其实也就是除掉我们心中苦的因素,这是「自利利他」。随着众生根器不同,他们的苦难也不一致,则你所对治的慈悲也有异,那么众生的苦有多少,我就有多少悲门,此乃「悲门无量等众生」。
自性的苦如何除掉,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有多少苦的因素在,那你要有拔苦的能力与方法,不只拔除众生苦,亦要拔除自己苦的因素,故此悲门,「如来往昔普凈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能够利益自己是「自受用」,利益其它众生是「他受用」。利益众生,其实就是到世间教导众生出世间法,对自己来说,亦即出世间法。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何不同?世间法是用我既有的意识形态来处理,出世间法是不用意识形态。例如看到凤凰花开这个境界,感觉人生好美,这是世间法。此外,按照「圣言量」来说的亦是世间法,例如世尊说「得广大无边智海藏」,那我看到树、花这种现象时,应该要转为观想「广大无边智海藏」。但是广大无边智海藏的境界是世尊的,不是我们的,此时我们依于这个来思惟,这是世间法。
对于「广大智海藏」,这个在我们自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不断流出来的宝藏,你能感受得到,就是出世间法。但是你感受的部分与他人不见的一样。总之,由自己体悟到,而非依据别人所教、所讲的,即是「出世间法」。希望各位去体会,能够藉这个缘去超越,超越出来的方为出世间法,假如还在这个范围里的都是世间法。
若有众生一见佛 必使入于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来道 此妙芽神之解脱
倘若众生一见到佛,必使之产生很深的信,方能「普示一切如来道」,这是生芽发耀主林神悟入的境界。
「芽」是「凈信芽」,信自己有如来藏,信人人皆有佛性,信人人皆当成佛。信了以后应有所警觉,何以人的遭遇有别?两人同样认真用功,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了,虽然关键在福报上面,但是你有了警觉以后,会发现在这个具体有形的色身以外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一个力量是什么?我必须弄清楚,这个是「一见佛」。然后,你开始寻找那股力量,乃至于那股力量到底怎么发挥作用的,此时已入于「信」。
故对于《华严》这个教法产生如此强烈信心的人,其殊胜的功德果报不可思议,如来(自性)的菩提道方能显现出来。
一毛所集诸功德 劫海宣扬不可尽
诸佛方便难思议 凈叶能明此深义
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为何「劫海宣扬不可尽」?由于我们众生以分裂的意识形态所表达出来的就像瓦窑一样,再怎么讲也不过是瓦跟土的状况。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就像玉一般,玉尽管再小还是玉,瓦跟土再多亦不能与玉的品质相较。
是故「诸佛方便难思议」,佛的功德讲不完,怎么办呢?他就用种种方便来觉悟众生,光是这个权小方便就不可思议,他实质的功德更不用说了。
《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 七 主林神众——像大树一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