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那就有价值判断在里面,所以要再把价值判断给除掉。价值判断是一个社会稳定的中心,它是族群公约,所以它叫价值判断,它有这种社会共同的价值标准,它是有这样,但是那都通通叫有为法。我们在修行,要把这些全部要超越。
问:从变异念跳到善恶念,或跳到生灭念是指所有的?
答:对,指所有的。问:不是单一的?答:不是,所有的。那个生命改造上是全部的,那你在禅修到中,当然是单一、单一来讲的,因为是一个个案。你一定要透过个案的训练,全部的情绪,全部的那个都会开始止息。因为其他部分你已经都停掉了,只剩下单一念、单一识、单一意,概念,你在判断事情的时候也是单一意识形态。那是个案。可是当你没有锁住某一个目标的时候,它是普遍的都在作用,一有状况你才挑选一个。
问:第二个部分就是情绪的部分,我们因为有惯性在,有一个窟窿在,所以如果没有选择的时候还好,毕竟我们是一来一往,单一,遇到被选择的时候,习性都会带出来,甚至于有出现恐惧、恐慌这些,那也要慢慢地隔离。
答:那个都可以改进,在你训练的过程里,只要你是真训练,它都会改进,那意识形态、情绪在处理的时候,恐惧、嗔恨、嫉妒通通会有,它意识形态在起作用,你在一取一舍当中,其实就有这些东西。
问:一直有?只要有取就有?
答:会一直有。一取以后就有这些情况。看到蛇,你为什么会怕,然后就想说假如世间没蛇多好,对不对?那蛇就遭殃了,你对蛇就有嗔害心,这种东西就起来了。
问:师父,是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置心一处到所有都是单一的念?
答:当在置心一处的时候,你所有的识,现在讲的是识,它起来的都是单一的。很简单讲说脚痛,这个识起来了,那你要不要跟着跑。我就把它摄回来,当然是单一。我打坐坐得很好,突然会痒,这就来了。那身体上本身所发生的这些生理现象,都是单一识。问题是这个识一起来,我们就跟着转了,你要转好几圈才会发现。
问: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我们就是要一直保持,那个念在置心一处,静坐中好像感觉会比较容易,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修行不是只有静坐,一定要到达连日常生活中,都已经达到那样的境界才是完成?
答:那个你自然就会运用,当你在训练中你会运用的时候,在生活中你也是尝试着用,你当然在尝试过程里,就像你在打坐中要置心一处,有很多困难要去克服一样,你要把它转移,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的时候,也同样会有很多地方你会错用。譬如开车的时候要不要置心一处?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开车我置心的不是在鼻息,我在路况上面,对不对?是一样,你要慢慢去调整。平常我在切菜的时候,我看你去置心鼻息,等一下手指头都炒进去了。
我在洗衣服的时候无所谓,扫地的时候无所谓,平常譬如说在庭院里头乘凉的时候,那可以置心一处在鼻息。那你说我置心一处在鼻息,我置心一处在风景里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因为我在乘凉,陶冶在那风光里,这没有什么不可以。你会慢慢去调整这些,那你自然会有一套你自己的模式,这个叫心灵方程式。
就像刚才讲的那个同修,他不知道人生干嘛,岁月那么多,没事,两腿一盘就椅子上一坐,爸爸一回来,不管他怎么,就把他抱起来了,亲一亲又把他放下去,放下去他两只脚又拿起来,又坐在那里。爸爸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反正觉得这孩子不错,很乖,一直坐在那里,不吵,也不要玩具、要洋娃娃,什么都不要。买给他,他抱一抱就丢那里,他自己坐,坐一坐,洋娃娃的脚折一折也跟他坐,那是他的一个模式。我们可能不行,柴米油盐一直追着我跑,三点半又到了,你这样要有你的模式。
慢慢的,你从拨时间来静坐,从静坐中所得的利益,你感受到了,那你很自然就会在生活中去调适。你在这个静坐中没有获得利益,我想你不可能用到生活中去,你一定在这边获得利益,你感受到有这种喜悦,这个喜悦我希望在生活中也来用,要怎么用,你自己会去调一个你自己适用的方法,那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但是你会发现当你开始在用还是单一情境的,但是它全方位展开的方法是都不一样的。刷牙的时候要不要置心一处?你要再置心鼻息,等你出定的时候,牙齿已经被你刷光了,对不对?你就会发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置心一处了。一样的,所以在每一个不同的生活领域里,每一个人的适用方法不同。有的这个根本不试,有的会去尝试,在试与不试之间,你所采取的模式会不一样,每一个人所形成的模式不同。
问:在大乘禅法讲的,能观心跟所观心,那是不是就是都是在生灭念修行的一部分?
答:对。那个是分解动作的讲法,那些都可以拿到这里来用,你要观那个念的时候,是讲能观心所观心的部分,其实你在运作,还是运作那一套,一样。所以我们说语言是很讨厌的,一讲这边就忘了那边,要讲那边又忘了这边,你只好那边听了拿来这边用,所以《华严经》说讲不完就在这里,一讲到修行里头,那就真的是非常大本的大本华严。
到这地方大家看看,在行法中你所遇到的,这一个再看一下,大家看到这一张。刚才谈到这个部分,我们看到的是识很多,那么这一个识,这一张的这个部分,它是一个识里面,这个识里面有很多念,这个都是念,这个念的构成成分。大概这个念里头我们分两个部分,第十重以下叫做智慧,十一重以上叫做慈悲。你的念里头大概有一个自、他两个部分,来到这个地方的自己跟他人,对自己来讲叫智慧,对他人来讲叫慈悲。你都缘念他人就慈悲心重,都缘念自己叫智慧心重。
我们在华藏世界海里,第十三重这里,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在的地方,十三的意思表示慈悲心重,他超过第十层,就利他的多,多一点,不是很多,但是多一点,已经多了三个,那要再更高二十重,那就全部是慈悲,已经完全超越了,在智慧上面只是做基础,智慧是个基础。
我们这个世界里修行,就是必须要利他。你不利他,那能够出离没错,可是不能究竟。那你舍识用根就摆在那里了,你还要透过舍识用根进展到转识成智,这个根本智才成立,舍识用根是能用根,那就内守悠闲了,不太想出去了,跟尘境相打交道,那很麻烦。当你能够转识成智的时候,那你就有智慧了,但这是根本智,自己自在出入很好。我们看到很多这种人,在社会上很多这种人。
大学教授,大概你会知道他是种刻板印象的人,这种人讲话就完全按照他的理论讲,这勉强来用形容的话,这种教授叫做舍识用根,他只用他的理论。有些教授为了跟学生能够有良好的沟通,不要让人家讲说那LKK又来了,他开始活泼化,跟同学相处,刚开始试的就不会试。
我们一个教授刚从美国回来,自己带一包香烟,要上课之前“抽烟抽烟。”大家一看很好笑,抽烟就抽烟嘛,老师拿香烟给我们抽,大家都拿起来,“打火机、打火机。”老师不点我们怎么敢点?他一点打火机就把这眉毛跟这个通通烧掉了,因为他不会用啊。有啊,他想跟学生打成一片,他不见得会打成一片,可见这也是土包子教授,他都土土LKK嘛。他想,想没有用,他不会做,教了一学期就滚蛋了,他没有办法教下去。学问有没有,我们肯定有学问,因为刚得博士回来,所以很想教,可是他会教的那一套只有他懂,学生都不懂。
一些老教授就不一样,很幽默、很活泼,他的那个部分叫做什么,自受用。他跟家人也很活泼、很好相处。跟学生也很活泼、很好相处。可是他能不能用出去在其他地方呢?那不行了,他还是意识形态很重,这个叫根本智。这根本智他没有办法转成后得智,那不能起广大的作用。他拿出来的还是他的作品很好,他只是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好,这个教授很好,只是这样子而已。
一个良好的教授,他从这个根本智转为后得智以后,我们叫做走出专业领域,他能够把他专业的东西很生活化地讲出来。那你看到外面很多那个天下杂志,它出的那些书,它既是专业又你也能看,这个叫做走出专业领域,这个就叫后得智了。同样是个学者,同样是个教授,我们都可以看到舍识用根的人,转识成智的人,得根本智的人跟得后得智的教授就不一样。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教授,都是用后得智来讲的。用根本智来讲的顶多写到教科书而已,教科书叫经典,就变成这样子。所以我们同样的,自己在这运作上,也是一样要看。
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说,你在这样一个识里头,识里面这里讲二十圈,一个识大概二十圈,这个是讲纵深的部分,看你的念在哪里,要在这里找一个念。在初果的时候他是这样子找,二十个、二十个去找,那是横的,会变,一个圈找过一个圈。现在你到了二果的时候就要在这里去找,找一个你的位置,守住你的位置以后就变三果了。你在哪个地方都可以,这个地方绕一圈。那一圈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东南西北,东方西方的问题,就是指识当中去找一个念。你在那个念上面,你从第三念可以走到第二念,就三果到四果向,第二念,四果向要走入四果位,就从第二念走到第一念,那就舍识用根了,再来呢,转识成智,这个时候得根本智。再从根本智向后得智,再从后得智里头向自受用法乐智、他受用法乐智发展,所以这个第二生命里头的建设跟奋斗还很长的路。华严真正讲是后面这一段,可是前面这一段你不完成,后面那一段不能进行,没办法进行。
所以我们还是跟各位强调,前面这一段要怎么做。怎么样子把情绪、意识形态这边除掉,不要讲你第一念、第二念,你根本那个就是几百万念以后的事。把变异念除掉,进入到善恶念,你才有可能做一个良好的人,品性端正、身心健康的人。这个时候再把染识,价值判断这部分给除掉,留下净识,从净识开始才能讲修行,初果向向初果位走,这个时候我们来打七就有效了。你现在打七是很好笑,不是有效没效的问题,是很好笑,因为大家都还在禅修训练营里玩游戏。
那我们这样一个活动下来,你应该找到这样的一个规模,你生命的架构应该起来了,这个架构有了,这个就是戒律,生命的蓝图。透过这个蓝图,你就开始要突飞猛进,飞跃地成长。这里面会有很大的变化、冲击,每一个阶段跟一个阶段之间,你的生命都大死一番、大死一番,一直超越。
从善恶念到净识,染识除掉到净识,这个地方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你发现真理了;然后从净识到初果,你的生命能量会爆发一次;初果、二果,你的生命就像电梯一样“呼!”浮起来了;那二果到三果的时候,你人生那个信心,那个真理就像太阳一样照耀在眼前;从三果向四果前进的时候,那你就像那个歌在唱的一样,“我现在要出征、我现在要出征。”那很雄壮威武地向前迈进;当你破无明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啊!这世界不一样了,这世界真美啊!”那你已经到另外一个世界了,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修行使我们灿烂,修行使我们发觉人生真美丽,生命真有味道、真有价值,这是修行迷人的地方。修到愁眉苦脸,你在修什么我搞不懂,这里又不是叫你学特异功能的,学杂耍,杂技团的、马戏团那些,不是,我们不是学那个东西。我们是让我们的生命更灿烂,让我们的生命更芬芳,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的生命花园一样,他每一朵都很灿烂。
现在问题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这个就很麻烦,他一直在他的意识形态里,那叫没智慧的,假如按照婆罗门教的讲法那叫低等动物,自以为他的科技、哲学、文明是很了不起的,那叫低等动物,可是这些人偏偏以为他是最聪明的,没有用啊。所以我们跟各位讲,智慧跟知识不一样,知识越多的人大概是越没有智慧,自以为了不起,知识越多的人一定非常以为了不起的,有智慧的人他才会谦虚,他才会去反省自己。当你常常讲说“我又没有错,我为什么要拜忏?”那个人叫一世人卷角,他已经卷了好几次了。
人不会没有错的,只是你不知道错,因为你的傲慢,所以你就不知道错。你一直想在找你自己的位置,找你自己的出路,一直在找面具,遮遮掩掩自己,那是不行的。即使一个凡夫都不可以这样,在善恶念里面的人,更何况我们是个修行人,发大心、行大愿、立大志、修大行,结果是大傲慢,那不对,那没有这回事。记得啊,即使在善恶念的人,他的修养都必须要谦虚。
所以文殊菩萨给我们三个条件,第一个无骄慢心,骄傲、傲慢的心不能有,你要记得这一点,这个是修行的起步,经常反省,经常检讨,我们才能确认我们这样子对吗?人生这样子有意义吗?我这样做,做对了吗?各位,想想,好好修行吧。
耳根圆通章圆满
《耳根圆通章 第二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