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七 主林神衆——像大樹一樣▪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就是「以一切功德法饒益世間」。

  

「華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解脫門。」這也是一種現象,樹林有花有果,光味是花果的作用。見到「華果光味」,轉入我們自心的情境裏:

  

「得能令一切見佛出興常敬念不忘莊嚴功德藏」。

  

「一切」包括「有情」與「無情」,皆能見佛出興,而「佛」是覺悟。無情怎麼覺悟呢?無情乃無有覺悟不覺悟,我們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通通成佛。那麼這個成佛,不是它成佛,而是我成佛,爲什麼呢?以一個修行人來講,外面一切境界都是他的生命因素,修行要達到成佛的地步,亦即他必須圓滿每一個生命因素,則每一個都成佛。換言之,他的生命因素要每一個都圓滿,就要每一個都成佛。既然他的生命因素每一個都圓滿,每一個都成佛了之後,則外面的境界包括有情、無情是否都成佛了呢?

  

所以,「令一切見佛出興」,指我們每一人都能覺悟到任何事情,不只在有情上面能覺悟,在樹這件事上面也能覺悟到。因此,這裏舉了十個讓我們來覺悟的主林神,我們有沒有覺悟呢?能夠「見佛出興」就要「常敬念不忘」,「常」是恒常、不間斷,不要忘了從一切境界裏,一再銷歸自性來成長我們的法身慧命,此乃「莊嚴功德藏」。

  

這裏面的每一個現象、每一個作用,都要銷歸自性。希望各位能從不同的領域、角度及立場來了解,這對我們法身慧命的成長及實修上面,肯定有很大的幫助。

  

爾時,布華如雲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主林神衆,而說頌言:

  

佛昔修習菩提行 佛德智慧悉成滿

  

一切諸力皆具足 放大光明出世間

  

修行並不是這輩子而已,一個人具足成佛的因緣,必須具備的條件恐怕不是這輩子所能累積出來的,這點各位一定要慎思。這裏面牽涉到兩個層面,所謂「量」的問題,諸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分法身,以及十種殊勝智力、四無礙、十八不共法等等,相當的多,這些量我們此生能否具足?這是其一。就算具足了,此五種因素應該是交融于一體,完全展現出來。換言之,某一種現象出現時,其五種因素應該都出現——既出慈悲,智慧也要具足;既出戒,你要定、慧、解脫都具足。通常我們有慈悲的時候沒有智慧,有智慧可能又不太慈悲。所以是非心很明顯的人通常比較冷漠,慈悲心較重的人,又分不清楚是非;有些人福報很大,但是沒有智慧,無法福慧具足。所以一個質量,一個數量,我們要具足不容易。

  

成佛的因素一定要經過長久時間累積過來,這些因緣的産生,釋迦牟尼佛從無始劫以來就累積出來了。佛在因地修行時,修的是無漏福報,因此,到他成佛要開始大回向饒益衆生之際,一時炳然齊現,這才是我們真正要的福報。這個福報要的時候會具足,會相互爭勝。因此,各位在修行中不要執著于那個福報,因爲它可能會變成有漏福報。

  

這是依人而言,佛的情況,是指往昔佛修習菩提行。現在依法來說,佛乃覺悟,是指我們自己本身的一種性德,此性德是十方叁世諸佛都同一體性,故「昔」是指往昔以來所有佛都這樣修行,他們的修行與我們的性德、覺悟的情操完全一樣。

  

我們過去也有修學《華嚴》,有些人這輩子沒有聽學《華嚴》,不能說他過去以來都沒有修,他的緣不在這裏的時候,下輩子他還要再來修。這個「修」講的是「一佛乘」的修法,不是一般所講的六度萬行的修法。

  

一佛乘的修法與六度萬行的菩薩乘修法有何不同呢?所謂菩薩乘的修法,通常是指「正法行」,例如修布施,因爲佛寺門中福田第一,一切福田以治病第一……只要是最好的,第一的,修菩薩乘的都會做。像這種情況,在一般佛教偏向于所謂儀式化時,即正法行最流行的時代,都是修這種法。所以菩薩乘的修行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以後,佛教已變成形式化,太過于重視正法行,因而專業的修行人就出現了,佛法于是産生一種障礙。

  

一佛乘即「普賢乘」,普賢乘不偏向于正法行,它偏向于「隨順行」,亦即「方便行」。它的功課不在佛前做,而在二六時中,一切人、事、時、地、物,行、住、坐、臥中都可以做,都能引起自己隨順這個境界來修行。比方在走路的時候,偏身讓別人先過,這就是修行,但是你要覺知,不是不知。讓一步海闊天空,其本身雖也是修行,但是很淺,但是你要是覺知的話,這個修行就很深,功德就很大了。

  

同樣地,持戒時你會攝心,然後全神投入,那個力量也很大。所謂持戒,也可以持一個不發脾氣的戒,五十叁天之內都不生氣,把「瞋」給熄滅,這是最好的持戒,相當殊勝。所以做功課並非一定是誦經、念佛,有些人走路一直在念佛,邊念邊東張西望,他已經把念佛變成口頭禅,成爲慣性了,這樣的行法,雖然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做,其功德卻顯現不出來。

  

是故修普賢乘的人,我們稱「大心凡夫」,只要你願意發這個心都可以修,它沒有任何條件的限製,這樣的修行人活潑自在,他無意識形態的局限,甚至到任何場合、環境皆能適任。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在正法行上面,而是隨順行,此乃「依法修行」,「如說修行」。

  

故「佛昔修習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滿,一切諸力皆具足」,是指我們的自性當中,本來具足過去諸佛已成就的福德智慧和十種殊勝智力,只是我們現在沒有顯揚出來而已。那麼,在福德智慧皆圓滿和十種殊勝智力皆具足之後,就能放大光明出世間。

  

悲門無量等衆生 如來往昔普凈治

  

是故于世能爲益 此擢幹神之所了

  

「悲門」乃用于饒益衆生,「悲」是拔衆生之苦,其實也就是除掉我們心中苦的因素,這是「自利利他」。隨著衆生根器不同,他們的苦難也不一致,則你所對治的慈悲也有異,那麼衆生的苦有多少,我就有多少悲門,此乃「悲門無量等衆生」。

  

自性的苦如何除掉,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有多少苦的因素在,那你要有拔苦的能力與方法,不只拔除衆生苦,亦要拔除自己苦的因素,故此悲門,「如來往昔普凈治」。

  

「是故于世能爲益」,能夠利益自己是「自受用」,利益其它衆生是「他受用」。利益衆生,其實就是到世間教導衆生出世間法,對自己來說,亦即出世間法。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何不同?世間法是用我既有的意識形態來處理,出世間法是不用意識形態。例如看到鳳凰花開這個境界,感覺人生好美,這是世間法。此外,按照「聖言量」來說的亦是世間法,例如世尊說「得廣大無邊智海藏」,那我看到樹、花這種現象時,應該要轉爲觀想「廣大無邊智海藏」。但是廣大無邊智海藏的境界是世尊的,不是我們的,此時我們依于這個來思惟,這是世間法。

  

對于「廣大智海藏」,這個在我們自性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不斷流出來的寶藏,你能感受得到,就是出世間法。但是你感受的部分與他人不見的一樣。總之,由自己體悟到,而非依據別人所教、所講的,即是「出世間法」。希望各位去體會,能夠藉這個緣去超越,超越出來的方爲出世間法,假如還在這個範圍裏的都是世間法。

  

若有衆生一見佛 必使入于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來道 此妙芽神之解脫

  

倘若衆生一見到佛,必使之産生很深的信,方能「普示一切如來道」,這是生芽發耀主林神悟入的境界。

  

「芽」是「凈信芽」,信自己有如來藏,信人人皆有佛性,信人人皆當成佛。信了以後應有所警覺,何以人的遭遇有別?兩人同樣認真用功,一個成功,一個卻失敗了,雖然關鍵在福報上面,但是你有了警覺以後,會發現在這個具體有形的色身以外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一個力量是什麼?我必須弄清楚,這個是「一見佛」。然後,你開始尋找那股力量,乃至于那股力量到底怎麼發揮作用的,此時已入于「信」。

  

故對于《華嚴》這個教法産生如此強烈信心的人,其殊勝的功德果報不可思議,如來(自性)的菩提道方能顯現出來。

  

一毛所集諸功德 劫海宣揚不可盡

  

諸佛方便難思議 凈葉能明此深義

  

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爲何「劫海宣揚不可盡」?由于我們衆生以分裂的意識形態所表達出來的就像瓦窯一樣,再怎麼講也不過是瓦跟土的狀況。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就像玉一般,玉盡管再小還是玉,瓦跟土再多亦不能與玉的品質相較。

  

是故「諸佛方便難思議」,佛的功德講不完,怎麼辦呢?他就用種種方便來覺悟衆生,光是這個權小方便就不可思議,他實質的功德更不用說了。

  《遨遊自性海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 - 七 主林神衆——像大樹一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